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傳承江南民歌?上海建立孵化基地培訓有生力量
怎么唱原汁原味的江南民歌?江南民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9月2日,一批來自上海各地的學員懷著各自的疑問走進上海市青浦區“江南民歌”創、培、演孵化基地(下簡稱民歌孵化基地),開始了為期5天的培訓。

古鎮采風
本著“張開嘴、邁開腿、鋪開紙、動起筆”的方針,學員們走進青浦古鎮、崇明陳家鎮現場采風,面對面與國家、市、區級傳承人溝通、學唱原生態民歌,聆聽從傳統到當代、從民間到學院、從戲曲到民歌等多方面的音樂創作講座,還在青年作曲家田汨和作曲編曲家張羣指導下現場學習創作、編曲。
9月6日,學員們在青浦文化館小劇場舉行了培訓結業展演。演出中既有原生態民歌的演繹,也有聲樂學員經典民歌作品展示,還有學員培訓中新創作的優秀作品展示。
“學員們交出了一份很棒的作業。” 市群藝館聲樂指導,培訓班班主任宋頻平說。
孵化基地,推進民歌傳承創新
青浦區民歌孵化基地是上海四大“江南民歌”孵化基地之一,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牽頭成立。據市群藝館館長吳鵬宏介紹,四大基地中,青浦區定位民歌培訓,奉賢區定位民歌演繹,崇明區定位民歌創作,浦東張江定位民歌數字化。“我們希望通過孵化基地,深化推進民歌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四大基地成立一年來,共進行一次賽前參賽選手培訓、一次基地培訓,還有兩次民歌導賞活動,一次現場采風活動。
此次為期五天的培訓是青浦區民歌孵化基地舉辦時間最長的一次集中培訓,集課堂教學、創作研討和采風三者為一體。

課堂教學
著名作曲家修駿通過實際案例,為學員們講解如何運用民歌元素、段落來進行現代歌曲創作,并詳細介紹了作曲法和技法。碩士研究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沈云芳長期受聘為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意團隊”外聘柔性引進專家,她為大家講了《從民間到學院》《當代音樂創作中的傳統因素》兩門課,她講述了上海民歌學院化過程中的發展和推廣,希望能幫助大家解決在改編和創作歌曲當中如何保留傳統民歌中原汁原味韻味的問題。作曲家、音樂制作人劉灝給大家講述《音樂科技視野下的新時代中國民族音樂創新發展》。他認為現在上海正面臨著如何講好江南故事的問題,江南民歌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他認為通過新的配樂方式、新的手段,結合AI的視覺、聲音設計,可以讓更多人知道江南民歌,理解江南民歌的含義。

創作實訓
集中培訓,培養江南民歌有生力量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充滿江南的煙火氣。”學員蔣帥來自奉賢文化館,他渴望“守護好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幾天的學習、采風和討論下來,蔣帥徹徹底底和田山歌進行了親密接觸,收益良多,“我們迅速進入狀態,培訓剛過半,我們就合作創作出一首歌曲。”身邊學員的努力也讓他感動,有作曲學員譜曲到凌晨5點,只為了完成作品。
崇明文化館的創作者王媛慧帶著深入了解上海本土民歌,收集素材、學唱民歌,為創作積累素材的目的而來。在學習的過程中,她不僅了解了民歌的起源與傳承,各種創作手法,同時也了解到了非遺傳承的艱辛與困境,“我會力所能及地參與民歌保護工作。”王媛慧還憶起采風時候的一件事:“我們在學唱崇明山歌《潮水娘娘》的時候,有一位學員感動到流淚,她說歌里描述的遠嫁女兒和母親的心情觸動到了她。現代人和古人在跨越時空中產生了情感上的共鳴與碰撞也讓我動容。”
“江南民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如何將傳承發揚傳統民間民歌的特色與現代音樂有效融合?”徐君燕是來自浦東文化館的聲樂表演學員,她帶著這些問題而來,培訓解答了她心頭的疑問,讓她受益匪淺。湯婉蓮本身就是一位民族唱法女高音,作為新上海人,她對江南民歌的方方面面都充滿了好奇,希望今后將原汁原味的田山歌等原生態民歌唱法融入到江南風作品的演唱中去。
“如何將傳統的田山歌融入現代社區文化活動中?如何提高社區成員對民歌的興趣和參與度?”蔡睿則是朱家角鎮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群眾文化負責人,她不僅創作,還要從事非遺保護和策劃組織活動等工作。朱家角是青浦田山歌的傳承基地,擁有2位市級非遺傳承人,4位區級非遺傳承人。她期待能夠學習到更多關于民歌創新的創作方法,將本土的田山歌進行推廣、傳承與發展。她認為這次的沉浸式、體驗式學習比以往其他培訓都更生動和深刻。
聚集學員,共謀民歌未來發展
本次培訓設置了四次采訪及現場教學活動,分別在崇明和青浦兩地。“青浦田山歌、崇明山歌和海門山歌的國家、市、區級非遺傳承人齊齊到場,他們既講述了山歌的來源及相關理論知識,也上陣為大家演唱山歌并且為學員教唱。”市群藝館聲樂指導,培訓班班主任宋頻平介紹。青浦田山歌市級傳承人孫耀佐老先生已80多歲,但他為學員現場教學,演唱的田山歌鏗鏘有力,快樂自在,充滿激情,傳遞了田山歌的精髓和魅力,打動了許多學員。“他對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有著獨到的見解。當他說這是他的使命時,非常打動我。”徐君燕說。“孫老師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民歌與土地、人民的緊密聯系,他為民歌傳承的忘我奮斗精神至今讓我記憶猶新。”蔡睿感慨。

民歌傳承人現場教學
田汨老師的指導也讓大家受益匪淺。“我感受到音樂創作中要遵從內心的聲音,要有專業敏感性,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一位學員說。張羣老師則在配器方面給予學員幫助,讓大家感受到好的作曲中配器的重要性。二位老師跟班四天,從作曲思路到成型,引領大家的創作朝更好的方向走。展演上學員作品的精彩呈現也傾注了二位老師的心血。
“純粹以保護推廣民歌為宗旨的大型演創綜合培訓,我是第一次看到,對于保護、傳承、推廣民歌都很有意義。” 著名作曲家修駿認為這次培訓班很有價值。他認為民歌的發展需要三大步驟,一是傳承保護;二是推廣傳播;三是加強創作,這樣才能使民歌長久立于音樂寶庫之林。
民歌創作的環境漸漸離我們遠去,語境也日漸缺失。學員們難得與志同道合的演、創、綜合保護的人聚集在一起,學習、創作熱情高漲。江南民歌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單打獨斗”,主辦方希望以培訓為契機,將這些江南民歌的有生力量黏合在一起,經常合作,創建上海原創江南民歌或江南風歌曲的“銀行”,促進江南民歌健康持續發展。
本次培訓活動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音樂家協會、青浦區文化和旅游局、崇明區文化和旅游局主辦,青浦區文化館和崇明區文化館承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