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丨面包與饅頭
周末陽光甚好,在街頭漫步,無意中經過一家面包坊,那濃郁的面包香氣撲鼻而來,瞬間勾起了我對往昔時光的回憶。
那時的我,大約五六歲的樣子。在那個糧票尚存的年代,面包在我們這個魯西南的小縣城里,還是非常稀罕的。有一次,堂哥不知從何處弄到了一塊面包,當我見到他時,就只剩下紅豆腐那么大小的一塊了,他毫不猶豫地都給了我。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面包,那蓬松的口感、帶著麥香的酵母味道讓我陶醉不已。
我兩口就吃完了,就連掉落在掌心里的面包渣,也舔舐得干干凈凈。沒吃過癮,追著堂哥再次討要。堂哥笑著跑開,告訴我吃的是饅頭。我信以為真,急忙跑回家,向祖母要饅頭吃。
祖母眼神不好,患有老年青光眼。那日似乎還停電了,堂屋有些昏暗。祖母拄著拐棍摸索前行,幼小的我緊緊跟隨。只見她小心翼翼地取下掛在房梁上的竹筐,竹籃里蓋著白紗布,滿滿一籃白面饅頭映入眼簾。祖母掀開紗布,掰了一塊饅頭給我。饅頭已然涼透,我將它放在蜂窩煤爐沿上烤了烤。雖無面包的綿軟適口,但小麥的香氣經蜂窩煤烘烤散發出來,別有一番風味,嚼起來亦是香氣四溢。
面包與饅頭,原料雖都來源于面粉,卻“一西一中”,風格迥異。
面包造型千姿百態,色彩斑斕,或點綴著果仁、肉松等餡料,看起來精致不可方物;饅頭則質樸無華,白白胖胖,以簡潔圓形為主,盡顯純粹。面包口感松軟甜蜜,似一場奢華的味覺狂歡;饅頭扎實有嚼勁,散發著純粹的麥香,給予樸實滿足。面包靠現代技術與添加劑制作,饅頭則依傳統手工與天然酵母,滿是歲月沉淀。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面包不常吃,饅頭卻能常伴左右。饅頭歷史悠久,宋代多稱其為炊餅,如《水滸傳》中武大郎所賣的,就是現在的饅頭。大詩人陸游有詩云:“陶盎治米聲叟叟,木甑炊餅香浮浮”,生動地描繪了農家用木甑蒸出的饅頭散發的誘人香味,令人垂涎。
記憶中,祖母做饅頭極為講究。她先在面盆中倒入面粉,緩緩加入溫水,那雙粗糙卻靈巧的手不斷攪拌、揉捏,面團逐漸變得光滑而有彈性。接著,把揉好的面團放置在溫暖處發酵,待其膨脹至兩倍大。再將面團分成均勻的小劑子,揉成圓圓的饅頭形狀。最后放入蒸籠,用柴火慢慢蒸熟。
每次做完饅頭,祖母都會留一個面疙瘩,下次和面時放入,讓其發揮天然酵母的作用。自然發酵賦予了饅頭獨特的味道,那是家鄉的味道,是祖母手作的溫度。
剛出鍋的饅頭熱氣騰騰,麥香濃郁,味道最佳。就著曾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家鄉美食西瓜醬菜,再來一碗小米稀飯或者棒子面糊糊,無比愜意。在山東老家,饅頭還有特殊的民俗意義。過年蒸饅頭,寓意生活蒸蒸日上。不同形狀的饅頭有著不同的寓意,魚形饅頭象征年年有余,壽桃形則是為長輩祝壽的佳品。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忙碌起來,準備各種各樣的饅頭,既是為了慶祝新年,也是為了祈求來年幸福安康。
歲月如水,三毛在《歲月》中說:“歲月極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記憶中的面包與饅頭,不僅僅是美食的回味,更是過往純真歲月的見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