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丝瓜视频▓无码免费,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大长腿白丝被c到爽哭视频 ,高清无码内谢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上海故事|沈葦磐:從在家上學到出國留學,兒子的求學之路

沈葦磐
2019-01-22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 全球智庫 >
字號

一提起“在家上學”,大多數人可能會這樣想:孩子的父母頭上一定長著“角”。因為只有偏執、自戀、愛折騰的父母才會讓孩子走這樣一座少有人敢嘗試的,架在懸崖邊上的“獨木橋”。他們無法理解:所有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學,為什么你們的孩子非要和大家不一樣呢?

現在雖然少年留學的人數開始增多,但畢竟還是屬于小眾,而且暴露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多,但我們又“不畏艱險”地讓孩子走上了這條“小路”。大家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什么你們總愛挑難走的路走呢?

2003年3月,兒子程舒嘯出生于上海松江,今年3月將迎來16周歲生日。這16年的經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齡前(1-6歲),第二階段是在家上學(6-14歲),第三階段出國留學(14-16歲)。盡管幾年前《新民晚報》、河南衛視等媒體有些報道,但這樣完整講述從在家上學到出國留學的故事,還是第一次。

2019年1月,我們全家合影。

一、學齡前(1—6歲)的故事

(2003.3—2009.8,關鍵詞:閱讀、旅行)

中國有句俗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是古人經驗的總結,也被現代教育科學反復證明。3歲是入園的年齡,7歲是入學的年齡,分別是人生兩個最重要的里程碑。學齡前的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底色,對一生的成功與幸福影響深遠。這一階段,我們歸納了兩個關鍵詞:閱讀與旅行,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地圖與國旗。

當兒子剛滿2周歲的時候,突然對墻上的中國地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總是要求我們抱著他看。見他這么喜歡,我們干脆就給他買了一幅中國地圖的拼圖玩具。只有一個星期他就學會了,而且也認識了各個省市自治區。受到鼓舞,我們又買了世界地圖的拼圖玩具,很快兒子就不僅會拼,而且認識了世界各大洲和主要國家。接下來是一塊木質的世界地圖,配上世界主要國家的國旗,兒子又很快學會把這些國旗插在對應的國家。隨著對地圖和國旗興趣的不斷高漲,我們買了各種地圖,包括分省、分國、分洲的地圖,地形、政區、歷史、國旗等專題地圖,還有各種規格的地球儀、各種專題的地圖冊。最高潮的時候,我們到青浦的國旗工廠買了近200面小型國旗,家里頓時變成了“聯合國”。我們采取各種辦法學習地圖和國旗,比如畫國旗、把國名首都名制作成小卡片、在超市和各種展覽認國旗。到3周歲前夕,兒子已經比較輕松地辨認各國國旗,并且指出所在國家在地圖上的位置,而且認識了很多漢字,懂得很多知識,他的視野一下子打開了。逛超市、看展覽、聽新聞,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呈現在他的面前,他的精神世界一下子產生了巨大的飛躍。

兒子小時候認國旗地圖。

第二個故事:閱讀。

人生識字聰明始。識字是閱讀的第一步,除了國旗和地圖,我們還想了很多有趣的辦法來識字。我們都是喜愛看書的人,家里最多的就是書,墻上也張貼著名人名言。孩子是聽著我們的讀書聲出生和長大,他看到我們最多的就是讀書的樣子。因此,在他看來每天讀書就像呼吸、吃飯一樣正常,所以還未認字前就經常學著我們的樣子看書。有兩張照片特別有趣,一張是讀《明史》,一張是讀《我們要活得有尊嚴》(柏楊著),這都是抓拍而不是擺拍。為什么他會捧起這兩本書?因為爸爸是明史專業的博士,這本《明史》平時讀得最多,“我們要活得有尊嚴”,也是我們常常念叨的話。大概兒子很好奇,這是什么書?為什么爸爸媽媽總是提到呢?我要弄弄明白。

兒子從小熱愛閱讀。

從入園到入學的三年,從識字到閱讀、從通俗讀物到世界名著、從親子共讀到獨立閱讀,這是他閱讀能力產生質的飛躍的三年,奠定了一生閱讀與自學的基礎。第一類讀物是繪本、連環畫、漫畫書、兒童畫報,包括《黑貓警長》《父與子》《貓和老鼠》《史努比》《大灰狼》《小牛頓》《WHY》系列百科圖書等等;第二類讀物是兒童文學,如《海的女兒》、《愛麗絲夢游奇境》《湯姆索婭歷險記》;第三類是科書著作,如《昆蟲記》《天文博物館》和《地理博物館》。我們經常把看電影、聽故事和讀書結合起來,最典型的是《愛麗絲夢游奇境》。我們先看了電影,孩子非常感興趣;然后下載了10集的演播音頻,成為無數個夜晚的睡前故事;在非常熟悉故事情節的情況下,孩子自己開始獨立閱讀原著,這給他帶來極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個故事:旅行。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在入園前,我們的活動范圍主要是在上海和周邊江浙一帶。入園以后,我們開始走到更遠更多的地方。除了松江名勝古跡、博物館、科技館,我們還走遍了上海各大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兒童博物館、昆蟲博物館、海洋博物館)、藝術館(上海美術館、當代藝術館)、科技館(上海科技館、上海院生風采館)、動物園(上海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海洋館),參觀了很多展覽,除了上述場館的常設和專題展覽,我們還參觀工業博覽會、寵物博覽會、藝術雙年展等等大型展覽。杭州西湖、蘇州獅子林、南京明孝陵等地都留下我們的足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暑假,我們到青島自由行。正是在這次旅行中,我們三個人從早晨八點多開始攀登海拔1132.7米青島嶗山的主峰“嶗頂”,直到下午四點多才下山。整整八個小時,在我們的鼓勵下,兒子堅持獨立登上人生的第一個高峰。走累了,歇一下,不后退、不泄氣。當兒子登上嶗山之巔,當我們俯瞰群峰,當我們聽到兒子在背誦毛澤東的《十六字·山》: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戰猶酣。

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

我們心里涌起無比自豪和幸福。年僅5周歲的兒子知道,有爸爸媽媽的支持,有自己的堅持和努力,他可以攀登任何一座高峰。

二、在家上學(6-14歲)

(2009.9-2017.8,關鍵詞:自學、自理、自立)

從6歲入學,到14歲出國,兒子在家上學整整8年。這8年可以分為小學3年、初中3年、出國準備2年三個階段,我們歸納了三個關鍵詞:自學、自理、自立,也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小學三年(2009.9-2012.8),兩進兩出。

第一次上學(2009.9-2009.10),中山永豐實驗小學。2009年9月,我們進了松江最好的公立小學——中山永豐實驗小學。我們不在這個學區,但這所小學面向全區招一個班,而且是只有30多人的小班。我們有幸抽簽選中,但為什么僅僅呆了兩個月就退出呢?不是孩子不適應學校,而是我們不愿意讓他適應這樣的學習。一是作業比較多,占用了閱讀和活動的時間;二是孩子在知識儲備方面的確已經超出同齡人很多,簡單的內容在課堂上反復講解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鑒于這種情況,我們和學校商量,保留學籍,在家上學,參加考試和校園重要活動。

第一次在家(2009.11-2010.8),在家完成一、二年級學業。就這樣僅僅在校兩個月之后,我們正式開啟了在家上學的模式。我買來全套的小學教材,按兒子的情況量身定制了日常教學計劃。每天上午學習學校課程,下午自由安排。因為他已經具備很強的閱讀能力,僅一年的時間我們就完成了一、二年級的學業。此外,還有大量的閱讀和參觀。但是,我們也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既有來自親朋好友的置疑和批評,也有教學過程中的挫折和困境,還有集體生活的缺失。

第二次上學(2010.9-2010.10),走進西外外國語學校。在這種情況下,有朋友向我們推薦了松江西外外國語學校,是一位留美博士辦的私立學校,當時公認的松江最好私立學校。兒子通過他們的入學考試,進入三年級就讀。然后,兩個月以后,我們發現公立學校存在的問題,在這里同樣無法解決。冰冷的現實再次無情擊碎了美好的夢想。第二次從學校退出,我們和孩子下定決心,走在家上學的道路,不再考慮尋求更好的學校。

第二次在家(2010.11-2012.8),完成三、四、五年級學業。在家上學遭遇最大的挑戰和置疑,是缺乏集體生活。孩子需要朋友,就像生命需要陽光。怎么辦?一方面,我們充分滿足兒子廣泛的興趣,在各種才藝培訓機構結識有共同興趣的同齡人,比如堅持數年之久的跆拳道、英語、乒乓球、游泳、美術、陶藝等等;另一方面,我們堅持參加社會公益,尤其是爸爸在松江圖書館主辦有關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講座、親子讀書會,團結凝聚了一批教育理念相近的朋友,兒子也和參加活動的同齡人結下長期穩定的友誼。因此,兒子不僅順利完成學業,而且因為多了和不同年齡、興趣的朋友打交道的經驗。這里特別要感謝學校領導的開明,不僅始終保留兒子的學籍,而且也同意他提前參加小學畢業考,進入中學。

第二個故事:初中三年(2012.9—2015.9),才藝學習。

我們遵循就近入學原則進入了華師大松江實驗中學。考慮到中學階段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較為全面,而且學校還有社團活動,主要分布在下午,我們和學校商定,實行“上午在家,下午在校”的模式,學校的運動會、春游和秋游等各種重要活動全部參加。

除了接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兒子在社會機構接受了大量的藝術和體育教育,如素描、油畫、輪滑、滑冰、乒乓球、羽毛球、書法等等,都顯示出濃厚的興趣和相當的潛力。10歲,也就是初二那年,他選擇學習笛簫。盡管學校的課業和其他的安排已經挺多,但是他對笛簫的興致始終很高,音樂逐漸成為他每天的必修課。

兒子學習書法。

兒子在公園吹笛。

這一時期,兒子的學業成績基本上保持班級中上水平,我們也一直抱著淡然處之的態度。直到即將進入初三之時,我們也有些坐不住了,暑假里還請親戚給他提前補習了初三課程。初三開學了,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要么取消,要么極不正常,全天都在上文化課,作業量陡然增加了。一個月全天上學,看著比同齡人年幼兩歲的兒子經受著體力和學業的雙重壓力,回想著一路走過的坎坷和奮斗,我們既不能繼續原來的模式,也無法接受現有的模式,那么只剩下一條路可走:出國。

第三個故事:準備出國(2015.10—2017.8)

過完國慶節,我們正式離開了校園,走上了準備出國的歷程。但是到哪個國家?要花多少錢?要辦哪些手續?需要什么條件?完全是一頭霧水。我們從留學機構、網上、朋友各處了解信息,在比較經費、安全等因素之后初步目標鎖定加拿大。

但是加拿大處于高緯度地帶,天氣到底冷到什么程度?就像小馬過河的寓言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說法,只有自己親身體驗一下才知道。2016年2月10日,正月初三,我們記得很清楚,那天上海是個晴朗溫暖的好天氣。還不到13周歲的兒子,揮手告別我們,登上加航飛往太平洋彼岸的多倫多。這是他第一次出國,第一次單飛,等他的是14個小時的飛行、零下30多度的極端嚴寒、1個月的短期留學以及和完全陌生的外國家庭共處。

一個月以后,我們過去看他,順便考察幾所學校。兒子的女房東很喜歡他,提議去一所當地的名校試試。我們來到這所學校,無論硬件還是軟件都非常棒,特別是這里的藝術教育是特長。當然要求也比較高,而且當時還沒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以兒子的能力水平進其他幾所學校沒有任何問題,但進這所學校難度相當大。最關鍵的問題是此時已經是3月,距離接受新生的最后期限5月,已經僅剩兩個月,我們無法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快速提高英語水平。

回顧這次短期留學,我們充分肯定了兒子的適應能力,堅定了留學加拿大的決心,同時也充分認識到必須有充足的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語言。要想進北美優質高中,必須參加托福或SSAT;即使不考慮入學要求,提高英語水平也是快速適應新環境的必備條件。回國后,我們在語言準備方面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參加新東方關于SSAT(北美高中語言入學考試)的培訓,二是和一位新西蘭的老教授交上朋友。前者持續了大半年時間,培訓強度很大,兒子非常辛苦,尤其是在酷熱的暑假每天奔波于松江和市區之間,的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至于這位新西蘭的老教授,是一位非常博學而又風趣的老頭,他獨住在我們附近小區,晚上和周末會教幾個孩子學英語,沒有具體的教材,每次只是海闊天空地漫談,包括電影、時政、旅行等等。兒子每周去兩次,每次兩小時,持續了大約一年時間,除了對他的英語水平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老教授的博學也極大地開闊了他的視野。

2017年春天,我們最終選擇了9月赴溫哥華的STA中學就讀9年級。在出國進入倒計時的這大半年里,我們一面做好行前的準備,除了必要的手續,我們還讀了好多關于加拿大歷史、文化、留學,特別是關于溫哥華的圖書,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兒子有幸得到松江最好的竹笛老師――夏銀鯉老師長達四個月的精心指導,笛藝大進,可以說是真正走進了音樂藝術的天空,產生了以音樂為終身事業的想法。不久,兒子進入浦東百合花藝術團的民樂隊,團長莊微民老師對他的笛藝提高也有極大的幫助。出國前大約四個多月,他每個周末往返于松江、浦東之間,雖然很辛苦,但每次都十分開心。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找到“組織”,這種志同道合的友誼和忘年交的情義,讓他溫暖又感動。這段時間,他自學長笛也頗有長進,所有這些不僅為留學生活做了準備,也為今后選擇音樂做了鋪墊。

三、出國留學(14-16歲)

(2017.9-2019.1,關鍵詞:適應、明志、追夢)

2017年8月31日,經過近兩年的準備,兒子終于再一次單飛,踏上正式留學加拿大的新征程。這不到17個月的時間里,兒子從快速適應新環境到明確以音樂為終身事業,從轉學到搬家,都是獨立完成。我把這段經歷概括為三個關鍵詞:適應、明志、追夢,分享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從入學到轉學(2017.8-2018.8)

兒子到溫哥華以后,傳來幾張學校的照片,其中有幾張是校長為新留學生介紹學校情況,我們注意到兒子都在前排靠近校長的位置。這讓我們感受到兒子對新學校、新生活的積極而又自信的態度,后來的事實果然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第一學期,他主動聯系校長安排數學跳級和課程調整;長笛演奏得到老師的欣賞,加入了學校樂隊和社區樂隊,找到了新的“組織”。第一學期結束,兒子圣誕節回國,我們很認真地和他深談,了解他的想法。當他明確表示希望今后成為職業音樂家時,我們一方面為兒子能有自己的想法而欣慰,另一方面也必須提醒他可能遇到的挑戰。我們告訴兒子:會無條件支持你走自己的路,但是目前這所學校是綜合高中,在音樂方面并無特長,學校和周邊社區也缺少好的資源。最佳的選擇是轉到位于溫哥華東郊的蘭里藝術學校,資料顯示這是加拿大唯一一所從幼兒園到12年級都以藝術為特色的學校,而且是一所學費更低廉的公立學校。在出國前我們就有了解,當時鑒于兩個因素沒有申請,一是留學中介告訴我們很難通過,二是兒子還沒有堅定走藝術道路。現在又一次到了選擇的時候了:要么轉到這所具有優質藝術資源的學校,要么到溫哥華市區尋求優質的社會資源,我們要爭取第一種可能。

當兒子回到學校,把想法告訴校長、老師和同學時,幾乎是一致的反對聲音。即使在國外,多數人學習音樂也只是作為業余愛好和生活情趣,真正選擇成為職業音樂家的畢竟少數。因為這條路太辛苦,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投資和回報很難真正成正比。事實上,即使蘭里藝術學校的畢業生,真正選擇讀藝術的也只是小部分人。再加上現在的STA高中在大溫地區綜合排名遠比蘭里藝術學校靠前,STA高中所在的北溫哥華也遠比位于大溫東郊的蘭里繁華。

兒子在我們的鼓勵下,決定親自實地考察一下。他聯系到學校的招生老師,約好面試時間,換了4次車,一路奔波2個多小時,午飯也沒顧得上吃,終于準時赴約。兒子順利通過面試,順便參觀了學校,給老師們留下很好的印象。當兒子辦好轉學手續之時,STA高中的校長對他說:“如果你有一天想回來,我們隨時歡迎!”我們感謝這位校長,這是對兒子最高的評價。

第二個故事:新學校、新挑戰(2018.9-2018.12)

去年9月,兒子轉學到蘭里藝術學校,就讀10年級。校長在新留學生見面會上說:“我們并不鼓勵你們特意與本地學生多交流,相反我們特別希望你們多與來自其他國家的留學生多交流,因為留學生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也是我們將來輸送世界名校的主力。”當我們聽到兒子的轉述,心里非常高興,也可以體會兒子聽到這番話時的心情。從小學到初中,從國內到國外,從“紅軍不怕遠征難”到“三軍過后盡開顏”,我們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于找到了理想的學校。

入學后,兒子先后加入了學校的長笛四重奏、管樂隊、管弦樂隊、合唱團和社區的管弦樂隊,還到當地培訓機構報名專門學習長笛演奏。學習變得異常忙碌,但卻樂此不疲,用高爾基的話來說,就像是“一個饑餓的人撲在面包上”,他似乎要把以前所有本該學習音樂的時間都補回來。

與那些從小接受音樂熏陶和學習的同學相比,他此前接受音樂專業訓練的基礎實在太少,主要都是靠自學。在一次音樂課上,老師要求每個學生在半個小時內作一支曲子,兒子明顯感到了差距和挫敗感。我們一方面幫助他理智地分析自己的長處、短處和潛力,一方面建議和老師多溝通,尋找更好的方式趕超優秀的同學們。兒子聽取了我們的建議約見了老師,老師高度評價了他的演奏水平,認為已經達到大學水平,同時向他推薦了作曲優秀的同學,可以多多請教,又推薦了一個作曲軟件,讓兒子可以在電腦上自學創作,有了作品可以交給老師批閱。這次談話,不僅給兒子極大的鼓舞,而且幫助他迅速走出迷茫,明確了前進的方向和具體的方法。

兒子終于進入理想的學校,沉浸在音樂藝術的世界里。

學習上的一個個困難,靠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但同時面臨生活上的困難,卻又是一個難題。兒子的女房東生活極沒規律,家庭氛圍很不和諧,連為留學生準備飯菜也不能正常。盡管我們已經為他準備了電飯褒以備不時之需,但是兒子畢竟還小,加上學習很忙,只能偶爾自己動手做飯,吃快餐成為常態。我們一方面鼓勵他自力更生,戰勝困難,一方面建議多聯系老師和同學,尋找更好的資源。圣誕節前夕,學校為兒子安排了新的房東,兒子實地考察、與房東交流之后,愉快地作出了搬家的決定。新房東開朗大方,小主人比他小一歲,是同一樂團的同學,早就熟悉。兒子留學一年多,從學習到生活,一切終于進入了理想的狀態,一切都步入了正軌。

第三個故事:新征程,新夢想(2018.12—)

12月23日,又是一年圣誕假。當我們再次看到兒子時,發現他個子長高了,已經超過爸爸了,雖然瘦了好多,但也更從容、自信和成熟了。

短短兩個星期的假期,兒子在充分休息之余,仍忙著作曲、演奏,見老師和朋友。這一年,他的樂器名單中增加了短笛、小號,假期又買了尺八,他會的樂器越來越多,演出的經驗更加豐富,對音樂的理解更加深刻,對自己的選擇更加自信。

兒子告訴我們,他已經明確自己將來會以音樂為終身事業,目前的想法是多熟悉各種樂器,多學習樂理和作曲,將來并不想成為演奏家,而是希望成為作曲家或指揮家。與演奏相比,作曲和指揮更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們理解兒子,大量的閱讀、豐富的閱歷,與眾不同的家庭和道路,給了他很多思考和感悟,他希望通過音樂表達自己。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我們很欣慰,兒子在15周歲這年立下了要把青春和才華獻給音樂藝術的偉大志向。在這一點上,他不僅超過了我們,可能也超過了大多數同齡人。

1月6日,兒子飛回學校。短短兩個星期,他又給我們帶來了好消息:參加了學校的爵士樂團、正在尋求專業老師指導作曲、房東全家打算春假帶他一起赴夏威夷旅游。好啊!“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兒子就像雄鷹一樣揮動著學習和生活的雙翼,翱翔在廣闊的藝術天空,享受著奮斗的快樂。

現在,兒子在地球的另一頭忙碌并快樂著,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著,他腳下的路會越來越寬,最終一定能達到勝利的彼岸。我們始終無條件地愛著他,支持他,為他祈禱和祝福。我們深知,兒子追求理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會遇到新的困難和挫折,但我們堅信,經過這一年多的留學生活,他已經長大、成熟,已經獨立、自立,已經擁有了更為強大的內心和克服任何困難的勇氣和能力。這些可貴的經歷和品性將伴隨著兒子更加淡定、從容、信心滿滿地踏上新的征程。

從2009年開始在家上學到現在,剛好整整十年。在這十年里,我們和兒子一直在努力突圍,一直在尋尋覓覓,追尋屬于我們自己的世界,其中的甜酸苦辣、困難挫折實不足為外人道,好比魚兒飲水,冷暖自知。但我們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找到了我們自己的“伊甸園”。

很多人經常會問我們:“你們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我想,首先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教育理念和為了目標不懈努力,永不放棄的決心。其次是我們得到包括學校內外許多朋友的幫助和鼓勵,尤其是在那些最困難的時候。

很多人會覺得,我辭去高中老師的工作,在家整整十年的犧牲實在太大。確實,我作出了很大的犧牲,而且也遭到了許多人的不理解甚至是嘲諷和指責,但我覺得“值”,所以從未后悔過,如果重新再來一遍,我還是會選擇這條路。我之所以能最終堅持下來,這要特別感謝孩子爸爸對我和家庭無條件的愛與支持。現在社會中“父親缺位”現象越來越嚴重,而孩子爸爸始終和我們在一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無數障礙(家校溝通、為孩子尋找合適伙伴和優質社會資源,辦理各種繁雜的手續),使我們得以克服一個接一個的困難,取得最終的勝利。

這就是我們的故事,到這兒算是告一段落;相信后面的篇章更加精彩,我會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從在家上學到出國留學)繼續分享。

2019年1月19日星期六,上海松江

    責任編輯:田春玲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川县| 乾安县| 察隅县| 宽甸| 象山县| 阳江市| 理塘县| 六盘水市| 阳曲县| 乌兰浩特市| 岳池县| 库车县| 共和县| 尖扎县| 蓬溪县| 城口县| 潮安县| 黑龙江省| 兰考县| 北碚区| 绵阳市| 八宿县| 江达县| 北碚区| 长沙县| 来凤县| 五寨县| 武乡县| 高尔夫| 张掖市| 龙门县| 沂源县| 浮山县| 武安市| 阿拉善右旗| 濉溪县| 内江市| 赤水市| 清涧县| 拉孜县| 万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