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農民豐收節|十年間,中國人的餐桌發生了什么變化?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
數據顯示,中國人一年能吃掉 7 億頭豬,而廣東人一年能吃掉 8 億只雞,上海人一年能吃掉至少 3 億只小龍蝦。不過,中國人的餐桌越來越豐盛,也只是近幾十年來才發生的事情。
9 月 22 日是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這也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日。隨著糧食、肉類等物產的日益豐收,中國人的餐桌在十余年間發生了什么變化?
碳水占據了中國人的餐桌
中國人的快樂有相當一部分是碳水給的。
在北京,早餐可以是燒餅夾油條;在上海,大餅、油條、粢飯輪番上陣;在廣州,還有面條和餛飩都存在的云吞面。
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2年河北、西藏和江西的人們攝入了更多的碳水,分別為 181.4、176.8、160.9 千克糧食。以河北為例,如果拿脫殼數據 162.2 千克和一碗 200 克面條的量來計算,相當于一個河北人每天吃 3 碗多的面。

除了主食,肉類也是中國人餐桌上的常客,不過各地有自己的偏愛。
重慶、四川和廣東是全國最愛吃豬肉的前三個省份,這或許是因為當地的臘味肉制品非常盛行——重慶有煙熏臘腸,四川有川味臘腸,廣東有廣式臘腸。
當地的氣候和水土,也影響著人們的飲食喜好。比如,新疆、西藏等地因為游牧民族的傳統,牛羊肉的人均消耗量就更高,而沿海居民中浙江對海鮮和河鮮的攝入是全國最高的。
中國人的飲食喜好自古就有,但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據聯合國的數據顯示,相比 2010 年,2022 年中國人的人均谷物供應量增加了 104 千卡,快相當于一碗飯。
一項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與食物供應具有密切的關聯,GDP 較高的國家擁有很高的食物供應量,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中國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谷物供應量的增加。

供應量不斷增加,但中國人餐桌上谷物的占比其實在減小,2022 年占比約為 48%,與十年前相比下降了2.57%。與此同時,中國人的飲食結構越來越多元,對肉類、脂肪等食物的攝入量在變多。
不過相比之下,東方國家還是更愛吃谷物,而像美國、澳大利亞等畜牧業發達的國家更愛油脂類的攝入,這類國家高脂肪、高熱量和高糖的食物往往占比較大。
十年間,糧食和肉類等食物大幅增產
中國人的餐桌越來越豐盛,得益于經濟水平的發展,也緣于糧食、肉類和蔬菜等食物的大幅增產。
1949年,我國農業生產力較為低下,全國僅有 13 臺聯合收割機。當年的糧食總產量為 2264 億斤。到 2023 年,該數字增長了 5.1 倍,糧食總產量達 13908 億斤。
全國糧食不斷增產的背后,有部分地區挑起了“為國種地”的大梁。

2023 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 1557.64 億斤,連續 6 年穩定在 1500 億斤以上,連續 14 年保持全國第一。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2021 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合計為全國貢獻了 70.3%的糧食增產量。
河南也是中國的糧食生產大省。據《科技日報》9 月 14 日的報道,在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進行的實收測產中,中國農業科學院的谷子新品種“中谷 25”實測畝產達到 625.92 公斤,打破了我國華北地區夏谷區谷子畝產高產紀錄。
除了糧食生產之外,截至 2022 年,我國肉類的產量在十年內增長了約 10.12%。分地區來看,四川是生產豬牛羊肉的第一大省。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中國 2022 年人均肉類消費量為每年 70.57 千克,以此來算,四川全省的豬牛羊肉產量為 544 萬噸,這大概可以供 100 萬人吃 77 年。其中,四川的豬肉產量在全國名列前茅。適宜的氣候,盛產玉米、小麥之類作物等因素,為四川人養豬吃豬提供了良好基礎,家常的回鍋肉以及名菜東坡肘子等等都是當地人餐桌上的美味。
不過,在西北和內蒙古地區,牛羊才是當地人的肉食支柱。
內蒙古生產的牛肉量和羊肉量都是全國第一,分別占了全國 10.1%的牛肉和 21%的羊肉。這是因為,內蒙古作為中國的草原之首,有 13 億畝草原,適宜牛羊生長。
而像人口不到全國 2% 的新疆,產出了全國 12% 的羊肉。羊肉,在新疆人的心目中也是難以撼動的,無論是“硬菜”烤全羊,還是一般的烤羊肉串、蔥爆羊肉、羊肉手抓飯,都是新疆人的家常便飯。
目前,無論是肉類、果蔬還是糧食,中國的產量都已經相當穩定并且呈現上升的趨勢。
“夢見我的試驗田,水稻長得高粱那么高,穗子比掃帚還長,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把它叫做'禾下乘涼夢'”,袁隆平曾在一場演講中這樣描述自己做過的夢。
如今,中國的人均糧食產量已經高于國際公認的 400 公斤糧食安全線,為 493 公斤。各地的特色農產品也能被更多的人享用到,比如遼寧丹東草莓、廣東增城荔枝、江蘇陽澄湖大閘蟹、寧夏灘羊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