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當你的個人信息被明碼標價:深度偽造帶來的數據隱私危機
韓國又出大事!曾一度令世界震驚的“N號房事件”出現了升級版,這一次,犯罪的魔爪甚至伸向了未成年人!
韓國女性在全球各大社交平臺上發帖求助,嫌疑人利用深度偽造(Deep Fake)技術將受害者的照片進行AI換臉,生成色情圖片及視頻,和受害者的個人信息一起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傳播。#N號房2.0#、#Deepfake催發韓國新版N號房#等話題紛紛占據熱搜行列。



不同于以往別的國家的AI換臉事件針對對象多為明星網紅,這次韓國AI換臉的受害者更多的是普通女性,她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姓名、電話、就讀學校、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被傳遍多個聊天室。據報道稱,這些聊天群的參與人數高達22.7萬,參與者只需上傳熟人照片,付費后5秒內就能生成裸體合成圖。

8月30日,韓國抗議者舉行示威,活動人士佩戴面具,舉著寫有“深度偽造性犯罪反復出現,國家也是共犯”的標語牌。
“韓國N號房2.0”事件中所涉及到的“深度偽造技術”(Deep Fake),是一項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深度學習算法,實現的聲音、圖像或視頻內容的篡改和偽造技術。這種技術能夠實現人臉替換、表情模仿、語音模仿等效果,使得偽造的內容在視覺和聽覺上具有很強的欺騙性。除了照片和視頻換臉,現在已經有技術可以達到只需提供一段原聲,就能生成幾乎完全還原的AI語音。

只需一張照片,視頻都能被“換臉”
網絡時代,人們的隱私無處可藏。娛樂明星的、政壇領袖的、權貴名流的、普通素人的隱私,身體的、家族的、親密關系的、五官面部的、日常行為的隱私,被出版的、被報道的、被播放的、被上傳的、被觀看的隱私。隨著技術的發展,“隱私”被明碼標價,越發成為了一門生意。
美國布魯克林法學教授艾米·蓋達(Amy Gajda)在她的著作《尋找與隱匿》中,講述了隱私的變遷史和隱私權的多重面向。以諸多法律案例事件、大法官與法學家的辯論為例,講述北美大陸隱私權的觀念如何建立、如何入法、如何不斷擴大保護范疇,同時也指出了主張隱私權時與其他公民權利存在的沖突以博弈。以下是第十七章《回顧凱特·納什》的節選,艾米·蓋達從她自身的經歷出發,探討有關“數據隱私”的問題。

艾米·蓋達(Amy Gajda)
《尋找與隱匿》Seek and Hide: The Tangled History of the Right to Privacy被《紐約時報》評為2022年度TOP100好書

《尋找與隱匿:隱私權史的多重面向》
Seek and Hide: The Tangled History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美]艾米·蓋達(Amy Gajda)著
覃卓 譯
定價:78.00元
東方出版中心2024年5月
ISBN:9787547323441
第十七章《回顧凱特·納什》(數據隱私)節選
盡管我的生活相對平靜,沒有犯罪記錄、破產、取消抵押品贖回權或驅逐的情況,如果有人真的想了解我的情況,他們不會發現什么引人注目的東西。我雇用了一名私人偵探,看看他能找到什么,調查結果給了我一份200多頁的數據。
這些資料包括一些基本信息,大部分是公眾所知道的,比如我的現住地址。傳統上,這類信息并不受到保護,因為它是公共信息,一般來說很多人都知道。
但隨后我檔案的內容卻拐到了令人不安的方向。它包括了我從小到大住過的幾乎每個地址,許多房子都有購買價格和面積,有些還附有內部照片和平面圖。對于我們現在擁有的房產,有抵押貸款的信息;對于我們已經出售的房產,有當前業主的姓名,有時還有他們的抵押貸款利率和出售時的欠款。
資料中還包括我的出生日期、社會保險號碼以及十年前的選民登記記錄。還有我一生中所用過的電話號碼的記錄。駕駛記錄和駕駛執照照片也在其中。還有一張從網上搜集的我的照片。這里還有我們現在的車輛(包括車牌號碼)以及我們十多年前報廢的車輛,還有它們的新車主、新地址以及最近的車牌號碼。
我的姓氏經常被拼錯,所以有一個列出我別名的列表。還有一個列出我親戚的名單,包括我的直系親屬和他們的出生日期(按月和年),還包括侄女、侄子和其他親戚(比如,我嫂子的弟弟,雖然我可能只在婚禮上見過他一次),以及他們社會保險號碼的前五位數字、目前的電子郵件地址、目前和過去的電話號碼,以及目前和過去的地址。對于我“可能的”“很有可能的”同事名單上的人也是如此,其中許多人都是鄰居,否則我可能根本不認識他們。
對于他們來說,最麻煩的是—尤其是那些相對友好的家庭成員和鄰居—報告還包括他們自己的破產、留置權、判決和犯罪歷史等信息。甚至我的所謂“可能的”同事也會被這樣揭露出來。
我還有關于其他名叫艾米·蓋達的人的關鍵信息(根據我的報告,在美國有三個人使用這個名字),以及他們的直系親屬。這包括一個人的最后已知互聯網協議地址,這是與她的個人電腦或家庭相關的一系列數字,即使她使用假名,也可以用來追蹤她的在線活動。
最后,我還有社交媒體報告,盡管我從一開始就避免使用社交媒體,考慮到隱私利益的重要性,但這似乎無濟于事。調查我的存在于臉書和其他平臺的公司向那些對了解目標人物的帖子感興趣的人承諾:“通過一次搜索,您可以發現關于對象的更多數字身份信息,這些信息在其他形式的公共記錄數據中很難獲取,我這邊可以幫助您更有效地收集信息和評估風險。”
所有這些并不需要太多費用。最近我進行了一次背景調查,包括以上所有內容,價格為150美元。與我和美國大多數人類似的數據,包括出生日期、親屬、當前和過去的地址、據稱的年薪和凈資產、據稱的就業情況、據稱的種族和宗教信仰,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只需要調查者承諾“不會利用這些信息跟蹤任何人”,“不會公開他們的信息或傳播流言”。其中一些信息可能是錯誤的,但其中許多是正確的。
更令人不安的是,一些調查公司承諾,如果價格合適,他們可以獲取更多的數據。據說醫療記錄的價格為450美元;處方信息為400美元;學校成績單為450美元。信用卡活動費用為每月150美元;銀行賬戶活動也是如此。最昂貴的搜索費用為600美元及以上,其中包括國際銀行記錄、保險信息和帶有工資的就業歷史。據說,從登機口密碼到酒店賬單再到普通旅客賬戶數據,幾乎所有信息都可以通過支付費用獲得。
如果這讓人感到不安,請考慮一個更現代的轉變:亞馬遜知道我有一只斗牛犬,盡管我從未告訴過亞馬遜我有一只斗牛犬,但是不知怎么的亞馬遜就是知道關于我的這一情況。如果亞馬遜知道這些,想象一下還有什么其他信息與我們中的任何一個聯系在一起,在某種程度上。閱讀亞馬遜多年來收集的關于我的數據后,我開始意識到亞馬遜對我們的個人信息有多感興趣。(這得歸功于《加州消費者隱私法》,這是一項2020年的法律,賦予加州消費者要求企業收集他們的“個人信息的類別和具體內容”的權利。考慮到這種法律被認為將成為全球趨勢,一些公司會向任何提出請求的人提供這些數據。此外,對于許多公司來說,這些數據請求是家常便飯;自2018年起,根據《通用數據保護條例》,歐洲人已擁有這一權利。)
當人們向亞馬遜請求他們的數據時,該公司發送了大約80個文件夾,每個文件夾都有自己的子文件夾,其中許多都有著專業的標題,比如“Retail.CustomerAttributes.zip”“Digital.PrimeVideo.Viewinghistory.zip”和“PaymentOptions.1.AmazonPayBrowserBehaviorData.zip”。在這些文件夾中,就像我的數據文件中的俄羅斯套娃一樣,出現了“HomeServices.HomeInnovationTechnology.Pets.1.zip”。在該文件夾中有一個被標記為“寵物”的子文件夾,其中包含一個同樣被標記為“寵物”的Excel電子表格。在該文件中,有四個詞:“斗牛犬”“你的寵物”“狗”“活躍”。上述這些內容都是真實的。
亞馬遜如何得知這些信息仍然是一個謎。我聯系了該公司,但從未成功與任何知情人士取得聯系。也許亞馬遜是從我的互聯網瀏覽器的Cookie中得知我有一只狗(回想起來,我想我可能在某個時候在一個寵物網站上購買藥物或注冊她的微芯片時提供了有關她品種的信息;我朋友是一位網站隱私官員,她通過網絡跟蹤器獲得了免費嬰兒配方奶粉樣品的到期日期,盡管她從未告訴該公司她懷孕了),或者也許我的斗牛犬信息來自一家數據收集公司,他們以某種方式了解到這些信息。

2021年亞馬遜在其公開的監管備案文件中稱,盧森堡數據保護局判定,亞馬遜對個人數據的處理不符合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因此對亞馬遜罰款7.46億歐元(約合人民幣57.2億元),創下歷史紀錄。
如今,在數據隱私方面,對此關注的美國人已經增長到98%。人肉搜索已經成為一個常見詞匯,它是“Dropping Documents”(放下文件)的縮寫,指的是在互聯網上公開披露個人的身份信息(例如,家庭地址),以對“被曝光”的人進行報復和騷擾。國會的聽證會議題也轉向了臉書、社交媒體隱私以及數據的使用和濫用。此外,美國法律協會推出了一個名為“數據隱私的法律原則”的新法律改革項目。
對數據的擔憂已經滲透到現代法院的裁決中,尤其是在最近幾年,大數據引發了涉及隱私問題和對隱私有重大影響的案例。一家法院審理了劍橋分析公司在2016年總統選舉前利用臉書數據投放政治廣告引發的隱私案件,指出個人照片和視頻、所觀看的視頻、宗教信仰、政治觀點和社交關系信息,即使在社交媒體上與朋友的分享,也應被視為私人信息。法院表示:“當您與有限的受眾分享敏感信息時(尤其是明確聲明您的受眾是有限的情況下),您保留了隱私權,可以起訴某人侵犯這些權利。”另一家法院指出,社交媒體公司可能會受到限制,不能僅僅為了識別目的而掃描照片中的人臉,因為這種使用可能侵犯隱私權。該法院強調,普通法和“對隱私的字面理解”都包括對個人“信息的控制”,甚至包括個人的面部外貌。出生日期已受到某些法院的保護,手機號碼、社會保險號碼以及互聯網瀏覽記錄也都受到法律的保護。

最近,一家聯邦法院決定允許一項訴訟繼續進行,原因是出版商被告將原告的“個人閱讀信息”(包括他的期刊訂閱信息)發布給“數據挖掘公司”,后者隨后將其與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收入、雇主和“家庭住址”在內的“私密且高度詳細的人口統計和個人信息”進行匯總。同樣,在2021年,一位聯邦法官也允許繼續進行一起涉及“從搖籃到墳墓的詳細檔案”以及個人助理中的語音激活和語音攔截數據隱私權的訴訟。早在2004年,一家聯邦上訴法院就認定在編輯過的墮胎記錄中的個人隱私應受到保護。法院指出:即使無法從編輯過的醫療報告中了解病人的身份,一旦公開將構成隱私侵犯。
其中一些法院的裁決基于生物識別隱私的利益,例如視網膜或虹膜掃描、指紋、聲紋、手或臉部幾何形狀掃描等生物特征的隱私。這些內容在《2008年伊利諾伊州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案》中得到明確列出,這是第一個保護此類信息的法規。當時的立法者擔心,社會保險號碼等受損數據可以更改,但生物識別技術對個人在生物學上是唯一的,因此一旦受損就無法挽回。基于伊利諾伊州法律的效力,用戶最近獲得了針對臉書“標簽建議”功能涉及6.5億美元的和解方案,該功能在照片中尋找并識別人臉。監督該案的聯邦法庭法官稱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結果”,在激烈競爭的數字隱私領域為消費者贏得了重大勝利。
伊利諾伊州是這方面的一個案例,而其他一些州,包括特拉華州、紐約州、得克薩斯州和華盛頓州,已經頒布了某種生物識別隱私法規,或正在制定相關立法,可能會在生物識別數據和其他類型數據的保護方面提供某種程度的隱私保障。在加利福尼亞州,立法者對生物識別信息的定義包括視網膜、虹膜、指紋、面部、掌紋、靜脈模式和語音記錄的圖像,還包括個人的生理、生物或行為特征、擊鍵模式或節奏、步態模式或節奏,以及睡眠、健康或運動數據。國會也曾試圖制定國家生物統計學隱私法。
這些法律的存在可能會限制某些涉及隱私的人工智能工作。最近的一起訴訟聲稱,在網絡上抓取個人照片并提取某些生物識別信息以識別個人,“侵犯了隱私并影響言論自由”。據稱,涉及的人工智能公司擁有一個數據庫,其中包含超過30億張從社交媒體和其他網站上獲取并識別的個人照片,據說該公司與有意識別某些人身份的執法機構分享這些信息。一位知名媒體辯護律師在代表該人工智能公司時,以一種引人深思的平行方式辯稱,該公司的行為完全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護。與此同時,另一家公司為所有用戶提供了免費掃描互聯網上某個人臉部的能力,到2021年,這一工具“在希望在網絡上基本追蹤婦女的陌生人中廣泛流行”。一位技術研究員告訴《華盛頓郵報》:“這些婦女和其他人,這些將他們的照片放在互聯網上的人—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他們生活中可能是脆弱的人,他們這樣做不是為了給公司提供可以獲利的數據庫。”
這帶來了一種迂回的方式,即深度偽造技術。在涉及視頻的案件中,雙方很可能就隱私和言論自由展開爭論。這些視頻看起來像是他們本人,實際上是由“深度學習”人工智能生成的逼真視頻。這種未經授權使用他人面孔和身份的做法曾引起克利夫蘭和艾比·羅伯遜的關注。

科勒·卡戴珊(Khloé Kardashian)
也許,所有關于生物識別器、互聯網掃描照片和深度偽造的討論能夠讓名人更容易理解對未經授權照片中隱私的需求。電視真人秀明星科勒·卡戴珊(Khloé Kardashian)曾提出這樣的論點:“當有人在光線不好的情況下給你拍了一張不討喜的照片,或者沒有拍到你的身體……你應該有權利要求不與他人分享這種照片。”她在這種情況下是指一張未經她允許的比基尼照片被發布到照片墻上。“我的身體、我的形象,我有權選擇如何呈現,我有權選擇分享什么內容是屬于我的選擇。”

《尋找與隱匿:隱私權史的多重面向》
Seek and Hide: The Tangled History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美]艾米·蓋達(Amy Gajda)著
覃卓 譯
定價:78.00元
東方出版中心2024年5月
ISBN:9787547323441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