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工業城市的野心與衰落:美國鐵銹帶加里市廢墟之行
文、圖|然潘
編輯|薛雍樂
如果你問我鐵銹地帶最美麗的廢棄建筑是什么,我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在我心目中,廢棄建筑的王冠一定屬于美國印第安納州加里市(Gary, Indiana)的衛理公會教堂(City Methodist Church)。
1925年動工,1975年關閉,服役五十年,廢棄四十多年,這座典型的哥特式復興結構的教堂在經過數十年的忽視、破壞、甚至蓄意縱火引起的火災后,雖然已然岌岌可危,卻依然堅定地挺立在這個鐵銹地帶最糟糕的城市中。

1
曾被美譽為美國的“世紀之城”的加里建市于1906年,由美國鋼鐵公司選址并投資,意圖將這個密歇根湖南岸的小城市作為其新工廠的所在地。為了紀念美國鋼鐵公司對此處的卓越貢獻,加里的第一任市政府將此處取名Gary,得名于美國鋼鐵公司的首席律師和創始人埃爾伯特?亨利?加里(Elbert Henry Gary)。
在短短的20年內,加里市便成長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重鎮之一。曾有文章評論:“加里市是美國歷史上最有野心的人造工業城市之一”。
這句評論所言不虛:為了增加在印第安納州的市場份額,美鋼決定在美國中西部建立一個新的工業城鎮時,這里幾乎還是一片荒原。1906年,美國鋼鐵公司在密歇根湖邊距離芝加哥不遠的地方購買了超過8000英畝(約32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四分之三的面積臨湖,剩下的則向內陸延伸。在其后的數年中,美鐵投資將原先的沙丘形地貌填平,搭建了4座大型煉鋼廠,其中包括12座高爐,及超過100座平爐。而其子公司則負責將工廠附近的一個小城鎮改造成適合容納20萬人口、中型規模的城市。
除了平整地貌,拓寬并修建新路以外,美國鋼鐵公司為此處購買并安裝了一個足夠大的水源供應和污水處理系統。到1917年,煉鐵廠完工,美鋼還投資挖了一條工業運河,為連接五大湖航運建造了一個新的港口,并為自己的子公司——美國橋梁公司建造了一座錫和板材工廠,及四家鋼鐵制造廠,總投入超過1億美金(相當于今日的20億美金)。而他們的子公司加里土地公司在18個月內為工人和管理層建了住宅區和商業區,并修建了一座新的學校:杰佛遜小學。而美鋼的創始人埃爾伯特·亨利·加里私人捐款25萬美金,在市內建了一個基督教青年會大樓。
財富來得太快總不是一件好事。1930年,距離建市不足三十年,猖獗的政治腐敗、種族隔離和暴力、勞工騷亂、工業導致的環境污染,加里市已經臭名遠揚。接下來的三十年,或許是長期的和平導致美國重工業行業整體滑坡,或許是科技發展使得重型運輸成本降低,或許是鋼鐵行業的海外競爭力不斷上漲,無論是哪種原因,同鐵銹地帶的其它重工業城市一樣,加里市于1960年起開始衰退。
美國鋼鐵公司的雇員人數一再下降,由1970年的三萬人,降到1990年的不足六千人,到2015年進一步降至5100人。2016年全美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加里市居民僅有七萬六千人,而哈珀斯在2013年的統計更是說明加里市三分之一的民宅目前無人居住或已被遺棄。等到了2018年我和同伴南下探險時,這個數字似乎又有上升——廢棄建筑在市中心比比皆是,除了劇院商店工廠等,整條街全是廢棄民宅的街區并不少見,或者在十幾座廢棄民宅間夾雜著一到兩座仍住有人的房子也是此處常見的街景之一。
加里市或許是典型的鐵銹地帶城市中非常極端的那個例子——隨著鋼鐵行業的興盛,該市的經濟迅速發展,很快便到達了頂點,隨后便同其余鐵銹地帶城市一樣經歷了種族矛盾、罷工和暴力、失業和犯罪等等問題,最后陷入了一個失業率超過就業率、市政基礎設施消失、文盲率高且教育程度低的困境。而其余的鐵銹地帶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或多或少都嵌著加里的縮影,然而,由于并非從一片荒原中空造出來一個城市,也就決定了在重型工業開始之前,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定的其它支柱產業作為基礎,于是,在歷經了大蕭條和失業潮之后,便也沒有陷入特別糟糕的境地。
當加里市衰落后,市政府試圖通過旅游業及酒店業扭轉頹勢,支撐本市經濟,卻并未成功。后又在市區附近建立了兩座賭場,卻由于路況和犯罪率等問題導致經濟的進一步滑坡。

在過去三年多的探險過程中,我發現如果一座城市的廢棄學校和教堂數目龐大,那么該城市的運作系統多半已接近崩潰邊緣。“學校和教堂都代表著一個人生活中是否還存在希望,”在一次討論中,Chris和我聊到,“學校是對下一代的嚴格要求,而教堂則是對自己精神面貌的要求。連日常生活都無法顧及的人,自然不會再去關心這些看起來過于遙遠的事情,對付著能過一天便是一天吧。”
“……截至2014年,加里政府正在考慮關閉更多學校以應對財政赤字。”



2018年夏季,我第一次拜訪加里市。臨行前,曾去過加里市的Ben告訴我,如果有正規的媒體從業人員身份,可以向加里市政府屬下的電影藝術部門申請合作,拿到拍攝許可進入這些廢棄建筑物拍攝。雖然安全問題仍沒有保障,但遇上保安業主或者警察時這個拍攝許可卻是一道“免死金牌”。
我通過之前買下我照片的電影公司進行了申請。申請時,對方要求我提供計劃拍攝的所有建筑物的名稱、地址,及具體拍攝日期。這個提供具體地址的行為,加上前后兩通電話,或許相當于一道面試:一方面是看看我們是否對拍攝有相對完整而嚴肅的計劃、是否對于將要拍攝的地方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算是旁敲側擊地告訴我們,雖然我們這里經濟不行了,但來拍攝的手續相當嚴格,如果在許可之外的建筑被抓了,照樣概不負責。


曾有評論文章指出,市中心的百老匯大道是加里市的縮影。與加里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加里市繁榮的頂點,作為市區的主要公路,百老匯大道是加里市實力的象征,沿途布滿商店、企業、政治中心、劇院、教堂等等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物。而在加里市衰落以后,百老匯大道沿途大部分商業甚至教堂,也如同城市的其它部分一樣關門大吉。現在,除了從平整而寬闊的街道中尚能看出些許當年繁華的影子,大部分建筑物早已破敗不堪,逡巡于大街上的人幾乎全是非裔美國人,三五成群地坐在建筑物投下的一點點陰影里,看到我們走過要么是猛吹口哨,要么是跟上來攀談然后要錢。
加里市的經濟發展可從百老匯大道上幾個非常典型的廢棄建筑窺見一斑:
宮殿劇院(Palace Theatre)于1925年開放,除了歌劇話劇,還兼營雜耍表演包括現場舞臺表演,雜耍表演和電影等。當美國鋼鐵公司縮減加里附近工廠的運營規模后,劇院盈利逐漸下降,最終于1972年關閉。
可容納5000人的加里公立學校紀念禮堂于1925年建成。幾十年來,加里及周邊的公立學校一直在此處舉辦畢業活動,直到加里市衰落后,禮堂疏于管理,其中三分之二的建筑于1997年的加里市特大縱火案被摧毀。由于建造時入口和主樓分離,禮堂的入口大廳及大廳內的白色三角鋼琴幸免于難。在其后的二十年中一直保存相對完整,直到2018年春被幾個“涂鴉藝術師”從上到下噴成了粉色。
其中最能說明加里市建市時野心的建筑,莫過于加里州立銀行。于1929年完工,加里州立銀行大樓僅有10層,而樓內的電梯卻顯示此處有15層。正如在20世紀初期建市時所有人均看好加里市的發展趨勢一樣,建筑公司想必是無比確定這座大樓和城市的其它部分一樣,仍有發展空間。卻沒料到不僅那隱形的5層樓沒有付諸實現,剩余的10層也在不到五十年的時間便人去樓空,閑置至今。



在這些廢棄建筑之中,最輝煌奪目的莫過于坐落于市中心的、廢棄后仍是城市地標建筑之一的衛理公會教堂。斥資100萬美金(相當于今日的一千五百萬美金),建于1926年,這座上下九層,包括教堂、辦公樓和教會學校的衛理公會教堂,在其鼎盛時期曾擁有多達三千名以上的信徒。隨著城市的衰退,信徒數量一再減少,到了1970年中期,僅剩下百余人。由于無力承擔龐大的建筑本身的維護費用,不得已之下教會將教堂中的一部分租給當地大學,包括以首任牧師命名的希曼劇院(Seaman Hall)。
史料顯示,這并不是教會第一次對外出租衛理公會教堂。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希曼劇院也曾被租給加里學院(Gary College)。在二戰之后,劇院再次出租,這次的租客是印第安納大學,出租的目的也并非是需要租金應急,而是一種良性的合作——提高加里市的教育水平。到了1950年代,印第安納大學西北分校占據了教堂辦公樓的三分之一,除了用于講座和集會,也擔任著部分教學任務。此時,衛理公會教堂達到了自己的歷史頂峰:教徒人數超過3000人。
而非常有意思的是,租賃這個哥特式建筑并未隨著教堂的廢棄而停止。許多電影公司都曾在此處拍攝,以這個美麗而危險的教堂為故事背景,其中最有名的是2010年的《猛鬼街》,2011年的《變形金剛3》,Netflix投拍的《超感獵殺》等。網上可考的數據顯示,2010年有24部不同的電影在此處拍攝,2011年則有近50部。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對這里情有獨鐘的哥特迷選擇在此處舉行婚禮。
無論如何,在1975年,衛理公會教堂終于正式關閉,并于同年廢棄。失去了最后一點精神支柱的加里市迅速陷落,在其后的40多年間,教堂從大廳到教學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涂鴉和打砸搶都不足掛齒,其中最令人痛心的莫過于1997年的縱火案。1997年的一個周日晚上,一場突發的大火從百老匯大道737號附近的兩座廢棄建筑物著了起來。
當晚的消防調查員在后來的采訪中回憶,這場大火的起火點是特意選在了這兩座廢棄建筑物的二樓,伴隨著當晚強勁的南風,火勢很快蔓延到了公立學校紀念禮堂,并向東向北席卷了百老匯街上的大部分建筑物,于夜里一點半左右蔓延到百老匯大道578號的加里市房屋管理處,并點燃了衛理公會教堂旁邊的教會學校。有文章提到這場大火時,稱其為“the fire that changes us(改變了我們的那場大火)”。當夜,印第安納州北部的所有消防車及200名消防隊員幾乎都趕到了加里市參與滅火,“我們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火”,一名消防隊員回憶道,“很多人都受傷了。”
當夜有124名居民被疏散,而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其他居民仿佛事不關己一般,朝正在燃燒的建筑物扔石頭甚至雞尾酒。“不知道這些小年輕怎么想的,”喬治?戴維斯對記者說,“好像加里不是他們自己的城市一樣。”
自廢棄之后,各種關于這座教堂的提案反反復復拿出來討論過,修復、保存、改建成藝術中心。而無論曾經的討論結果如何,這些計劃都隨著1997年的那場大火被燒得一干二凈。在其后的二十年間,加里市政府似乎已經放棄了對教堂的保護,對進進出出的攝影師也好、當地居民也好,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還好,2017年6月傳來了略微讓人振奮的消息,加里重建委員會收到來自約翰·S和詹姆斯·L·奈特基金會(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的16萬美金的贈款,用于重建城市衛理公會教堂,預計未來將作為城市廢墟景觀保存下來,并會用于發布會、婚禮等重大儀式場所。目前,重建委員會正在考察教堂結構的完整性和預估修復時長,或許在未來的一兩年內修復工作便會正式開始。



教堂名不虛傳,九層的哥特風格建筑美麗非凡,大廳內豎立著8道巨大的拱門和數個高聳的裝飾性石柱,而在石頭砸不到的高處,當年的彩繪玻璃仍然迎著陽光閃閃發光,在地面上投射出一片五顏六色令人眼花繚亂的彩色陰影。整座建筑仿佛從中世紀的歐洲連根拔起,越過時間和空間的障礙,重置在了美國中西部某個小鎮的中心。
順著樓梯爬到五層,沿著幾乎已經塌陷的地板蹭到主廳旁邊,這些經歷了風霜雨雪的淺赭色磚塊近得似乎觸手可及,拱門和磚塊之間的縫隙已經被植物覆蓋成一個個的陷阱,試圖欺騙每一個試圖爬上去的冒險者。
而那個無數次被大學租用的希曼劇院,卻不如主廳那樣承受住了時光的洗刷。座椅消失,舞臺坍塌,所有能剝離的結構早已隨著舊日榮光一起被剝離干凈。屋頂和屋頂的室外籃球場是整個建筑中最不穩定的區域,非常容易塌陷。為了拍照我自然是上去了,幾乎所有能落腳的地方都有些軟塌塌的感覺——自從在火車墓地時一腳踏穿鐵皮摔了下去,我每次到這種高危區域都有點腿軟,加上此處距離地面有五六米高,我半步半步地蹭到了正中間,拍完照恨不得四肢著地滾著回到屋內。
由于四處漏風,建筑物的大部分地方都是沙塵滿地,碎石頭、瓦礫、泥土堵在每一個能下腳的地方。諸多地方的墻體也不再穩固了,最薄的地方比一張紙厚不了太多。更不用說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樓梯,如果我在這里一腳踏空滾下去,估計一點都不稀奇。唯一能夠信任的可能是扶手,我拉著扶手上上下下,心里充滿虛幻的安全感。

而在那一片一片荒草瘋長、連綿的廢棄住宅區內,又不知曾發生過多少罪惡。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