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腦洞大開,這位青年編導讓《聊齋志異》變成舞蹈劇場
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搬上舞蹈舞臺,會是怎樣一番情景?青年編導余爾格“腦洞大開”,做了一番大膽、有趣的嘗試,用一部當代舞蹈劇場《聊齋怪談》,給“無邊線舞蹈節”的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無邊線舞蹈節”由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主辦,每兩年舉辦一次,今年是第二屆。9月7日-21日,15天時間,《聊齋怪談》《跨時代舞池》《呼吸》《出水芙蓉》《尤物公園》五部海內外前沿舞蹈作品陸續上演,探索當代舞蹈藝術的多元表達。

演出海報
近年來,國舞劇場一直在扶持新作、培養新人,為國內優秀青年編導和舞者提供成長的機會。 “無邊線舞蹈節”的演出作品中,就有不少國舞劇場“青年孵化平臺”的扶持作品。
《聊齋怪談》大膽解構了中國古典名著《聊齋志異》。“我的作品氣質相對驚悚,做‘聊齋’可能比較有感覺。”余爾格說,原著有400多個故事,故事之間沒有什么邏輯,有一些是收集的,有一些是想象的,但這些故事總會出現那么幾個角色:人、狐、鬼、妖、神。
余爾格選了幾個故事,穿成了一條線,3個男性為主線,其中一位儼然是蒲松齡,另外兩位代表了貪婪、權力和好色,而女生基本上都是鬼和狐。
“作品90分鐘,有章節,但沒有具體的敘事,很美,還有點悲傷。”余爾格說,蒲松齡的作品很當代,思想先鋒又開放,“我想體現的是當代人的‘聊齋’,有些人不如鬼,有些鬼不一定是壞的。”
如今,越來越多的舞蹈作品從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里取材,《聊齋怪談》也充滿了具有東方審美的肢體語匯,“大家都想回歸自己的文化,做當代的藝術處理,既陌生又熟悉。”


《聊齋怪談》
舞蹈劇場《跨時代舞池》由老妖精ensemble創作,60后、90后的表演者同臺,兩代人表達著對彼此時代的看法、理解與困惑。
作品改編自德國團體“她她波普”的“Dance Me!”,“如果完全按照德版的概念來做,沒意思,因為討論的是他們的代際問題。所以我們只是利用了它的結構,內容是我們自己的。”
制作人張淵介紹,臺上一共12位女性,6個年長者,6個年輕人。60后都是素人,年齡在55歲到60歲出頭,“我們招募的標準是要有表達欲,還有團隊精神。彩排時,阿姨們的表現讓我吃驚,短短時間磨合得有模有樣。”張淵說,臺上這些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同時有一些共性,“這種共性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時代感,讓人很有共鳴。”


《跨時代舞池》
三年前,宋欣欣編導的《悠悠視界》讓8歲到66歲的素人共舞,也讓很多觀眾淚奔。如今歸來,宋欣欣帶來了互動舞蹈劇場《尤物公園》。
宋欣欣、王姝歡既是編導,也是舞者。“我39歲,她21歲,共同創建了《尤物公園》。尤物的原意是美好的事物,我們修的是一個關于美好事物的公園。”公園里有5個景點,分別是“秘密花園”“生長島”“幽靈小徑”“英雄樂園”“飛行農場”,每個段落各有一種畫面、一種氣質,談論一個話題。
宋欣欣介紹,“秘密花園”是關于標準和自我認同的,“生長島”是關于王姝歡的一段生長的獨舞,“幽靈小徑”則是從兩人的關系出發,她們是師生,也是朋友,還有一點母女的感覺,相遇為彼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兩個人要表演一臺演出,本身是一個挑戰。我們還會邀請觀眾上臺,看著觀眾的眼睛跳舞,有趣互動。”

《尤物公園》
除了三部國內青年編導的作品,還有兩部作品漂洋過海來到舞蹈節,為觀眾打開了解當代舞蹈藝術國際前沿的一扇窗戶。
來自挪威的裝置舞蹈劇場《呼吸》,將引導觀眾走進一個巨大的氣球之中。它將現代舞蹈與電子音樂、裝置藝術相融,在一呼一吸的節律引領之下,探索人內心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共處。
舞蹈劇場《出水芙蓉》由意大利編舞西爾維婭·格里鮑迪創作,嘗試用詼諧幽默的方式,打破人們對于“美”的刻板印象。舞臺上,她將與3位男舞者打造一個充滿搞怪和歡聲笑語的水上樂園,帶領觀眾去重新認知世界。

《呼吸》

《出水芙蓉》
“無邊線舞蹈節”期間,國舞劇場還會推出一系列衍生藝術活動,拉近觀眾與藝術家的距離,如《聊齋怪談》主創和青年作家的深度對談與演前探班、《聊齋怪談》《尤物公園》的快閃活動、《出水芙蓉》《呼吸》的肢體工作坊。同時,國舞劇場還將打造“無邊線”市集,推出富有創意的文創產品與體驗活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