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穿越海峽的熱線|“00后”臺青沈佳璇的大學生活:女團、單曲和自媒體
沈佳璇系浙江傳媒學院讀大三的臺灣女生,她出生于2004年,能歌善舞,活力四射,其拍攝的短視頻內容大部分都是唱歌、跳舞,以及排練短片,擁有令人艷羨的精彩大學生活。
“能歌善舞讓我擁有更為豐富的大學生活。”沈佳璇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稱,她也是MAGI女團的成員,它是一個成立于2023年的女子唱跳組合,全體6位成員均系浙江傳媒學院在校生,目前已發行多首單曲,成為全國高校富有影響力的大學生自制女團,在社交媒體擁有數十萬粉絲。
不僅是唱歌跳舞,沈佳璇長期往返于海峽兩岸,她發現兩邊的年輕人在現實中交流不存在任何問題,但因媒體誤導,在網絡空間中卻很容易滋生誤解。
鑒于上述情況,她希望用自己的專業和親身經歷,通過制作喜聞樂見的網絡節目,讓兩岸年輕人彼此多些了解和溝通。
“我不希望看見大家在互聯網上吵來吵去。”沈佳璇稱。

浙江傳媒學院臺灣學生沈佳璇在課堂。 受訪者 供圖
“年輕人不要對自己設限”
沈佳璇是海峽兩岸愛情的結晶,父親是臺灣新竹人,母親是黑龍江雞西人。
20多年前,她的父母在廣東相識,倆人很快相戀并結婚。
她父母婚后也長期在大陸工作,因此沈佳璇大部分時間都在大陸生活,每年只有寒暑假,她才能回到臺灣新竹的家鄉,吃臺灣美食,結識當地新朋友。
這也是許許多多臺商子弟在大陸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要習慣于在海峽兩岸之間不斷地切換生活場景。
起初,沈佳璇對此生活現狀不以為意,時間一長,她才知曉海峽兩岸之間的生活習慣,包括教育觀念依然存在些微的差異。
“臺灣的學校學習環境相對寬松,教學內容也有較大的彈性,允許學生建立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大陸的學校,教學風格很嚴格,學科也很專業化,所以讀書要花很多功夫,很多學生都特別會學習。”沈佳璇稱。
海峽兩岸的教育理念的差異在家庭當中也有體現,從小到大,她母親對其學習要求特別嚴格,給她定下了明確的目標——“至少念完大學”;相反,父親要求相對寬松一點,希望她能發展出自己的興趣與愛好。
“我是把愛好興趣和學習結合得還算比較好的。”沈佳璇稱。
2021年,她參加了全國華僑生聯考,最終以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傳媒學院,她報考該校的原因是有志于從事傳媒行業,而浙江傳媒學院在臺灣考生中的“名氣很大”。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臺灣綜藝節目,所以對節目制作的臺前幕后都特別有興趣。”沈佳璇稱。
她這樣的情況在浙江傳媒學院的臺灣學生中不勝枚舉。在該校絕大部分的臺灣學生中,不少因喜歡看大陸影視劇和綜藝節目,對大陸產生濃厚興趣,從而決定報考大陸高校。
她認為,年輕人不要對自己設限,臺灣年輕人要多走出來看看世界,尤其是到祖國大陸,會有非常不一樣的體驗。
“我們應當踴躍參與交流,用更多元化的視角看世界。”沈佳璇稱。

沈佳璇和 MAGI女團成員演出合影。受訪者 供圖
“讓兩岸年輕人更多了解彼此”
大學期間,沈佳璇踴躍參加學校與社會活動,她多次以臺青身份到全國各地參加交流活動。
2023年,她曾以中國臺灣網“一日記者”身份前往湖南湘西的鄉村,探訪當地非遺傳承人“老茶王”,學習做茶和苗族俚語,包括在大自然的美景下,跳起舞蹈并上傳到社交媒體,傳播鄉村振興;另外,她也參加了浙江縉云縣仙都風景名勝區舉行的祭奠軒轅黃帝大典活動,此行讓她大開眼界,更讓她更具象化地體會到何謂“同根同源”。
在參加活動過程中,她也充分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恰好也是很多對大陸感興趣的臺青最看重的地方,在她結識的部分臺灣學生報考大陸高校,最根本動機是——“看看大陸究竟是什么樣子。”
她認為,大陸幅員遼闊,來自各地的學生與師資齊聚一堂,在思想觀念上形成了很大的文化沖撞。
“兩岸青年應該互學互鑒、相交相知。”沈佳璇稱。
以兩岸青年最關心的就業創業為例,目前大陸已經成為很多臺灣青年成長、成才和成功的重要場域,吸引了無數臺灣青年跨過海峽,前來奮斗打拼。
“我感覺大陸擁有更多的成功機會。”沈佳璇稱,她記得,曾有知名電視機構邀請她參加一檔節目錄制,面對如此好的良機,她也躍躍欲試,只可惜因臨近期末考試,最終只能作罷。
“只要有本事,在哪里都能獲得機會。”沈佳璇稱,無論是加盟MAGI女團,還是參加各類社會實踐,包括經營自媒體,她只為多學本事。

沈佳璇回到臺灣后,入鄉隨俗地騎上了“機車”。 受訪者 供圖
當前,大陸的一線城市的生活節奏,相對于臺灣來說更快,為此,她經常回到臺灣感受慢節奏的松弛感。
“我在內地很少能見到海,每次回到臺灣,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去海邊散步。”沈佳璇說。
在大陸生活期間,她也希望自己有更多時間去用心感受各個城市的煙火氣息、品味當地美食。
談及未來的成長之路,沈佳璇稱,目前尚未確定方向,初步決定到日本、韓國去繼續深造,然后回到祖國大陸,或者到臺灣參加節目制作和娛樂行業。
因長期往返于兩地,她也發現兩岸年輕人在現實交流中很好,但因媒體的誤導,讓兩岸信息嚴重不對稱,從而造成年輕人在互聯網輿論場彼此不理解。
為消除不必要的誤會,她希望自己也能制作節目,促進兩岸民間的溝通和了解。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臺灣年輕人行動起來了,他們通過街頭采訪拍攝的方式,探討兩岸青年關注的話題。沈佳璇很喜歡一檔名叫《臺灣閨蜜》的網絡節目,該節目是由兩位在大陸讀書的臺灣女生拍攝和制作,她們用詼諧幽默的語調講述兩岸的趣事,通過輕松的對比切入議題,為兩岸年輕人構建了一個良好的溝通平臺。
“我愿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傳播能力,讓兩岸年輕人更多了解彼此。”沈佳璇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