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們在討論一場依然方興未艾的思想運動——《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讀書分享會
2024年9月1日,在北京萬圣書園舉辦了《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讀書分享會。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分享會實錄。

張遠航:《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是清華大學李義天教授主持翻譯的“當代美德倫理學譯叢”中的一部重要作品,2024年4月由中央編譯出版社正式出版。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三位中國倫理學界的領軍人物。首先是萬俊人教授。萬教授是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文科一級教授。第二位是王淑芹教授。王教授是首都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倫理學會會長。第三位是李義天教授。李教授是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教授,同時擔任北京倫理學會副會長。他也是《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一書的主譯者。
我是中央編譯出版社的副社長張遠航,十分感謝萬圣書園給我們提供今天寶貴的場地。接下來,讓我們將時間留給三位學者,聽聽他們對《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這本書的深刻解析。

《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美】羅琳·貝瑟-瓊斯、【美】邁克爾·斯洛特 編,李義天 等譯 朱慧玲 等校,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年版,定價:195.00元
李義天:尊敬的萬老師、王老師、張社長以及在座的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作為本書的譯者,今天先做一個拋磚引玉式的發言,把我們在翻譯出版這本書的具體情況和大家做一個匯報。之后,再請萬老師和王老師為大家就美德倫理學的歷史發展和現代潮流作主旨發言。
就我個人的學習經歷來講,對“美德倫理學”的學習和了解來自萬老師和王老師的學術工作。萬老師是我國最早引入和討論當代美德倫理學(尤其是麥金太爾哲學)的專家。我在清華讀書期間,在萬老師的課堂上,麥金太爾的《追尋美德》《誰之正義?何種合理性》等書籍都是必讀書目。而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意識到,這些理論的背后可能還存在著更為廣闊的理論空間。因此,我不斷地向萬老師和王老師請教。
在撰寫博士論文期間,我開始接觸到這個領域的更多材料。在這些材料中,有幾部著作極為重要。例如,以由羅吉·克里斯普、邁克爾·斯洛特于1997年出版的文集《美德倫理學》(Virtue Ethics)文集為例。但是,它的篇幅不長,只有十幾篇文章,不能很好地滿足我的學術渴望。因此,我一直在追蹤這方面的文獻。2015年左右,我注意到,有一系列具有概覽性和全局性的文獻陸續面世。其中就有今天呈現給大家的這本《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
事實上,不僅勞特里奇出版社在2015年期間推出了這本書,其他一些重要的出版機構,如,劍橋大學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帕爾格雷夫出版社,也相繼出版了美德倫理學的綜合性讀物。這一現象引人深思。我們不禁會問,為何這些享有盛譽的出版社會在21世紀對這一主題給予如此高度的重視?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需要加以關注的狀況。因為,相較于20世紀90年代的作品,21世紀出版的美德倫理學成果在篇幅的容量和內容的豐富性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剛剛介紹的1997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推出的《美德倫理學》只收錄了13篇文章,但是,《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包含了37篇文章。這表明,從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頭二十年的時間里,美德倫理學作為一種知識譜系或知識類型,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而這本書的翻譯正是順應了這一學術發展趨勢。
面對美德倫理學的蓬勃發展,我認為,我們應當作一些區分。對倫理學有所涉獵的朋友們都知道,在規范倫理學層面,目前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即,后果論、義務論和美德論三大分支。但是,當我們提及“美德倫理學”的時候,它具體所指的內容還需進一步明確或澄清。對此,我們要將“美德倫理”和“美德倫理學”進行區分,將“美德倫理所指稱的那些人和事”同“美德倫理學所指稱的那種思想觀念和知識類型”區分開來。因為,在我跟隨萬老師一起閱讀麥金太爾的時候,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麥金太爾的書里并沒有出現過“美德倫理學”這個詞,出現的只有“Virtue theories”(美德理論)。對此,我有一個樸素的疑問,為什么美德倫理學的代表人物從來沒有自稱為美德倫理學家?而且,在后續的研究中,我查閱了更多資料,其中包括我們這個系列叢書中的另一本名為Before Virtue(《美德之前》)的作品。該書的作者喬納森·桑福德——現任美國達拉斯大學校長——在撰寫該書時曾與麥金太爾通信。在麥金太爾的回信中提到說,他自己并不愿稱自己為“美德倫理學家”。這一態度令我頗感困惑。普遍的看法認為,在探討美德倫理學時,麥金太爾的貢獻不容小覷,理應得到強調。然而,他本人為何拒絕這一身份?這驅使我進一步探究?;蛟S,所謂的“美德倫理學”,首先應被理解為一系列有明確邊界和指稱的思想事件,而不是思想觀念或知識類型。于是,這促使我對美德倫理學展開思想史的考察,審視那些真實的人與事,了解那些自認為且自稱為美德倫理學家的人究竟做了什么樣的工作。這既是本書最初出版的動因,也是它成為中央編譯出版社選題的重要原因。
現在提及“美德倫理學”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討論一場源自20世紀中葉,并且至今依然方興未艾的思想運動。這一場思想運動中包含了許多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件、重要的命題以及重要的著作。但這些全都是在現當代產生的。就此而言,我們必須非常謹慎地將亞里士多德、休謨以及尼采這些偉大的哲學家冠以“美德倫理學家”的稱呼。因為,在他們的時代,還沒有出現過“美德倫理學”這個概念。如果要向他們提問,他們可能只會認為自己是一個重視美德理論的思想家,但對于他們是否在從事一種名為“美德倫理學”的研究,可能就需要打上一個問號了。所以,我們有必要做出明確的區分,即,區分作為思想運動的美德倫理學和作為思想觀念的美德倫理學。后者可以囊括亞里士多德以來所有的相關理論;而前者則指的只是我們當前所從事和觀察的內容。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們研究一場發端于英美學界的思想運動時,我們必須始終意識到,我們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中國倫理學的發展。所以,在觀察和思考中,我們不難發現,美德倫理學對于現代性的理解和認識其實是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現代道德哲學強調規則和人的單子化,而美德倫理學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所以,美德倫理學的批判是有價值和意義的。但是,作為現代思想運動的美德倫理學,仍然必須回應現代道德哲學所提到的一些問題,而這些回答恰恰關系到它能否在現代哲學體系中立足。例如,美德倫理學同樣需要回答“什么是好的行動”“什么是好的心靈”等。其中,這里的“心靈”還不能完全依據柏拉圖的和亞里士多德的三分法來解釋,而是必須同現代道德心理學的知識相勾連。實際上,就在過去的這七十年間,美德倫理學這場思想運動已經產生了一種古今之變的內在張力。這種張力使得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美德倫理學的研究和90年代以前對美德倫理學的研究存在重大差別。麥金太爾在80年代的研究是訴諸歷史和傳統,而90年代之后的美德倫理學家則特別注重從美德概念出發,回應現代道德哲學的問題,并提出現代道德解決方案。在這個意義上,便回答了為什么麥金太爾不愿承認自己是一位美德倫理學家的問題。因為在他看來,“美德倫理學”只是90年代以后出現的現代概念和范式,而他自己還是一個相對傳統的研究者。只不過,從中國學者的角度來講,我們往往會從一個全面的整體角度來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我們中國學人理解這本書,以及當代倫理學的發展現狀。
主持人:謝謝義天教授。下面有請萬老師發言!
萬俊人:大家下午好。今天活動推介的書是《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這本書由我的學生擔任主編并負責翻譯?!皠谔乩锲妗笔菤W洲歷史悠久的一家出版機構。在我大學時期,開始接觸外文書籍時便已了解到該出版社的書籍。作為頂級出版社,它的權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能夠在這樣的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我相信,這對自己的學術生涯是有奠基作用的。勞特里奇出版社推出的指南系列,其實是對英國出版界另外兩種著名指南的效仿與學習:一種是主題性的,以問題為中心;另一種是學科性的,就像今天的《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這本書一樣。在英國,前者是牛津大學出版社手冊系列(Oxford Handbook),后者是劍橋大學出版社指南系列(Cambridge Companion)。劍橋大學800周年校慶時,我有幸受邀參加了他們的校慶活動。期間,我與劍橋出版社的工作人員進行交流,得知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手冊系列和劍橋大學出版社指南系列已經出版了十余本相關著作。然而,不同于大學出版社,勞特里奇指南系列是由一家歷史悠久的社會出版社發行的系列書籍。在某種程度上,這使得勞特里奇指南系列更加具有優勢,即,勞特里奇指南系列的編輯和出版宗旨可以超越學術范疇,融入了對社會文化的關懷。該系列之所以備受推崇,是因為它對社會責任的承擔,面向更廣泛的社會群體,吸引了學術界與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成為學術界與社會各界互動的重要橋梁。
就《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一書的內容構成來講,它的第一部分是對美德倫理學歷史的梳理?!懊赖聜惱韺W”說起來比較文雅,但它實際上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倫理學來講,美德倫理學是最日常的、與日常生活勾連最直接和緊密的一種類型。我們有時候也會把“美德”和“德性”互換使用。但是,在漢語表述、比如北京日常用語中,“德性”常常帶有中性或者貶義的意思,而譯成“美德”就是要只取其好的意義。不同于其他西方出版物僅從古希臘、荷馬史詩出發來考察美德倫理,今天的這本書對美德倫理學的歷史有著較為全面的梳理和闡述,即,充分考慮到中國、印度等非西方傳統文化中的美德倫理。眾所周知,邁克爾·斯洛特是羅爾斯的弟子,作為弟子的斯洛特沒有跟隨自己老師研究規范倫理,反而去研究美德倫理。這一點在我看來是某種“積極的背叛”。因為人不能總是跟在別人后面做研究,必須自己去開辟新的道路。斯洛特主持匯編的《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就非常具有開創性。另外,這本書中最值得一提的和令我感到自豪的是,很多中國學者參與進來。這本身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過去西方學術界談論儒家,講孔子、孟子和老子的時候更多是由漢學家來撰寫,而不愿納入中國學者,特別是中國大陸的學者來參與工作。就此而言,本書中關于美德倫理學歷史的梳理是具有全球意義的,是有代表性的,并不完全是西方的。特別對于我們中國讀者來說,這使得該書不同于其他讀物,更有意義。
本書第二部分講的是美德倫理學的當代進路,即美德倫理學在當代的發展,尤其是在上世紀90年代之后的變化情況。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哈佛大學系主任向我指出,在美國倫理學領域,有兩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值得關注。其中一本是1971年發行的羅爾斯所著的《正義論》。這本書代表了規范倫理學的復興和發展,第一次將傳統倫理學落實到現代制度上,是一部制度倫理的典范著作。它的出版影響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整個福利資本主義?,敻覃愄亍と銮袪栐谕砟甑臅r候都因此說,“我是羅爾斯的學生?!庇纱丝梢?,政治家、公共管理學家等都受到了羅爾斯及其學說的影響。1981年,由麥金太爾所著的《追尋美德》,作為美國倫理學界的第二部經典作品,一經出版就迅速成為美國大學課堂的必讀書籍,其影響力之巨可見一斑。正是在那個時候,我首次接觸到“美德倫理”這一概念,激起了我對它為何具有如此巨大影響力的探究欲望。對這一概念的關注,讓我認識到,無論是傳統的規范倫理學還是羅爾斯的制度倫理學,都讓現代人感受到規范體系的約束性,而遵循這些規范體系往往需要付出代價。這種狀況顯然給現代人帶來了不適感,并為倫理學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使得倫理學研究者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且個性得以充分展現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準則,無需外界過多干預。因此,在現代社會探討倫理學時,不宜過度強調或采取極端的命令立場,避免使用“你應當如何行動”等指令性語言。因為,是否應當采取某種行為,本質上屬于個人自主選擇的范疇。于是,倫理學者的職責似乎就在于闡明道德原則、分析行為方式及其可能引發的后果,并清晰地解釋行為背后的理由。至于具體行動的選擇,則完全屬于個人的決定,這也是對個體人格尊重的體現。
然而,從麥金太爾到威廉姆斯,他們則將美德倫理學最后落腳在完美人性的打造與追求上。因為在西方語境中,“美德”這個詞意味著“最佳成就”,即“excellent achievement”,它的本意就是“做到極致”。而這一點通常與你的職業身份或社會角色有關,例如,教師的美德不完全在于課是否講得好或自身是否仁慈,而是要看你是否可以教出好的學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而“高徒證名師”。同樣,父母的美德就在于養好自己的兒女。美德本身是朝向最好、最佳與最完美,所以它具有積極的鼓勵作用,幫助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同規范倫理和制度倫理相比,美德倫理不是約束性的,而是激勵性的。這一特性構成了美德倫理學在當代社會廣受歡迎的關鍵因素之一。事實上,美德倫理學非常古老,我們的祖先正是依照美德倫理的原則來生活的。例如,我們常言的“父慈子孝”,意指父親應當展現出仁慈與慈愛之心,而兒子則應孝順和尊敬父母長輩??梢哉f,美德總是與人的特定身份角色和特殊行為緊密相連。此外,美德倫理不僅有歷史傳統,還有當代發展。伴隨著現代社會人們角色的轉變以及職業身份的多樣化,美德倫理學必須契合現實發展,反映現代人美德行為方式的變化。因此美德倫理學在當代有多種進路。本書的第二部分就探討了美德倫理學的最新發展情況,提供了全面的知識,內容極為豐富。例如,它結合道德心理學對現代人的情感和意愿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內容在傳統理論中鮮有涉及。
本書第三部分的編輯展現出高度的邏輯性和內容的開放性。它呈現了美德倫理學同其他倫理學類型之間的關系,其中,既包含其他倫理學對美德倫理學的挑戰,也呈現了美德倫理學的直接回應或可能的反駁。因此,這一部分的內容極大地開闊了讀者關于美德倫理學的閱讀與思考視野,有效激活了讀者的問題意識。當下人類生活分為兩大領域: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正常來說,二者之間“井水不犯河水”。在公共領域中,規范倫理發揮作用。如果公民表現良好,會有公共的方式來獎勵;同樣,如果犯了錯,也會有相應的懲罰。而私人領域則不同,它往往具有隱秘性等特點。隨著現代社會公共化程度的提高,私人領域的透明性越來越強。不同于傳統社會,在現代社會中,如何保證一個人私人生活的隱秘性和完整性變得越來越困難。況且,隨著自媒體的蓬勃發展,現代社會的個體幾乎無處遁形,個人的瑕疵和不足更易被置于公眾視野之下。對此,美德倫理學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自我完善,也需要社會包容。因此,美德倫理學所面臨的諸多挑戰,實際上反映了我們在現實生活各個領域所面臨的挑戰。
本書的第四部分闡述了美德倫理學的應用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德倫理學作為一種倫理學類型越來越細化和部類化。這種趨勢本身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不同部類、不同職場之間能不能在美德倫理學的應用上達成某種共識呢?美德倫理學確實能夠深入探討具體、歷史和個人的美德,但問題在于,不同個體對于美德的追求往往是不可通約的。如今的世界并不安寧,我們目睹了戰爭、炮火、流血和死亡。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為何這些沖突如此難以終結,雙方的仇恨為何如此根深蒂固。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宗教信仰的差異,這種信仰的差異有著漫長的歷史,構成了最深刻、最根本的文化根源。信仰的不同會導致美德觀念的差異。此外,職業等因素也會影響美德的多樣性。總之,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如何為所有人提供一個共通的、可分享的、有效的倫理標準,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最后,我相信這本書會多次再版。鑒于美德倫理學的前沿知識持續更新與演進,肯定會有更多如義天及其團隊這樣的年輕學者,一代接一代地致力于對相關議題的追蹤、關注與推進。祝愿美德倫理及其研究工作,作為一項學術事業或作為一項社會道德文化事業,持續繁榮發展。行穩致遠!我就講這么多,謝謝。
主持人:萬教授的分享非常精彩生動。他所闡述的觀點和理念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對倫理學這個學科基礎知識進行了深入淺出地普及,讓我們再次對萬教授的發言表示感謝。接下來,讓我們有請王淑芹教授進行分享。
王淑芹:各位同仁、同學,大家好。非常高興參加今天下午的讀書分享會。我很早就收到并拜讀了義天團隊翻譯出版的這本書,并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新的知識。首先,我們應當向他的團隊表示感謝。他們翻譯的這樣一部厚重且優秀的美德倫理學的相關著作,為我們國內學者研究國外倫理學的當代最新進展提供了寶貴的視角和豐富的資料。在閱讀的過程中,這本書會激發讀者的思考,有效拓寬讀者的視野。所以,我今天非常榮幸能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本書。
萬老師和義天剛剛已經討論了美德倫理學的歷史脈絡和理論特性。特別是萬老師深刻闡述了美德倫理的獨特性,以及它與其他倫理學類型的主要區別,說明了為什么在當代社會中我們不僅要復興、還要發展美德倫理學的原因。以往,我們對道德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它是一種外在的要求和約束。然而,美德更加強調個人的內在的自我追求。在自我追求的過程中,美德表現在你的角色、職業以及自我人格塑造等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思考自己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那么美德倫理學就為此提供了內在的驅動力,而不是一種外在的要求。盡管當今社會文化多樣、價值多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選擇,但確定自我仍然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有人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尋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個人能力和才華得到了充分展現,支撐起了自己的夢想,這背后都是他對美德的追求,而非僅僅是外在的功利性或工具性的價值的裹挾。就此而言,美德倫理學的確有自己獨特的魅力。相信在座的各位在閱讀相關書籍或開展相關研究活動的時候,對這一點是深有感觸的。今天,我重點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這部譯著本身的幾個特點。
第一,正如萬老師談到的,該書視野寬廣,具有全球性視角。與其他譯著不同,它收錄的不只是一兩個外國專家學者的文章,而是匯集了不同文明國度、宗教以及學派類型的當代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豐富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在本書的第一部分,不僅有對西方思想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的研究,還有包括對我們中國的,如孔(子)孟(子)荀(子)的美德倫理思想研究,甚至還有各個宗教流派的美德倫理思想研究。這樣寬廣的視野,對我國學者而言,意味著在理解美德倫理學的內涵與外延及其當代形態方面打開了更加國際化的思想視域。這一點對于我們準確把握當代美德倫理學的發展狀況至關重要。過去我們談論美德時,往往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或者麥金太爾;現在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了多種理論形態,它實際上具有更完整的全球意義。
第二,這本書的文獻價值大。按照學術慣例,作為一本匯集了多位學者論文的書籍,我們通常都會標注每篇論文曾發表過的雜志期刊出處。然而,這本書雖然匯集了多位學者的論文的合集,但它的每篇文章都不是從其他雜志轉載而來的,而是由邁克爾·斯洛特主編邀請相關研究者專門撰寫的新文章。因此,本書為讀者提供了全新的思想觀點。基于此,該書更具出版的價值和意義。它展現的獨創性不僅體現在不是對原有論文的再版編輯,更為我們展現了與現有理論不同的思想觀點。正如萬老師已經詳細闡述的那樣,這本書就是歷史脈絡,現代發展、內外質疑及其當代應用圍繞等四個部分進行了系統論述,提供的信息量和價值量非常大。因此,這部著作實際上是我們研究美德倫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獻,也是經典文獻。
第三,它還具有代表性強,類型多樣的特點。作為一本論文匯集的書籍,該書涵蓋了當前研究美德倫理學領域各個方面的高質量成果。既有對美德倫理學的歷史成果的回顧,呈現了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及中國的孔孟荀,還有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美德倫理學的研究情況。同時,每位學者都提出了自己鮮明的觀點,并以此為基礎展開了詳實有力的論證。因此,從論文的展現形式上來講,這本書具有其獨特的學術味道,而這正是我們每位讀者需要學習的地方。此外,這本書還探討了當代美德倫理學發展的諸多進路,如,幸福主義、情感主義、多元主義等等。當下,美德倫理學的發展進路呈現出多樣的特征,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出發來立論研究。因此,在討論美德倫理學的時候,我們必須要問:“你講的是美德倫理學的什么方面?”美德倫理學的論域極為廣泛,每個理論視角都有其獨特性。
不僅如此,第四,這本書還有很強的互動性。它充分展現了美德倫理學如何應對外部質疑、如何完善自身等內容。過去,我曾經關注過功利論、義務論與美德論之間的比較問題。然而,我逐漸意識到,每種倫理學類型都有其理論優勢,同時也存在其局限性。所以,在當前道德建設中,并非哪一種理論類型占據了主導地位,而是各種理論類型在共濟的過程中共同促進社會道德的發展。我們可以觀察到,不同的社會群體持有各自的理論基礎或理論信仰。有的傾向于功利主義觀念,有的堅定地遵循康德的義務論思想,有的則是從美德論角度出發。因此,在這樣的道德多樣性狀態中,如何理解美德倫理學,以及它在哪些方面可能需要改進或存在問題,正是我們學界需要關注的問題。構成了我們的問題意識。我認為,當我們審視這部著作時,其中多樣學說之間的互動性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素材。
最后,我想借用義天在“序言”中對本書的精準概括。我認為,這句話反映了我們共同的觀點:《勞特里奇倫理學指南》拓展了對美德倫理學歷史與當代進路的理解,是把握世界文明視野下的美德倫理學傳統和資源的、具有全球學術鏡像的百科全書。作為一部重要的美德倫理學文獻,它為我們提供了深入研究美德倫理學的堅實基礎。我期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大家能夠從中獲得學術靈感,提升學術品質,促進自身學術成長。謝謝。
主持人:感謝王老師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當前,國內以《美德倫理學》為書名的專著大概不超過十本。今天這本《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的體量是巨大的,有700多頁。并且,我認為這本書的推出恰逢其時,很有時代性。我們不僅可以從哲學的、學理的角度進行闡發,而且可以從實踐層面來把握。
我們下面進入自由討論、讀者提問的環節。
提問1:非常高興有這個機會來參加《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的讀書分享會。首先我作為讀者向李義天教授表示祝賀。我在這本書出版之際立馬就買了一本。讀了之后感覺特別好。700多頁的內容,讓我有一個感受跟大家分享:羨慕和嫉妒。義天教授偷偷摸摸干了一個大工程!今天我想提兩個問題:第一,我們的年輕讀者、學者如何使用這本書?第二,勞特里奇是非常有名的出版社,由它出版的學術書籍影響巨大。請問清華在未來有沒有可能也出一本“清華美德倫理學指南”呢?
李義天:回答第一個問題。我建議大家要從自己的興趣點來切入,不可能每一篇都仔細閱讀,除非你也像我們這樣承擔了譯校的工作。另外,我也想借此機會說一下,為什么要翻譯這本書以及為什么要做翻譯這件事。第一,對于從事現代學術研究的人來說,不可能不接觸外文文獻,萬老師曾經教導我們,要把做翻譯當成是一個基本功來訓練。作為研究觀察現代世界文明的研究者來說,翻譯學術著作尤其是經典著作是其研究工作的分內之事、題中之義??梢哉f,做翻譯是在為學界,為同行作貢獻。我們作為專門的研究者,當然可以直接讀原文,但大部分的人是沒有時間去翻譯和閱讀某個專業領域的外文文獻的。如果不翻譯這本書,我可能要花三個月去讀完它。但如果它被翻譯出來,則有助于自己、同行以及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了解它。第二個,在當前的學術考核制度下,我們都知道做翻譯工作是“不實惠的”,沒有什么實在的利益可言。但是,正因如此,反倒可以把那些為了名利而做翻譯的人拒之門外。我喜歡這本書,我覺得值得向大眾推介。這是我做這項工作的初衷。
為了保證這本書的翻譯質量,我們團隊下了很大功夫。一開始的翻譯工作大概花了半年時間,而我本人進行的統校工作時,又耗時一年半。當我在哈佛大學訪學期間完成了本書的全部譯校后,我飛了一趟邁阿密,向斯洛特教授展示我們的成果。斯洛特當時感到非常驚訝,他從自己的書架上拿出英文原書,問我們是如何完成這樣厚重的一本書的翻譯工作的。我對他說,我和我的團隊是通過逐字逐句的細致工作來完成的。
所以,如果你并不是譯校者,我認為,一般的讀者完全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開始,進而在其中找到相關的線索。例如,如果你對康德感興趣,那就從其中的《康德與美德倫理學》這篇文章開始。如果你對應用倫理感興趣,那么就從第四部分開始讀。此外,在閱讀這本書之余,我們還要關注中國學者在這方面已經做過的重要工作和已經取得的重要成果。例如,2000年左右,萬老師和麥金太爾曾經有過一場對談,雙方的文章對于我們今天理解幸福主義的美德倫理學路徑依然是重要的參考。所以,對于研究者和學習者來說,既要編,又要譯,還要研究,這是很重要的。
萬俊人:關于“翻譯”的問題。過去我在北大讀書和工作的時候,老一代的學者如季羨林先生、王太慶先生以及我的導師周輔成先生等都認為,做中國的學問必須先做點校工作,要由中華書局出版;做西方的學問應該先做翻譯工作,并要由商務印書館發行。只有這樣才能證明你的西學研究是“有資質的”。我翻譯的第一本書就是交給商務印書館。但是,商務印書館出版得很慢。我是1985年譯完,但到了1996年才出版?,F在我不大同意我的弟子搞翻譯,不過我的弟子中做翻譯工作的還是比較多。至于你剛才說的第二個問題,做一個“清華美德倫理學指南”,我看難度不小。因為,做一個指南就意味著要把一個學科研究透,意味著要搭建一個體系,這是不容易的。不過,我想,一代一代積累下去,把我們的思想基因連貫起來,融入進去,總是可以做出來的。
提問2:謝謝老師,我想請問老師您怎么理解美德和正義的關系。
萬俊人:你的問題涉及兩個理解。第一,談“正義”肯定至少包含兩個人。它是一個關系性范疇。我對正義最原始的理解是權利和義務的對等分配,即,你給我一份權利,我盡一份義務給你。正義絕不是平均分配。我國在財政分配和扶貧工作中,正義體現為不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獲得不同程度的支持,例如上海、廣州、浙江等一線城市需要對口支援,而中央的許多財政支出也會向西部傾斜。因此,正義不能簡單地被理解為絕對的平均。至于美德,它與個人的人格和角色相關。羅爾斯在《正義論》中表示,作為現代公民有一個必須具備的特殊品質:正義感。一個人如果沒有正義感,就沒有是非觀和善惡感。面對有人試圖跳樓的情境,若有人發出“跳吧。有勇氣就跳吧”等言論,我們會認為他的言語非常不合適,反映出這個人缺乏基本的道德感,不是一個正直的人。
第二,正義尤其是現代正義需要訴諸公共制度?!妒ソ洝づf約》中有“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說法。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正義觀念,但它不可持續。正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而《圣經·新約》中則主張讓上帝來當裁判。面對不正義,應當尋求上帝的指引。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新約》中有了現代的觀念。意味著在雙方沖突時尋找第三方的介入。在社會領域,我們必須依賴這個第三方。它可能是某個機構、某一種制度安排,或是某個仲裁者或仲裁機構。而美德則是在個人的品格意義上的正義感或道德感。它可能不需要某個第三方,但它需要你尊重這個第三方。在現代社會,你必須用正義的手段來處理非正義。這就是對一個人、一個國家的美德要求。因此,作為美德的正義與作為制度或原則的正義就有這樣的關系:你必須將制度或原則的正義內化為你自己的美德,你的行動必須符合外在的、大家都遵守的正義原則或規范。二者之間的關系正是如此。
提問3:諸位老師好,我有想法想分享一下?,F在很多人聽到倫理學,就認為它是對人的一種限制,要求人去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但是,很多的宗教信徒卻認為,宗教也有限制,但信教卻帶來了自由。那么,如何為二者找到一個對話渠道,進行溝通呢?
李義天:你的問題其實是對美德倫理學的有效性和倫理學的約束性提出質疑。其實,不只在你說的宗教領域,在世俗層面也要面對這種問題。第一,你說宗教信徒在信仰之中體驗到自由,那么,如果我不是宗教信徒,我怎樣也可以體驗這種感覺呢?我想,當我們選擇的倫理學說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自我完善與自我實現時,也許就可以體驗這種自由感。剛才幾位老師也談到了,美德倫理學在這方面是有優勢的。第二,我們如何實現這種自由或自我成就的狀態?宗教可能為信仰者提供了一種自由感,這是他們獨特的內在體驗。然而,對無神論者而言,宗教可能反而構成了一種限制,因為宗教思維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所以,倫理學者要做的工作就是,在非宗教的意義上摒棄排他性,承認合理的多樣性。這也是我們在《勞特里奇美德倫理學指南》這部書里面可以明顯體會到的。無論你是否信仰宗教,無論你的倫理立場如何,你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與你思想相契合的內容。這種多元思維的可能性,或許正是現代社會迫切需要的東西。第三,如果你一定要問倫理學究竟是不是一種約束?那么,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這種約束有不同的約束方法,如后果論的約束,義務論的約束,美德論的約束等等。作為學者,我們的職責是要提供道德理論的“超市”,提供盡可能更多的思考路徑,讓大家自己來比較和選擇。在我看來,提供更多的、豐富的精神產品和反思方法,以獲得更廣泛的回應和思想碰撞,這對于個人的成長、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而言,都將大有裨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