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安經偵管轄80個罪名立案定罪量刑標準
(一)總面額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二百張(枚)以上的; (二)總面額在一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一百張(枚)以上,二年內因走私假幣受過行政處罰,又走私假幣的; (三)其他走私假幣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 ||
(一)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在六百萬元以下,虛報數額占其應繳出資數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 (二)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超過六百萬元,虛報數額占其應繳出資數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三)造成投資者或者其他債權人直接經濟損失累計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二年內因虛報注冊資本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虛報注冊資本的; 2.向公司登記主管人員行賄的; 3.為進行違法活動而注冊的。 (五)其他后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本條只適用于依法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 | ||
公司發起人、股東違反公司法的規定未交付貨幣、實物或者未轉移財產權,虛假出資,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又抽逃其出資,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在六百萬元以下,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數額占其應繳出資數額百分之六十以上的; (二)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超過六百萬元,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數額占其應繳出資數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三)造成公司、股東、債權人的直接經濟損失累計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致使公司資不抵債或者無法正常經營的; 2.公司發起人、股東合謀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 3.二年內因虛假出資、抽逃出資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 4.利用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所得資金進行違法活動的。 (五)其他后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本條只適用于依法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 | ||
(一)非法募集資金金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二)虛增或者虛減資產達到當期資產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三)虛增或者虛減營業收入達到當期營業收入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四)虛增或者虛減利潤達到當期利潤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五)隱瞞或者編造的重大訴訟、仲裁、擔保、關聯交易或者其他重大事項所涉及的數額或者連續十二個月的累計數額達到最近一期披露的凈資產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六)造成投資者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七)為欺詐發行證券而偽造、變造國家機關公文、有效證明文件或者相關憑證、單據的; (八)為欺詐發行證券向負有金融監督管理職責的單位或者人員行賄的; (九)募集的資金全部或者主要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 (十)其他后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 ||
(一)造成股東、債權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虛增或者虛減資產達到當期披露的資產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三)虛增或者虛減營業收入達到當期披露的營業收入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四)虛增或者虛減利潤達到當期披露的利潤總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五)未按照規定披露的重大訴訟、仲裁、擔保、關聯交易或者其他重大事項所涉及的數額或者連續十二個月的累計數額達到最近一期披露的凈資產百分之五十以上的; (六)致使不符合發行條件的公司、企業騙取發行核準或者注冊并且上市交易的; (七)致使公司、企業發行的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存托憑證或者國務院依法認定的其他證券被終止上市交易的; (八)在公司財務會計報告中將虧損披露為盈利,或者將盈利披露為虧損的; (九)多次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多次對依法應當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規定披露的; (十)其他嚴重損害股東、債權人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 ||
(一)隱匿財產價值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偽記載涉及金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企業財產價值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債權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十萬元以上的; (五)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應清償的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得不到及時清償,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六)其他嚴重損害債權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情形。 | ||
(一)隱匿、故意銷毀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涉及金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依法應當向監察機關、司法機關、行政機關、有關主管部門等提供而隱匿、故意銷毀或者拒不交出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一)隱匿財產價值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承擔虛構的債務涉及金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以其他方法轉移、處分財產價值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造成債權人或者其他人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十萬元以上的; (五)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應清償的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得不到及時清償,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 (六)其他嚴重損害債權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情形。 | ||
(一)造成公司、企業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使其親友非法獲利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 (三)造成公司、企業破產,停業、停產六個月以上,或者被吊銷許可證和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解散的; (四)其他致使公司、企業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 ||
(一)造成公司、企業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造成公司、企業破產,停業、停產六個月以上,或者被吊銷許可證和營業執照、責令關閉、撤銷、解散的; (三)其他致使公司、企業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 ||
(一)無償向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提供資金、商品、服務或者其他資產,致使上市公司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以明顯不公平的條件,提供或者接受資金、商品、服務或者其他資產,致使上市公司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向明顯不具有清償能力的單位或者個人提供資金、商品、服務或者其他資產,致使上市公司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為明顯不具有清償能力的單位或者個人提供擔保,或者無正當理由為其他單位或者個人提供擔保,致使上市公司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五)無正當理由放棄債權、承擔債務,致使上市公司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五十萬元以上的; (六)致使公司、企業發行的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存托憑證或者國務院依法認定的其他證券被終止上市交易的; (七)其他致使上市公司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 | ||
(一)總面額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二百張(枚)以上的; (二)總面額在一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一百張(枚)以上,二年內因偽造貨幣受過行政處罰,又偽造貨幣的; (三)制造貨幣版樣或者為他人偽造貨幣提供版樣的; (四)其他偽造貨幣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 ||
(一)總面額在四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四百張(枚)以上的; (二)總面額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二百張(枚)以上,二年內因出售、購買、運輸假幣受過行政處罰,又出售、購買、運輸假幣的;(三)其他出售、購買、運輸假幣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在出售假幣時被抓獲的,除現場查獲的假幣應認定為出售假幣的數額外,現場之外在行為人住所或者其他藏匿地查獲的假幣,也應認定為出售假幣的數額。 | ||
(一)總面額在四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四百張(枚)以上的; (二)總面額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二百張(枚)以上,二年內因持有、使用假幣受過行政處罰,又持有、使用假幣的; (三)其他持有、使用假幣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 ||
(一)總面額在二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二百張(枚)以上的; (二)總面額在一千元以上或者幣量在一百張(枚)以上,二年內因變造貨幣受過行政處罰,又變造貨幣的; (三)其他變造貨幣應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 ||
(一)擅自設立商業銀行、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證券公司、期貨公司、保險公司或者其他金融機構的; (二)擅自設立金融機構籌備組織的。 | ||
(一)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對象一百五十人以上的; (三)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給集資參與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給集資參與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同時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因非法集資受過刑事追究的; (二)二年內因非法集資受過行政處罰的; (三)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 ||
(一)偽造、變造匯票、本票、支票,或者偽造、變造委托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或者偽造、變造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總面額在一萬元以上或者數量在十張以上的; (二)偽造信用卡一張以上,或者偽造空白信用卡十張以上的。 | ||
(一)明知是偽造的信用卡而持有、運輸的; (二)明知是偽造的空白信用卡而持有、運輸,數量累計在十張以上的; (三)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數量累計在五張以上的; (四)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的; (五)出售、購買、為他人提供偽造的信用卡或者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的。 違背他人意愿,使用其居民身份證、軍官證、士兵證、港澳居民往來內地通行證、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護照等身份證明申領信用卡的,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身份證明申領信用卡的,應當認定為“使用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信用卡”。 | ||
(一)非法募集資金金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造成投資者直接經濟損失數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募集的資金全部或者主要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 (四)其他后果嚴重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本條規定的“擅自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是指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發行、以轉讓股權等方式變相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或者向特定對象發行、變相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累計超過二百人的行為。 | ||
(一)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證券交易成交額在二百萬元以上的; (三)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四)二年內三次以上實施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行為的; (五)明示、暗示三人以上從事與內幕信息相關的證券、期貨交易活動的; (六)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內幕交易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或者證券交易成交額在一百萬元以上,或者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同時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證券法規定的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實施或者與他人共同實施內幕交易行為的; (二)以出售或者變相出售內幕信息等方式,明示、暗示他人從事與該內幕信息相關的交易活動的; (三)因證券、期貨犯罪行為受過刑事追究的; (四)二年內因證券、期貨違法行為受過行政處罰的; (五)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 ||
(一)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二年內三次以上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的;(三)明示、暗示三人以上從事相關交易活動的; (四)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利用未公開信息交易,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證券交易成交額在五百萬元以上,或者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同時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以出售或者變相出售未公開信息等方式,明示、暗示他人從事相關交易活動的; (二)因證券、期貨犯罪行為受過刑事追究的; (三)二年內因證券、期貨違法行為受過行政處罰的; (四)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 ||
(一)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二)造成投資者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多次編造并且傳播影響證券、期貨交易的虛假信息的; (四)致使交易價格或者交易量異常波動的; (五)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 ||
(一)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二)造成投資者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多次誘騙投資者買賣證券、期貨合約的; (四)致使交易價格或者交易量異常波動的; (五)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 ||
(一)持有或者實際控制證券的流通股份數量達到該證券的實際流通股份總量百分之十以上,實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操縱證券市場行為,連續十個交易日的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證券總成交量百分之二十以上的; (二)實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操縱證券市場行為,連續十個交易日的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證券總成交量百分之二十以上的; (三)利用虛假或者不確定的重大信息,誘導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行為人進行相關證券交易的成交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四)對證券、證券發行人公開作出評價、預測或者投資建議,同時進行反向證券交易,證券交易成交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五)通過策劃、實施資產收購或者重組、投資新業務、股權轉讓、上市公司收購等虛假重大事項,誤導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并進行相關交易或者謀取相關利益,證券交易成交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六)通過控制發行人、上市公司信息的生成或者控制信息披露的內容、時點、節奏,誤導投資者作出投資決策,并進行相關交易或者謀取相關利益,證券交易成交額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七)實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款第一項操縱期貨市場行為,實際控制的賬戶合并持倉連續十個交易日的最高值超過期貨交易所限倉標準的二倍,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期貨合約總成交量百分之二十以上,且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八)通過囤積現貨,影響特定期貨品種市場行情,并進行相關期貨交易,實際控制的賬戶合并持倉連續十個交易日的最高值超過期貨交易所限倉標準的二倍,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期貨合約總成交量百分之二十以上,且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九)實施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操縱期貨市場行為,實際控制的賬戶連續十個交易日的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期貨合約總成交量百分之二十以上,且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十)利用虛假或者不確定的重大信息,誘導投資者進行期貨交易,行為人進行相關期貨交易,實際控制的賬戶連續十個交易日的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期貨合約總成交量百分之二十以上,且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十一)對期貨交易標的公開作出評價、預測或者投資建議,同時進行相關期貨交易,實際控制的賬戶連續十個交易日的累計成交量達到同期該期貨合約總成交量的百分之二十以上,且期貨交易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十二)不以成交為目的,頻繁或者大量申報買入、賣出證券、期貨合約并撤銷申報,當日累計撤回申報量達到同期該證券、期貨合約總申報量百分之五十以上,且證券撤回申報額在一千萬元以上、撤回申報的期貨合約占用保證金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 (十三)實施操縱證券、期貨市場行為,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影響證券、期貨交易價格或者證券、期貨交易量,獲利或者避免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同時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發行人、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實施操縱證券、期貨市場行為的; (二)收購人、重大資產重組的交易對方及其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控股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實施操縱證券、期貨市場行為的; (三)行為人明知操縱證券、期貨市場行為被有關部門調查,仍繼續實施的; (四)因操縱證券、期貨市場行為受過刑事追究的; (五)二年內因操縱證券、期貨市場行為受過行政處罰的; (六)在市場出現重大異常波動等特定時段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的; (七)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對于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中實施操縱證券市場行為,社會危害性大,嚴重破壞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的,比照本條的規定執行,但本條第一款第一項和第二項除外。 | ||
(一)擅自運用客戶資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財產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多次擅自運用客戶資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財產,或者擅自運用多個客戶資金或者其他委托、信托的財產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一)違反國家規定運用資金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多次違反國家規定運用資金的; (三)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一)違法發放貸款,數額在二百萬元以上的; (二)違法發放貸款,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 ||
(一)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數額在二百萬元以上的; (二)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 ||
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數額在二百萬元以上的; (二)違反規定為他人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多次違規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的; (四)接受賄賂違規出具信用證或者其他保函、票據、存單、資信證明的; (五)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一)提供資金賬戶的; (二)將財產轉換為現金、金融票據、有價證券的; (三)通過轉賬或者其他支付結算方式轉移資金的; (四)跨境轉移資產的; (五)以其他方法掩飾、隱瞞犯罪所得及其收益的來源和性質的。 | ||
(一)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的; (二)使用作廢的信用證的; (三)騙取信用證的; (四)以其他方法進行信用證詐騙活動的。 | ||
(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以虛假的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作廢的信用卡或者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數額在五千元以上的; (二)惡意透支,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本條規定的“惡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定限額或者規定期限透支,經發卡銀行兩次有效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 惡意透支的數額,是指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時尚未歸還的實際透支的本金數額,不包括利息、復利、滯納金、手續費等發卡銀行收取的費用。歸還或者支付的數額,應當認定為歸還實際透支的本金。 惡意透支,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在提起公訴前全部歸還或者具有其他情節輕微情形的,可以不起訴。但是,因信用卡詐騙受過二次以上處罰的除外。 | ||
(一)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并且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百分之十以上,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后,不補繳應納稅款、不繳納滯納金或者不接受行政處罰的; (二)納稅人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在十萬元以上并且占各稅種應納稅總額百分之十以上的; (三)扣繳義務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納稅人在公安機關立案后再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或者接受行政處罰的,不影響刑事責任的追究。 | ||
(一)造成稅務工作人員輕微傷以上的; (二)以給稅務工作人員及其親友的生命、健康、財產等造成損害為威脅,抗拒繳納稅款的; (三)聚眾抗拒繳納稅款的; (四)以其他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 | ||
(一)虛開發票金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虛開發票一百份以上且票面金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三)五年內因虛開發票受過刑事處罰或者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虛開發票,數額達到第一、二項標準百分之六十以上的。 | ||
(一)票面稅額累計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偽造或者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十份以上且票面稅額在六萬元以上的; (三)非法獲利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 ||
(一)票面稅額累計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十份以上且票面稅額在六萬元以上的; (三)非法獲利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 ||
(一)非法購買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購買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二十份以上且票面稅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票面稅額累計在二十萬元以上的。 | ||
(一)票面可以退稅、抵扣稅額累計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偽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偽造、擅自制造的發票十份以上且票面可以退稅、抵扣稅額在六萬元以上的; (三)非法獲利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 ||
(一)偽造、擅自制造或者出售偽造、擅自制造的不具有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功能的其他發票一百份以上且票面金額累計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票面金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非法獲利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 ||
(一)票面可以退稅、抵扣稅額累計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非法出售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十份以上且票面可以退稅、抵扣稅額在六萬元以上的;(三)非法獲利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 ||
(一)非法出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說、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以外的發票一百份以上且票面金額累計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二)票面金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非法獲利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 ||
(一)持有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五十份以上且票面稅額累計在二十五萬元以上的; (二)持有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可以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票面稅額累計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三)持有偽造的第一項規定以外的其他發票一百份以上且票面金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四)持有偽造的第一項規定以外的其他發票票面金額累計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 ||
(一)給他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造成公司、企業等單位停業、停產六個月以上,或者破產的; (三)其他給他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 ||
(一)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二)假借預防、控制突發事件、傳染病防治的名義,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致使多人上當受騙,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 (三)利用廣告對食品、藥品作虛假宣傳,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 (四)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二年內因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利用廣告作虛假宣傳的; (五)造成嚴重危害后果或者惡劣社會影響的; (六)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或者投標人與招標人串通投標,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損害招標人、投標人或者國家、集體、公民的合法利益,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違法所得數額在二十萬元以上的; (三)中標項目金額在四百萬元以上的; (四)采取威脅、欺騙或者賄賂等非法手段的; (五)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二年內因串通投標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串通投標的; (六)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 ||
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涉嫌組織、領導的傳銷活動人員在三十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對組織者、領導者,應予立案追訴。 下列人員可以認定為傳銷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 (一)在傳銷活動中起發起、策劃、操縱作用的人員; (二)在傳銷活動中承擔管理、協調等職責的人員; (三)在傳銷活動中承擔宣傳、培訓等職責的人員; (四)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受過刑事追究,或者一年內因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受過行政處罰,又直接或者間接發展參與傳銷活動人員在十五人以上且層級在三級以上的人員; (五)其他對傳銷活動的實施、傳銷組織的建立、擴大等起關鍵作用的人員。 | ||
違反國家規定,進行非法經營活動,擾亂市場秩序,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違反國家煙草專賣管理法律法規,未經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無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煙草專賣批發企業許可證、特種煙草專賣經營企業許可證、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等許可證明,非法經營煙草專賣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 2.非法經營卷煙二十萬支以上的; 3.三年內因非法經營煙草專賣品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經營煙草專賣品且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 (二)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準,非法經營證券、期貨、保險業務,或者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非法經營證券、期貨、保險業務,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2.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3.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數額在二百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五百萬元,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犯罪行為受過刑事追究的; (2)二年內因非法從事資金支付結算業務違法行為受過行政處罰的; (3)拒不交代涉案資金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繳工作,致使贓款無法追繳的; (4)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4.使用銷售點終端機具(POS機)等方法,以虛構交易、虛開價格、現金退貨等方式向信用卡持卡人直接支付現金,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或者造成金融機構資金二十萬元以上逾期未還的,或者造成金融機構經濟損失十萬元以上的。 (三)實施倒買倒賣外匯或者變相買賣外匯等非法買賣外匯行為,擾亂金融市場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非法經營數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2.非法經營數額在二百五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因非法買賣外匯犯罪行為受過刑事追究的; (2)二年內因非法買賣外匯違法行為受過行政處罰的; (3)拒不交代涉案資金去向或者拒不配合追繳工作,致使贓款無法追繳的; (4)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3.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違反有關外貿代理業務的規定,采用非法手段,或者明知是偽造、變造的憑證、商業單據,為他人向外匯指定銀行騙購外匯,數額在五百萬美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4.居間介紹騙購外匯,數額在一百萬美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四)出版、印刷、復制、發行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出版物,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的; 2.個人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單位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3.個人非法經營報紙五千份或者期刊五千本或者圖書二千冊或者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五百張(盒)以上的,單位非法經營報紙一萬五千份或者期刊一萬五千本或者圖書五千冊或者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一千五百張(盒)以上的; 4.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二年內因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非法出版物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非法出版物的; (2)因出版、印刷、復制、發行非法出版物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嚴重后果的。 (五)非法從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業務,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2.個人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單位違法所得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的; 3.個人非法經營報紙一萬五千份或者期刊一萬五千本或者圖書五千冊或者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一千五百張(盒)以上的,單位非法經營報紙五萬份或者期刊五萬本或者圖書一萬五千冊或者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五千張(盒)以上的; 4.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二年內因非法從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業務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從事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復制、發行業務的。 (六)采取租用國際專線、私設轉接設備或者其他方法,擅自經營國際電信業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務進行營利活動,擾亂電信市場管理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經營去話業務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2.經營來話業務造成電信資費損失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二年內因非法經營國際電信業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務行為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經營國際電信業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務的; (2)因非法經營國際電信業務或者涉港澳臺電信業務行為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 (七)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服務,或者明知是虛假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發布信息等服務,擾亂市場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 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十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八)非法生產、銷售“黑廣播”“偽基站”、無線電干擾器等無線電設備,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非法生產、銷售無線電設備三套以上的; 2.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二年內因非法生產、銷售無線電設備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非法生產、銷售無線電設備的。 (九)以提供給他人開設賭場為目的,違反國家規定,非法生產、銷售具有退幣、退分、退鋼珠等賭博功能的電子游戲設施設備或者其專用軟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二年內因非法生產、銷售賭博機行為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進行同種非法經營行為的; 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十)實施下列危害食品安全行為,非法經營數額在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1.以提供給他人生產、銷售食品為目的,違反國家規定,生產、銷售國家禁止用于食品生產、銷售的非食品原料的; 2.以提供給他人生產、銷售食用農產品為目的,違反國家規定,生產、銷售國家禁用農藥、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生產、銷售添加上述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農藥、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飼料原料的; 3.違反國家規定,私設生豬屠宰廠(場),從事生豬屠宰、銷售等經營活動的。 (十一)未經監管部門批準,或者超越經營范圍,以營利為目的,以超過百分之三十六的實際年利率經常性地向社會不特定對象發放貸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個人非法放貸數額累計在二百萬元以上的,單位非法放貸數額累計在一千萬元以上的; 2.個人違法所得數額累計在八十萬元以上的,單位違法所得數額累計在四百萬元以上的; 3.個人非法放貸對象累計在五十人以上的,單位非法放貸對象累計在一百五十人以上的; 4.造成借款人或者其近親屬自殺、死亡或者精神失常等嚴重后果的。 5.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二年內因實施非法放貸行為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 (2)以超過百分之七十二的實際年利率實施非法放貸行為十次以上的。 黑惡勢力非法放貸的,按照第1、2、3項規定的相應數額、數量標準的百分之五十確定。同時具有第5項規定情形的,按照相應數額、數量標準的百分之四十確定。 (十二)從事其他非法經營活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1.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一萬元以上的; 2.單位非法經營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3.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二年內因非法經營行為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從事同種非法經營行為的; 4.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法律、司法解釋對非法經營罪的立案追訴標準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 ||
以牟利為目的,違反土地管理法規,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非法轉讓、倒賣永久基本農田五畝以上的; (二)非法轉讓、倒賣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十畝以上的; (三)非法轉讓、倒賣其他土地二十畝以上的; (四)違法所得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五)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因非法轉讓、倒賣土地使用權受過行政處罰,又非法轉讓、倒賣土地的; (六)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保薦、安全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故意提供虛假證明文件,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給國家、公眾或者其他投資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五十萬元以上的; (二)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 (三)虛假證明文件虛構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且占實際數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 (四)雖未達到上述數額標準,但二年內因提供虛假證明文件受過二次以上行政處罰,又提供虛假證明文件的; (五)其他情節嚴重的情形。 | ||
承擔資產評估、驗資、驗證、會計、審計、法律服務、保薦、安全評價、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測等職責的中介組織的人員嚴重不負責任,出具的證明文件有重大失實,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給國家、公眾或者其他投資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一百萬元以上的; (二)其他造成嚴重后果的情形。 | ||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占為己有,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應予立案追訴。 | ||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在五萬元以上,超過三個月未還的; (二)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在五萬元以上,進行營利活動的; (三)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在三萬元以上,進行非法活動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本條規定的“歸個人使用”: (一)將本單位資金供本人、親友或者其他自然人使用的; (二)以個人名義將本單位資金供其他單位使用的; (三)個人決定以單位名義將本單位資金供其他單位使用,謀取個人利益的。 | ||
四、妨害社會管理秩序案件 | ||
(一)妨害司法案件 | ||
單獨或者與他人惡意串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予立案追訴: (一)致使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實采取財產保全或者行為保全措施的; (二)致使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干擾正常司法活動的; (三)致使人民法院基于捏造的事實作出裁判文書、制作財產分配方案,或者立案執行基于捏造的事實作出的仲裁裁決、公證債權文書的; (四)多次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 (五)因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被采取民事訴訟強制措施或者受過刑事追究的; (六)其他妨害司法秩序或者嚴重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情形。 |
來源:刑事法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