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王振義為什么被稱為“藥神”

2024年9月29日,上海瑞金醫院,“致敬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院士事跡分享會”舉行。本文圖片均為 瑞金醫院 提供
再過兩個多月,王振義就要100周歲了。因身體原因,這位世紀老人是在家中通過電視直播觀看那場重要頒授儀式的。
9月29日上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王振義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當電視機中傳出“王振義”的名字,一旁陪同收看的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鼓起了掌,老人表情淡淡的。
另一旁,瑞金醫院黨委書記瞿介明問起王振義,今年生日準備怎么過?“今年生日不過了。”老人還是很平靜的語氣,“活到100歲,可以了。”
這就是被譽為“中國藥神”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王振義。他創立了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攻克了最兇險的一種白血病,并且放棄申請專利,只為讓更多的病人“吃得起藥”。
29日下午3時,一場名為“致敬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王振義院士事跡分享會”在瑞金醫院舉行,王振義的學生以及瑞金醫院青年醫生、患者等齊聚一堂,講述他們眼里的這位“中國藥神”。
“上海方案”治愈全世界數十萬白血病患者
1986年的一天,一個身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在上海兒童醫院奄奄一息,這在那個年代是最為兇險、病情惡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種白血病,如果不及時治療,有90%的病人會在半年內死亡。
當時,作為上海兒童醫院顧問的謝競雄,正是王振義的夫人。她把這名患兒的情況告訴了王振義。經仔細研究后,王振義決定讓小女孩服用尚處于試驗階段的全反式維甲酸治療。如今,30多年過去了,這名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著。
“當年,王老師發明的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特效藥,這盒藥在國外售價600美元,但在中國一盒只要11元,即使過了30多年,也只要290元,還能納入醫保。而類似的腫瘤治療藥物價格高達2萬元以上。據粗略估算,這盒藥為全世界減少了上千億的醫療支出。為什么這個特效藥會這么便宜呢?”瑞金醫院血液科專家、瑞金醫院副院長趙維蒞在現場解答了這個問題,“這是因為王老師胸懷大愛,他只想著要讓全世界所有的患者都用得起這種藥,從來沒有為此申請過專利,他是‘真藥神’。”
“王振義的上海方案使得全世界數十萬白血病患者獲得治愈,回歸社會。”趙維蒞回憶,有一次,王老師收到一封海外來信,里面有一張兩個陌生外國小孩的照片,原來這是一位美國母親的來信,她說自己在十多年以前生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瀕臨死亡,后來吃了全反式維甲酸后完全恢復,還生了兩個孩子,所以他們寄照片來表示感謝。
血液病患者小陳(化名)是一名來自科研院所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當日他在分享會上講述了自己的故事。12年前,他因患上白血病進入了瑞金醫院血液中心,渾身乏力、臉色慘白的他充滿了對未知的恐懼和無助。
“我是在住院后才知道,白血病有八種分類,從m0到m7。當我被確診是m3也就是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的時候,周圍的病人和家屬投來羨慕的目光,因為王振義院士,把這種最兇險的白血病給搞定了,王院士的‘上海方案’——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把這種白血病的5年生存率從10%提升到了95%,我就是那個95%的受益者。”小陳說,王振義院士用漫長的時間踐行了“一個藥、一種病、一個人、一輩子”的精神,他獲得的榮譽實至名歸。
不遺余力培養醫學人才
作為一名本土培養的頂尖學術大家,王振義雖然從沒出國留學,但他深諳醫學科學和醫學教育的真諦,深信愛國就要為祖國培養出人才,多年來,他不遺余力地投入在醫學人才的培養上,推動青年學生在醫療科研領域不斷創新。
作為王振義的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名譽所長陳賽娟表示,做科學研究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成功是屬于有準備的人,王老師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了培養青年一代人才,2003年,王振義還主動要求學生們對自己進行“開卷考試”。瑞金醫院青年代表、腎臟內科醫生高琛妮參與過這樣的考試。“有一次,王老師的ppt中有一篇引用文獻,竟是討論的前一天剛剛在線發表的,他一定是在前一晚的深夜都還在全網搜索最新的文獻,以求給我們的都是最好的‘知識更新’。”
高琛妮進一步表示,不僅僅在學術研究領域,王振義院士也熱衷公益,在他的精神感召下,瑞金醫院成立了“藍小醫”青年志愿服務隊,開展醫療保障、義診咨詢、科普傳播、愛心助老等志愿服務,讓瑞金醫院“向上、向善”志愿服務項目溫暖更多人。
在諸多學生心目中,王振義院士常常手把手指導學生做實驗,反復幫學生修改論文。有學生說,每次,他都堅持把自己的學生列為論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排在最后,甚至不參加署名,目的是讓年輕的研究骨干承擔更大責任。
王振義曾說過的兩句話,一句是:“當一個人到達科研頂峰的時候,接下來可能會走下坡路,所以當自己在拋物線剛下降時就應該退下來,讓下一代更強的人來替代自己的崗位,這樣,這根拋物線就會一直朝上疊加,這對整個事業的發展更有利。”另一句是:“愛國,首先就要愛自己從事的事業,我這一輩子看好了一種病,但最遺憾的是只看了這一種病,還有很多病沒有攻克,病人需要我們,祖國需要我們,我們每個人都要不斷學習和創新,更好地為病人服務。”
“正是他謙遜豁達、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著身邊每個人,也正是在他創造的大氣謙和的學術氛圍中,由他一手創立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也逐漸成長為國際著名的學術高地。”趙維蒞表示。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