- +1
用監控和機器人是盡孝還是逃避?專家談人工智能下的養老倫理困境
“目前上海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去年年底養老床位達到老年人的3%,明年將達到17.8萬張。”上海市民政局二級巡視員陳躍斌在上海開放大學透露了上述消息。
9月27日-29日,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民政局指導,上海開放大學主辦的“多方參與 聚焦人才 共筑未來——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及首屆民生服務案例大賽舉行,政府、行業、專家學者等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養老服務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養老倫理困境
人工智能(AI)的快速發展,為養老帶來了新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
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副院長、復旦大學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在研討會上作了題為“當我們談論中國式養老時我們在談論什么”的主旨報告,他提醒,必須關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養老倫理困境。
胡湛表示,不少養老院和街道配備電子監控屏幕來掌控轄區老年人的信息,有一些地方攝像頭甚至安裝到老人家里,監視失能或失智老人的一舉一動,包括洗澡。一些失智老人佩戴智能手環,一過電子圍欄就報警,“這些養老設施智能化,是精準照護還是‘坐牢’?老年人是人,但很多服務和技術缺少人情味。”
胡湛還指出,機器人養老同樣存在困境。如果老人做出對自己健康不利的事,機器人讓他做還是不讓他做?如果機器人不讓老人做,那么說明機器人違背人類意志。如果機器人讓老人做,那機器人看著人類走向滅亡,是不是違背了人工智能發明者的初衷?此外,機器人養老也給子女帶去了倫理困境,用機器人養老到底是替代盡孝,還是逃避盡孝?
與會者在上海開放大學達成共識:需要通過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專業人才、優化服務內容與形式,以及促進跨領域合作與資源共享,來推動上海養老服務體系的全面升級,實現養老服務的高質量發展,滿足老年人群體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促進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明年年底將建成500家養老服務中心
2024年,與養老相關的不少事項納入了上海市民心工程和實事項目,比如新增4000張養老床位、改建3000張認知障礙照護床位,完成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6000戶,新增30個社區長者食堂,為8000戶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提供智能水表安全監測服務等。
作為全國率先進入深度老齡化的城市,上海重點推進失能護理和認知障礙照護床位建設。2023年底上海全市護理型床位達到11萬張,占養老床位總量的66%。通過新建、改擴建的方式,推進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建設,目前上海已有認知障礙照護床位1.2萬張。
陳躍斌介紹,除了養老床位之外,上海養老服務中心也在增加,明年年底建成500家養老服務中心、近1000家日間照護中心。
養老服務的需求量大,人才培養是否跟得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養老服務管理專業今年迎來首屆畢業生,80%都進入了養老行業。在研討會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養老服務管理專業負責人羅娟教授透露,招生五年來,她見證了整個社會和家長對養老服務的認知改變,只有34%的學生將該專業作為第一志愿,到今年招生45名同學,作為第一志愿填報的有57名同學,“目前養老服務已經成為我們學院最熱門的三大專業之一。”
上海開放大學副校長王松華介紹,為提升養老行業從業人員的素質,2017年上海開放大學與上海市民政局聯合建立了民政學院,在18個分校和教學點開設了民政相關專業,包括專科層次的智慧健康養老服務與管理專業。目前已累計招生2400多名,畢業生1400多名。學生平均年齡40歲,80%來自養老機構。
“我們期待與政府、行業協會、養老機構等多方攜手,共同探索養老服務的新路徑,提升服務質量,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需求。”王松華補充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