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科技的進步不能成為科學家的特權”,如何平衡科技創新與倫理責任?
科技的顛覆性創新帶來了巨大機遇和風險。如何平衡科技創新與倫理責任?9月8日,在2024浦江創新論壇的科技倫理論壇圓桌環節,學術界對此展開討論。
實現科技創新與倫理責任之間的平衡,最大的挑戰是什么?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表示,挑戰在于是否具有將強烈倫理意識和創新能力相結合的人才。倫理的意識和倫理行為能力、創新的意識和創新能力高度結合的人,有助于實現負責任的創新。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協-復旦大學科技倫理與人類未來研究院院長王國豫表示,我們正處在多元價值時代,一方面要包容多元,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形成共識就變得困難。這就涉及責任問題。“大家都意識到負責任創新,但真正落地時,在行為層面上實行負責任的行為還存在很大差距,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科技哲學研究室主任段偉文表示,科技越來越深入到生活、生命和社會的各個環節。以往科學的實驗室搬到了社會,讓社會成為一個倫理實驗室。但不確定的風險是不可逆的,如果人類缺乏預見性,尤其是科技人員,如果缺乏科技倫理風險的感知和認知能力,風險可能變成完全由事件來推進治理活動。“我們要轉被動為主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加強相關研究,加強科技人員、相關機構、行業企業對科技風險的認知。”
今年7月,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研究編制了《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規范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行為,促進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健康發展。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翟曉梅表示,“科學技術的進步不能成為科學家的特權,其實這是給我們提出了一個責任問題。”
翟曉梅表示,科學進步推動醫學發展,這是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價值所在。但它產生重要的倫理問題和社會問題,特別是對人類生殖性基因編輯技術的臨床應用,它所面臨的風險不可能局限在某一個國家、某一個共同體、某一個社會,因為它是可傳遞的,可能給人類帶來重大風險。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醫學倫理分委員會編制的第一份倫理規范,就是關于人類基因組編輯的研究倫理指引。該指引的最大特點是將不同科學活動面臨的倫理挑戰做了區分。無論是體外實驗室研究、臨床前研究、臨床應用還是體細胞的研究和生殖細胞的研究,不同科研活動面臨的倫理挑戰是有區別的。與此同時,倫理學的考量是動態的,需要動態評估安全性問題。所以指引對倫理學的考量是事實評估,以此來適應飛速發展的科技和社會價值的變化。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