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福特CEO在中國“被嚇到”打臉了誰?

“福特CEO在中國被什么所嚇到?”近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描寫了福特汽車首席執行官吉姆?法利在多次訪華之后,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實力感到“震驚”。這位熱衷于賽車比賽、對汽車了如指掌的掌門人明確指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憑借卓越的技術、低成本的供應鏈及快速反應,已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中國電動汽車產業因何而崛起?西方一些政客總是偏執地認為,中國品牌是“偷竊”技術,再通過接受政府補貼,才產生了競爭優勢,因此需要通過貿易保護才能實現“公平競爭”。但事實上,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崛起與西方車企曾經的成功并無本質不同。
在燃油車這條技術路線上,西方國家已經深耕細作了近百年,依靠創新積累了大量經驗與專利,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優勢。面對汽車電動化的浪潮,大量西方車企認為這不過只是動力系統的一次“改良”,并未真正投入精力進行體系創新。但在許多中國車企看來,電動汽車不是簡單把“燒油”改成“耗電”,而是動力系統的電動化賦予了整車駕乘走向智能化的機遇。為了坐上這一“風口”,中國車企逐步構建起一套自下而上、從底層技術研發到上層應用整合的完整創新體系。正如吉姆·法利在訪華期間觀察到的,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在人工智能系統、自動駕駛技術和智能座艙體驗方面所使用的技術“與美國現有技術截然不同”。顯然,這種“差異”不會憑空而來,背后正是基于企業自身的戰略眼光和對市場發展趨勢的準確判斷,以及無數中國科研人員和工程師殫精竭慮、長期鉆研的汗水所凝成的結晶。
在底層技術創新取得成果之后,以成本優勢實現市場擴張,也是西方車企的通用做法。正是由于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于1913年發明了人類首條“流水線”,實現了每隔三分鐘一輛完整的福特T型車下線,成千上萬的普通人才開上了屬于自己的汽車;正是由于實現了供應鏈高度耦合的“精益制造”,成功消除過量生產和庫存浪費,豐田公司才能長期在全球擁有“物美價廉”的口碑……從原材料供應到零部件制造,再到整車組裝,中國市場規模龐大,應用場景眾多,供應商之間有著非常充分的競爭,促使成本不斷降低,同時質量卻穩步提升,逐漸形成了整個產業生態的協同效應,產生了電動汽車的成本優勢,加速了中國電動汽車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展。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產業鏈也并非吃“獨食”,而是緊密配合全球化浪潮,與世界共享國內發展紅利。比如,特斯拉造車所依靠關鍵技術——一體化壓鑄,馬斯克找了全球五大壓鑄機企業均被拒絕,最后依靠一家中國香港企業研發成功實現量產;再比如,大眾公司在本土的汽車軟件研發舉步維艱,新任CEO大力加強與中國企業合作后,大眾汽車智能化水平開始快速提升……正如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合資公司將資金、技術和全新的經營管理模式帶入國門,推動中國汽車產業升級一般,當下的中國汽車產業鏈的成本優勢,也是全球汽車發展的一股建設性力量,通過合作實現共贏符合全球廣大車企的切實利益。
事實上,這個道理國外車企并不是不懂,但很多政客卻為了一己之私選擇了堅持“傲慢與偏見”。前段時間,為了解決汽車動力電池配套難題,福特打算斥資35億美元,與寧德時代合作在美國密歇根州建設一座動力電池工廠。結果該計劃迅速激活了國會山上一眾以“反華”表演型政客的作秀癖,要求吉姆·法利停止該工程建設,至于福特該上哪里去找物美價廉的電池以參與競爭,則無人關心。由此可見,相較于中國車企的努力,許多時候,短視的政客才是本土汽車工業陷入泥潭的始作俑者,在此基礎上亂掄“關稅大棒”“斷供大棒”只能是自取其辱。
無論反華勢力如何操弄,中國電動汽車的實力就擺在那里。我們歡迎更多外國友人前來親眼看看,找到共同發展的機遇。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