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青評論:相聲演員說脫口秀?傳統藝術如何探尋時尚“接口”
只要創作者保持對生活足夠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就能打破不同表達形式之間的屏障,形成喜劇“萬能接口”。
最近,《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喜劇之王單口季》等喜劇類綜藝節目在網上熱播。其中,一些相聲演員也“跨界”登上脫口秀舞臺,表現突出,受到年輕觀眾的關注和討論。
除了“秀”嘴皮子功夫,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相聲演員的脫口秀段子也頗有啟發意義。他們用幽默的口吻去展現相聲行業現狀,也絲毫不避諱去正面回應一些年輕人對相聲現狀的“吐槽”。

《喜劇之王》節目截圖。
例如,德云社相聲演員閻鶴祥憑借深厚的文化底蘊、扎實的喜劇功底以及在德云社的經歷,在綜藝中表現亮眼。在表演過程中,這位相聲演員多個響亮的“包袱”都是即興發揮,也就是脫口秀圈常說的“現掛”。
閻鶴祥的段子不僅限于搞笑,最終的落點也頗有深意。他以自己和“德云社少班主”郭麒麟的搭檔關系切入,之后舉重若輕地道出個人對相聲師承傳統、相聲舞臺發展、從業者現狀等問題的思考。
這位相聲演員誠懇提到,自己做了很多嘗試,目的是“想把相聲這門傳統藝術和這個新鮮的世界做一個萬能的接口”,成為相聲界和流行文化之間的“type-c”。
這不由引發觀眾去思考,當脫口秀、單口喜劇等新型喜劇表演形式涌入市場,受到年輕人追捧,相對“傳統”的相聲、小品等形式如何發展,贏得新一代受眾?
相聲和脫口秀,都是在舞臺上表演“笑料”的藝術。當相聲演員開始去說脫口秀、單口喜劇,網友評價他們在表演、臺詞這方面很可能是“降維打擊”。畢竟一名相聲演員的成長要經歷嚴格的拜師學藝過程,要走過苦練說學逗唱基本功的“硬核”長路,在摸爬滾打的訓練中積攢豐富的線下表演、互動經驗。
作為根植于中國文化土壤的喜劇形式,相聲本身蘊含語言“急智”的魅力,讓觀眾在一個已經很熟悉的語言節奏下,猝不及防被切入到另一個語境中,產生強烈反差感,進而發笑。這種喜劇觀感,和脫口秀有相通之處。
在脫口秀流行的這陣風里,相聲或許可以融入一些更吸引年輕受眾的元素、特質,例如能更快抓住“新?!?,迅速吸納網絡流行的話題,表演形式更鮮活,舞臺視覺呈現模式有所創新等。另外,脫口秀圈對普通愛好者的“無門檻”吸納也值得借鑒。
透過近年來口碑較高的綜藝節目,我們看到,只要創作者保持對生活足夠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就能打破不同表達形式之間的屏障,形成喜劇“萬能接口”。
當下一批富有創新魄力的青年喜劇創作者,為相聲、小品等經典喜劇形式注入鮮活的養料。在今年一檔綜藝《喜人奇妙夜》中,《小品的世界》節目致敬了一系列印刻在我們童年記憶里的經典小品之作,如《裝修》《吉祥三寶》《鐘點工》等,讓熟悉的“大錘八十,小錘四十”聲音貫穿全程。
而這個節目又深刻解構了小品“標配”的那些元素,比如掛在屋里的春聯、追求對仗的四六句臺詞、“13分鐘解決所有矛盾”等。節目“打破第四堵墻”,呼吁創作要貼合現實,戳中觀眾內心的“真實笑點”。
所以,無論是對相聲、小品等“老牌”喜劇形式,還是對脫口秀、單口喜劇等“新寵”,我們不妨保持開放的心態,讓“新老”文藝形式相互融合,互相學習彼此的可取之處,汲取助力文藝發展的營養。
相聲演員的臺詞功底、舞臺感染力令觀眾稱道;脫口秀表達內容和年輕人的距離之近、表演風格之活潑也值得借鑒。喜劇形式沒有高低之分,創作者保持和青年群體所思所想的親密度,“和新鮮的世界做一個萬能的接口”,這一點至關重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