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教育部考試中心“掌門人”談高考改革:從考分排序到多維評價
為迎接遲早要來的新高考改革,四川綿陽中學正做著準備,校長魏東說,從基礎設施到教學理念,都需要轉型。
按照計劃,四川等18個省市作為第三批試點省份要在2018年啟動新高考改革,但包括四川在內的多個省份并未宣布相關方案。2018年12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就此回應:除了已進入新高考改革的省份,其他省份正根據各地實情制定改革方案,還在進程當中。
在此當口,2018年年末,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副主任于涵就新高考背景下,高考下一步考什么、怎么考、怎么評相繼撰文。
“以前一套試卷主要是讓大家考個分數排排坐,現在從標準到備考、考的過程以至最后成績的解釋都會基于高考考察出學生全面素質,對其進行一個全面的衡量。”1月15日,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于涵如是評價高考改革將帶來的變化。
高考改革涉及從教學到評價的整個流程,姜鋼在其文章中提出,要創設高考成績綜合報告制度,打破原有“唯分數”的單一評價方式,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心理測評技術對考試數據進行充分挖掘,開發反映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價值內化水平的直觀統計圖,向學生、高校提供多維的成績綜合分析報告。
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在中國教育學會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辦公室副主任張勇看來,姜鋼和于涵親自抄刀剖析高考改革的文章“干貨較多”,“總體來看,這兩篇文章算是‘重頭’文章,對高考改革起著引領作用”。
“干貨”首先體現在對高考命題,高考考查內容的明確。
姜鋼在《中國教育報》發表的題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進一步深化高考內容改革》(以下簡稱《高考內容改革》)的文章指出,要立足全面發展育人目標,構建科學的考查內容體系。
文章指出,概括下來,新高考命題要重抓4方面,一是突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的考查內容,強化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二是加強對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奮斗精神等方面的考查,三要加強獨立思考、邏輯推理、信息加工、閱讀理解和應用寫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要加強審美情趣、健康意識、勞動體驗等方面的考查和引導,加強社會實踐能力的考查,引導教學夯實學生全面成長的基礎。
于涵在《新時代的高考定位與內容改革實施路徑》(以下簡稱《改革路徑》)中解釋,“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是素質教育目標在高考內容中的提煉,回答“考什么”的問題;“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是素質教育的評價維度在高考中的體現,回答“怎么考”的問題。
在于涵看來,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內容要有足夠的容量,將素質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內涵考慮在內,涵蓋素質教育的主要層面。
以關鍵能力為例,與各學科原有的能力要求相比,關鍵能力更加契合時代需求,同時強調具備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社會變化發展,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如閱讀能力一直是高考語文的考查重點,信息時代對閱讀能力的要求發生變化,因此高考語文的關鍵能力之——閱讀能力也相應要由注重精讀轉向強調精讀、泛讀等各種閱讀策略的靈活運用,由注重文本內容理解接受能力轉向側重對文本傳遞的各類信息的審視闡釋能力。”于涵在文中舉例道,另外,如今的關鍵能力內涵擴大,不僅包括學生已經獲得的能力,還應該包括能夠在未來獲取新知識、新能力的學習能力。
教師隊伍面臨的考驗
隨著高考改革的推進,學校該教什么?學生的學習內容會有哪些變化?受到考驗的首先是教師隊伍。
“從教研方面來看,以前是年級備課,現在我們是縱向備課,三個年級一起備課,這樣才能知道知識體系,互相取長補短,才能把學生可能考到的,包括關鍵能力等補充完整。” 2020年,北京將實行“新高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驗學校校長吳鵬程向澎湃新聞表示,這場改革給中學的學生、老師、教學理念帶來了很多變化。
除了教研,高考考查內容的變化也指引著各校日常測試和教學內容轉向。
“試卷中應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礎性試題,引導學生打牢知識基礎;試題之間、考點之間、學科之間相互關聯,交織成網,對學生素質進行全面考查;使用貼近時代、貼近社會、貼近生活的素材,鼓勵學生理論聯系實際,關心日常生活、生產活動中蘊含的實際問題。”于涵在《改革路徑》中指出。
“以前的題目比較直白,但是考核心能力、學科素養往往是以實際生活當中的例子為出發點。”吳鵬程舉例,比如以前學物理就是“小車、小方塊、斜坡”三大“老舊面孔”,而“現在不這么出題了,都是從實際生活入手,這樣會要求老師們從生活中尋找各種各樣的素材把課備好”。
吳鵬程思考,可能要讓學生在高中階段有更多的體驗,包括職業的體驗,學科專業的體驗,生活閱歷的體驗等。
“可能以前大家不知道端午節什么意思,現在會涉及到端午節怎么來的,粽子用什么原料包成的,這都是來自生活的體驗。”他說道。
對此,四川綿陽中學的校長魏東也有相似的感受。
“(新高考下),要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學校需要提供更多的諸如物化生的實驗,課堂上也不再是空對空地講。”他向澎湃新聞表示,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親身體驗和感受。
國家教育考試題庫如何防止以刷題代教學
作為新高考改革第三批試點省市的四川,雖未在2018年秋季按時啟動新高考改革,但當地各大高中也在觀望中做著準備,迎接遲早將至的改革。以高名校錄取率著稱的綿陽中學開始動身,從教師評價、學校育人理念等方面轉變。
校長魏東向澎湃新聞表示,準備一方面是物質,包括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則是教學理念,首先要對教師的評價一定要轉型。
“特別是新高考以后,對老師的評價不能單純按照學生高考的成績、錄取高校來評價,要對老師工作的過程、對學生培養目標的達成來全方位評價,這很重要。”魏東說。
曾經,沖擊高分名校的績效考核方式,讓不少老師粗暴地選擇以題海戰術應對,上課考試,下課做題,熬夜刷題成為學生,特別是畢業班的學生常見的應試狀態。
對此,于涵在文章中表示,在改革開放初期,應試行為功大于過,但隨著時代變化應試行為的負面效應很快就顯現出來:“只抓升學,忽視對勞動后備軍的培養;只抓考分,忽視德育和體育,忽視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培養;只抓少數,忽視多數;只抓畢業班,忽視非畢業班;只抓高中,忽視初中。”隨之帶來的,是偏科、片面追求升學率等不良影響。
“現有教育體系賦予了高考很多功利化的意義,借助高考改革,可以去重新構建一個更適合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文化生態。”魏東認為,高考改革是一個機遇,“對每一所學校來說,(新高考改革)更是重新塑造學校育人體系和課程體系的新契機。”
比如,隨著國家考試題庫的建設,刷題或不再是提分的速效藥,學校、老師將花更多的心力思考怎么教學,如何育人。
在《高考內容改革》一文中,姜鋼建議,大力推進國家題庫建設,提升支撐考試內容改革的專業化水平,例如,積極探索面向社會征題的機制,集思廣益,豐富試題來源,大量吸納密切聯系社會實際的素材。
而于涵則強調,要提升國家教育考試題庫的效能,使之由傳統的試題存儲庫轉變為試題開發創新庫,開發新題型,防止以刷題代教學,將教學和學習的注意力由學習套路變為培養能力和素養。
“從命題斬斷應試。”魏東說,綿中也會圍繞“培養全面、自由、個性的人”的理念去思考如何改革當前的教育體系。目前,綿中已經開設了生涯規劃課,調整了校本課程,將使選課走班更徹底。校本課程即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確定的課程。
“創設高考成績綜合報告制度”
張勇認為,《高考內容改革》中提到的“創設高考成績綜合報告制度,實現對學生的多維評價”也值得關注。
姜鋼在文章中指出,目前高考提供給考生和高校的只有各科目分數,對分數背后蘊含的豐富信息開發不夠、利用不充分。今后將探索打破原有“唯分數”的單一評價方式,在高考完備的知識、能力、素養和價值架構的內容設計基礎上,利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心理測評技術對考試數據進行充分挖掘,開發反映學生知識、能力、素養、價值內化水平的直觀統計圖,向學生、高校提供多維的成績綜合分析報告;向高中提供群體評價數據,向各級政府提供教育決策咨詢,為提升學生學習、教師教學和教育管理水平發揮科學評價導向作用。
“這是指出了高考要給出‘綜合評價報告單’,即高考考試結束后,應該向考生、高校、高中學校、各地教育廳局,分別提供‘綜合評價報告單’,實現對考生的多維評價。”他解釋,這也是參考美國及歐洲國家的評價制度與模式。
“美國自2000年后推行第五代教育評價——綜合評價,每次考試完,要給學生、學校、學區分別提供綜合評價報告單。綜合評價報告單,可從知識、技能、能力、素養等維度分別評價學生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張勇介紹,給出綜合評價報告單,是考試與評價上的一次歷史性進步,“一旦得以實現,中國的教育評價改革將得到撬動和推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