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你知道嗎?四平有一座古城會“說話”!

戰國末期,禮崩樂壞
中原的戰火悄悄蔓延
燕文化的觸角
伸向東北的東遼河畔
在今天的吉林省四平市二龍湖左岸
有一座屬于
中原燕政權的城池拔地而起
作為駐守此地的軍事要塞
這就是距今2300余年的
二龍湖古城遺址
重要的北疆要塞
二龍湖古城遺址是目前所確認的吉林省最早的城址,也是這一時期中原漢文化最北部的古城遺址,是當時東遼河上游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軍事要塞。
二龍湖古城遺址平面近方形,坐北朝南,周長約750米,其中東墻長190米,南墻長185米,西墻長190米,北墻長185米。城垣疊土夯筑,城墻基寬18米,殘高2米—4米,南墻偏西辟一錯口形甕門。城內平面布局受自然地理的影響,地勢西高東低,中部正對城門處有一夯土臺基保存尚好。城外南北西三面設有護城壕,壕深2米左右。城址所在處于長白山余脈的大黑山脈,周圍山峰林立,背依半月形的山體,面朝東遼河,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其險要的地勢非常適合軍事防御的需要。

▲圖/二龍湖古城遺址(航拍:東—西)
二龍湖古城的修筑,與戰國時期的燕國名將秦開密切相關。燕昭王時期(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年),羸弱的燕國北有東胡襲擾,南鄰強齊壓迫,腹背受敵,燕昭王被迫將愛將秦開送往東胡做人質。秦開的強國之志與燕昭王高度契合,做人質期間,他忍辱負重,贏得了東胡人的好感,并借機了解掌握了東胡騎兵的活動規律和作戰特點。此后,燕昭王改革奏效,燕國強盛,秦開回國。公元前3世紀初,秦開受命,率領燕軍一舉擊敗東胡,拓地千里,取得重大勝利。之后,他又乘勢進兵遼東,擊敗朝鮮,燕軍直抵朝鮮半島北部的清川江流域。燕國在此后不斷向北擴張,其統治力量到達東遼河上游及輝發河流域,燕文化因素滲入東北腹地的吉林地區。
為了防止東胡卷土重來,更好地開發和經營新土地,燕國在東北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在五郡的北部沿邊地區修筑了長城。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今天的二龍湖古城遺址應該是燕人在遼東郡設在長城之外最北部的一個軍事據點,城外的錯口形甕門顯示該城具有較強的軍事防御功能,應屬于“點線式”障塞長城體系中一個向北突出的重要支點。

▲圖/房址
遺址的發現與出土文物
二龍湖古城遺址發現于1983年的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1987年春,吉林大學考古專業和四平市博物館聯合對其進行了調查與試掘;2002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對城內的東南角進行了正式發掘,揭露面積2200平方米,收獲巨大。其中發現房址14座,均為半地穴式,室內多筑有灶臺,灶臺高30—40厘米,呈長方形,可分為單眼灶和雙眼灶。在清理的房址中,較重要的發現是屋內高高凸起的長方形灶臺,灶臺一側均有一個裝水用的折肩甕。灶臺上有3個紅燒土圈,其中兩個為安放陶釜的孔,即蒸煮用的灶,第三個孔是煙道孔。這種有陶釜孔的長方形灶臺,其形制與遼寧省遼陽漢墓出土的陶灶相似。同時發現灰坑6個,灰溝3條。

▲圖/2002年發掘現場
出土遺物非常豐富,有800余件??煞譃樘掌鳌~器、鐵器、石器、其他等5大類。陶器可分為泥質陶器和夾砂陶器兩類,泥質陶器數量最多,器表較為細膩、光滑,燒制的火候較高;器形較大的陶器,表面多施繩紋;可辨器形有鬲、長孔甑、折肩甕、豆、碗、陶乳釘、陶塑、陶水管等。銅器共出土95件,器類11種,包括銅鏃、銅帶鉤、銅刀幣、銅腕飾等。鐵器的出土數量最多,共出土325件,可分為21種器類,具體包括鐵钁(共發現216件,保存完整的49件)、鐵鎬、內戈式鐵鐮、鐵鑿、鐵錐、鐵刀等等。石器共出土30件,可分為11種器類,包括石斧、石鐮、雙孔石刀、刮削器等。

▲圖/陶管形器
二龍湖古城遺址內出土的器物包含了燕文化、土著文化、漢文化等三種文化因素,通過出土器物分析,其最下層為土著文化與燕文化并存的一種戰國晚期遺存,而之上則為三種文化因素共存,燕文化占據主體,土著文化次之,漢文化所占極少。從城墻斷面暴露的情況來看,此城的夯土墻基直接疊壓于生土之上,而遺址的最下層應該是該城內最早的堆積,據此可以認定該城建于戰國晚期,并沿用至西漢初期。

▲圖/陶豆
二龍湖古城遺址出土的鐵器表明,當時此地人群已經使用了大量的鐵質工具和農具,反映出農業生產已經達到相當的規模。目前尚不能確定這些鐵器的生產地點,但鐵器鑄造后脫碳退火技術內涵與燕國和中原地區鋼鐵技術發展進程是一致的。鐵器在東遼河流域的出現和使用,使這里的社會形態逐步脫離了氏族部落,迎來了一個急速發展的新時期,東遼河歷史嶄新的一頁,終于在先進生產力的推動下掀開了。

▲圖/鐵钁
通過對城址的發掘可知,古城內基本設施完善,官署、市場、日常百姓居址等一應俱全,較為密集的房址分布及城內排水設施布局又表明城內人口分布較為集中,城內設計規整,其繁榮景象可見一斑。城內出土遺物種類豐富,以戰國晚期燕文化遺物為主,亦見漢初代表性器物,這是東遼河流域歷史上行政歸屬中原政權的最早開始,也是中原王朝治理東北的歷史見證。

▲圖/陶甕
遺址的考古價值
作為迄今所知這一時期中原系統漢文化最北部的古城遺址,它對研究東北地區戰國晚期行政區劃與社會經濟具有重要的歷史考古價值,同時也對今后在相鄰地區尋找同時期的文化遺存提供了新的線索。
燕軍的鐵壁銅墻靜默了多少狼煙烽火,大將秦開退卻東胡千里,卻敵不過歷史浪潮下的秦國一掃六合。守候了2300年的二龍湖古城,在歲月的塵埃里,細數分合。二龍湖古城作為燕人在遼東郡設在長城外最北部的軍事據點,見證了筑城軍民的辛酸勞苦,見證了東胡部隊的荒逃退敗,也見證了西漢初年的王朝更替,是研究東北地區開發史、行政區劃、東北古民族史的坐標和里程碑。
2001年,二龍湖古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二龍湖古城遺址2002年發掘后遠眺
如需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悠游吉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