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919年1月:寒夜里的一線曙光
作者:劉岳,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副巡視員

1919年元旦,是新年肇始的第一天。
新年的鐘聲敲響后,倫敦的家庭會把房屋后門打開,將血腥的“舊年”——1918年放出去,然后打開前門,將充滿希望的“新年”——1919年迎進來。
巴黎人則把元旦這一天的天氣,看作是新一年年景的預兆:刮南風,風調雨順;刮西風,捕魚、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掛滿枝頭;刮北風,則是歉收之年。人們最關心的是元旦這天的天氣。
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則是另一番光景。元旦這天,《大公報》記者上街采訪,發(fā)現“天子腳下”的“老北京”大多不知元旦為何物。其實,早在1914年,北洋政府就頒令于天下,將陽歷歲首這天定為“元旦”,成為法定節(jié)日。
倫敦人覺得送走了腥風血雨的1918年,巴黎人覺得迎來了安定和平的1919年。可是,北京人似乎絲毫沒有感到元旦這天意味著什么。
也不全如此。四九城里至少有一個人意識到,1919年元旦,是“新紀元”到來的一天。這個人就是30歲的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李大釗。
元旦這天,李大釗為《每周評論》雜志撰寫了《新紀元》一文:“人類的生活,必須時時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擴張傳衍,流轉無窮,把那陳舊的組織、腐滯的機能一一的掃蕩摧清,別開一種新局面。這樣進行的發(fā)軔,才能配稱新紀元。”他預測,“這個新紀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紀元,是人類覺醒的新紀元。我們在這黑暗的中國,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線,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個小小的明星,照見新人生的道路?!?/p>
李大釗的眼光是敏銳的、有預見性的。這一年,北京爆發(fā)了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古老的中國迎來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新紀元。
▍“德先生”“賽先生”來了
新紀元總會有點新氣象。
1919年1月15日,《新青年》第6卷第1號,發(fā)表了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撰寫的《本志罪案之答辯書》,他給積貧積弱的中國請來了兩位先生。一位叫德漠克拉西(Democracy),也就是“民主”,簡稱“德先生”;一位叫賽因斯(Science),也就是“科學”,簡稱“賽先生”。
《新青年》打出“文學革命”的旗幟,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向青年“謹陳六義”: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于是乎,封建頑固勢力把《新青年》看成洪水猛獸,大肆誣蔑它、攻擊它,嚴禁青年學生閱讀,甚至借助軍閥政權的力量誣陷陳獨秀。
面對非難,陳獨秀理直氣壯地向社會宣稱:他和雜志的同仁本來是沒有什么罪的,“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西洋人因為擁護德、賽兩先生,鬧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賽兩先生才漸漸從黑暗中把他們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們現在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為擁護這兩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壓迫,社會的攻擊笑罵,就是斷頭流血,都不推辭。” 在風雨如晦的暗夜里,兩位先生為中國人點亮燈塔,照亮前行的方向。
2019年,“德先生”和“賽先生”來中國正好100周歲。從人類歷史長河角度看,兩位先生依然年輕。實踐發(fā)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
▍北京大學閱覽室的“書記”
1919年元月,離寒假越來越近了,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聞紙(報紙)閱覽室,一名個子瘦高的湖南小伙子顯得有點忙碌。他管理著上?!渡陥蟆贰⒈本冻繄蟆?、天津《大公報》及英文《北京導報》、日文《支那新報》等15種中外文報紙,每天登記前來看報人的姓名。胡適、傅斯年等大牌教授,誰都沒怎么注意這個青年。但是,他卻是日后改變中國、影響世界的一個人,他的名字叫毛澤東。
為了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勤工儉學,應老師楊昌濟的邀請,1918年8月,毛澤東和羅學瓚、羅章龍、李維漢等一行25人離湘赴京。楊昌濟希望他要么到法國去,要么留在北京大學讀幾年書,并挽留他和蔡和森住在豆腐池胡同9號(今15號)“板倉楊寓”。由于來京的新民學會會員居住分散,不便開展活動,不久,毛澤東等人就在景山東街三眼井胡同吉安所夾道7號(今吉安左巷8號)租了3間房,離開了“板倉楊寓”。
經楊昌濟介紹、校長蔡元培書面推薦,1918年9月,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圖書館為毛澤東謀了份臨時差事,月薪8塊大洋。對于這份差事的名稱,斯諾所著《西行漫記》等許多著作都稱為“助理員”,其實應該叫“書記”。因為當時北大圖書館除主任外,只有助教、事務員、書記、雜務四類人員,根本沒設“助理員”。前兩類人員是“正式工”,毛澤東是“臨時工”。他明顯地不在“雜務人員”之列,只有“書記”一職和他的差事相近。另外,據北大代理校長蔣夢麟后來回憶,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當的就是“書記”。
在北大圖書館,毛澤東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報刊,研究各種學說。逐漸地,他對馬克思主義越來越感興趣, 李大釗很贊賞毛澤東,認為他是“湖南學生青年的杰出領袖”。毛澤東多次聆聽李大釗的講演,閱讀李大釗的文章。他后來回憶,在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的時候,“就迅速地朝著馬克思主義的方向發(fā)展”。
1919年3月,毛澤東離開北京,轉道上海,回到了湖南。但北京之行進一步打開了毛澤東的眼界,邁出了從湖南走向全中國、全世界的重要一步。“三十一年還舊國”。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本文首發(fā)于《前線》雜志2019年第1期,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前線理論圈(ID:qianxiantheory)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