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農參評論|日本“大米荒”,敲響糧食安全的警鐘
最近,“日本大米短缺”成熱點。據新華社消息,日本部分地區7月開始出現大米供應嚴重短缺,大阪約80%的零售店大米斷貨,米價上漲三成,連最便宜的玄米都要“找熟人”才能買到。
日本為何突然“大米荒”?中國是否需要擔心糧食短缺?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糧食屬于基需農產品,老百姓的“糧袋子”不容忽視,無論是打造糧食品牌,還是建立糧食流通機制,都要始終緊跟國家政策,把市場的穩定國民的生活需求放在首位。
日本“米荒”持續

日本米谷商聯合會表示,由于2023年夏季平均氣溫創下1898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導致日本的大米的產量和質量都受到巨大影響——2023年,日本大米產量為661萬噸,同比減少1.4%,創歷史新低。日本最著名的大米品牌“越光米”,一等米比例降至史上最低水平,僅有5%。

數據來源:Wind
而同時大米消費量卻有增無減。日本是一個吃米大國,基本的主食壽司、飯團等都需要大米。在大米出現短缺后,人們不得不早早就守在便利店和超市門前,大米上架僅約30分鐘就被搶購一空。

大米短缺已經影響到了眾多行業的經營,小吃店、溫泉酒店、餐廳相繼關門停業。超市的大米價格飛漲,大型倉儲超市Costco的10公斤大米標價5648日元(約合人民幣283元),相比去年同期上漲超一倍。一些超市還發布大米限購令,日本大型連鎖超市伊藤洋華堂在全日本范圍內收緊大米購買限制,每戶限購一袋……

日本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7月米類價格較上年同期上漲17.2%,為20年來最大漲幅。日本媒體甚至把這種現象稱為“令和米騷動”。
在此情況下,地方政府、零售商、消費者紛紛呼吁中央政府盡快投放儲備米緩解供應緊張,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也呼吁日本農林水產省投放政府儲備大米。

但是,開倉放糧的要求遭到中央政府官員拒絕。當地時間9月2日,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政府儲備米是在全年大米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投放,如果現在投放儲備米,擔心會影響到新大米的流通。等新米陸續上市,大米緊缺狀況將隨之緩解。
9月是日本新大米上市的時間。新潟縣的早生品種新米已經上市,然而,平均價格比去年高出了4成。由于產量有限,預計日本優質大米的價格可能會持續高位。
耕地減少、氣候災害,日本米越來越少

有人分析,日本遲遲不開倉放糧,原因可能是根本就沒有多少糧食儲存。由于氣候變化和耕地減少,日本大米的產量已經越來越少。

日本的糧食自給率變化趨勢
2023年的數據顯示,日本以人均熱量為準的糧食自給率僅為38%。小麥、大豆主要依賴進口,但是大米的自給率達到了100%。長期以來,日本的大米都是最自豪的農產品,甚至“絕不進口一粒米”。
70年代以后,日本大米產量迅速提升,于是政府開始停止進口大米,此后也一直利用高稅政策構筑壁壘,限制大米的進口。“不進口一粒米”的政策保護了日本大米生產者的利益,但也使日本大米的產業變得十分脆弱。
日本是一個耕地面積小且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1993年,受到菲律賓皮納圖博火山爆發引發的氣候反應,日本遭遇了罕見的冷夏,導致了長達一年的大米短缺——“平成米騷亂”。當時的美國發現了日本大米巨大的潛在市場,于是趁機向日本出口大米。

日本大米品牌名氣很大,但一些名品種對氣候的耐受性卻不高。新潟縣作為引以為傲的越光米的品牌產地,目前正面臨著嚴峻的氣候變暖問題。一些米農在采訪中說:全球變暖的速度比想象中還要快,雖然越光米并非特別不耐熱的品種,但當前的高溫已經超出了水稻育種的常識。”為此,一些研究機構正在努力培育耐高溫的越光米,但品種改良需要巨大的預算和10年以上的漫長時間。
另外,日本水稻的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減少。從上世紀70年代起,政府實施《水稻播種面積轉換計劃》,鼓勵種水稻的農民改種其他作物,并給予補貼,這項政策一直持續到2018年。2008年—2014年,日本主食用大米種植面積由160萬公頃降至147萬公頃,大米產量也逐年下降,給此次的“米荒”埋下了隱患。
其次,“米荒”還有一系列復雜的原因,例如俄烏沖突導致相關農業投入品市場波動,日本的化肥不足影響大米產量等。歸根到底,日本“米荒”是糧食和農業資源難以自給自足的問題。
中國: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隨著全球氣候的異常和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米荒”無疑又是一次警鐘——糧食危機離我們并不遙遠。
和日本相比,中國的土地面積遼闊很多。近幾年,我國耕地面積還在不斷擴大,糧食產量與日韓也不在同一量級上。2023年,日本的主糧產量大約是1100萬噸,其中大米661萬噸。韓國2023年糧食總產量420萬噸。而中國僅一個重慶市的糧食產量就有1095.9萬噸,2023年全國糧食產量6.95億噸。
與此同時,我國的蔬菜產量占世界的50%,水果產量占40%,豬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47%,農產品的豐富度很高。
糧食一直是各國貿易和博弈的重點,中國作為人口龐大的國家,糧食就是國民的生命。自1990年開始,中國就建立了國家專項糧食儲備制度,2000年成立了專門負責管理糧食儲備的中儲糧。如今,中國的糧食儲存量超過了全球的50%,大米儲備量占60%,保守估計有1億噸。

盡管國際上一些國家指責中國惡意囤積糧食,推高國際糧價。但糧食就是一個國家的底氣,有了充足的糧食儲備,就不怕氣候造成的糧食短缺。另一方面,也能在糧食價格戰當中取勝,保護國內的產業和市場穩定。
另外,日本的“米荒”還映射出自然氣候對糧食造成的風險已經不容小覷。不斷鞏固水稻等糧食作物對干旱和高溫的耐受性,是下一步糧食育種和技術改良的重點方向。

近些年,我國致力于耐旱稻、耐鹽堿稻的研究。今年夏季持續高溫,成都農林科學院與當地的農業企業共同引進了節水抗旱稻“旱優73”,這種水稻扎根非常深,能夠吸收土壤深層的水分。從5月播種開始,“一滴水都不用澆”,僅靠成都的自然降水就能滿足水稻的正常生長。這些優良的品種將應對極端天氣,以及為我國一些缺水地區提供更高質量的糧食產品。
國家糧食安全這根弦什么時候都要繃緊,一刻也不能放松。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隨著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中國始終嚴守耕地紅線,堅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加快落地,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重點加強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系統升級,未來,我們的農業強國戰略一定能夠保障更多國民邁向幸福美好的生活。
參考資料:
[1] 中國日報網:日本多地“大米荒”持續 政府拒絕投放儲備米
[2] 智能新鏈接:日本爆發糧食危機,背后的深層原因,中國需要擔心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