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臺風來襲時,日本與我們的差距就在于這座“護國神山”!
2024年8月,日本拜西北太平洋所賜成為氣象界“頂流”——憑借5次臺風頻繁沖上熱搜。繼5號臺風“瑪莉亞”登陸之后,6號“山神”、7號“安比”、8號“悟空”、10號“珊珊”前赴后繼地趕往日本方向……究竟是什么讓日本養成了如此“臺風體質”?同樣面朝大海,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又為什么數次幸免于難?

臺風路線簡略圖(圖片來源:珠海市氣象局微博)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日本列島在東亞的一系列島嶼中乃北起之首,雖然多山多丘陵,但山脈基本集中在日本中央,且國家領土面積狹長,極易受赤道暖流影響,這就造成了其在一望無際的太平洋面前毫無遮攔,只能赤手空拳地接受臺風的“洗禮”。
而臺風來襲我國東南沿海則常會遇到一股“神秘力量”,威力被明顯削弱。這一“神秘力量”便來自隸屬于臺灣省的中央山脈。比如2023年的臺風“海葵”,在穿越臺灣島前后短短一天的時間里,其衛星云圖結構就從“荷包蛋”變成了“蛋花湯”。至此,我國“老祖宗嚴選”的“護國神山”又添一座。

2023年臺風“海葵”穿越臺灣島前后的衛星云圖(圖片來源:中央氣象臺微博)
臺灣為什么必屬我國
首先明確,臺灣島與臺灣省是兩個既相關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臺灣島是指我國第一大島嶼,而臺灣省則由臺灣島、澎湖列島及周圍附屬島嶼組成。但這二者背后都清清楚楚寫著同樣的歸屬地,即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臺灣之于我國的必要性,在一切政治因素之外,地理因素也同樣不容忽視。
根據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數據顯示,1949年至2023年期間,共有517場臺風登陸我國(登陸時強度大于熱帶風暴等級)。也就是說,我國平均每年要與6.9場臺風“狹路相逢”,在這一場場的臺風防御戰中,臺灣島就充當著阻擋臺風肆虐大陸地區的第一道防線。
臺灣島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遙遙相望。島上三分之二的土地都被高山丘陵所覆蓋,整體地勢西低東高,層次分明。在東部,素有“臺灣屋脊”之稱的中央山脈高高隆起,雄厚的山體自東北向西南貫穿全島,其中玉山海拔高達3952米,是全島和大陸東部地區的最高峰。

中央山脈(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微博)
正是這綿延巍峨的中央山脈,多次削弱了來自西北太平洋上的臺風威力。據中國氣象局熱帶氣旋資料中心統計,從1949年到2023年,共有130個臺風登陸臺灣島,占登陸我國臺風總數的四分之一,其中達到臺風等級的有60個,強臺風和超強臺風合計30個。在12個超強臺風里,有6個都是先在中央山脈的阻攔下“遭受重創”,再拖著“奄奄一息”的身軀向內陸地區進發,才使我們避免了狂風暴雨的景象。
削弱臺風的兩個“大招”
對中央山脈而言,能讓臺風血條銳減的招數主要有兩個:“路徑偏移”和“強度打擊”。
1. 路徑偏離
臺灣島既是我國第一大島嶼,也是西太平洋上的旅游勝地,不過,臺風要是想來轉上一圈卻并非易事。每當臺風靠近臺灣,預定的路徑總會產生意料之外的偏轉,就像有一只無形的手或是一道難以逾越的“結界”。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中央山脈與臺風相遇時產生的“狹管效應”。在氣象學中,狹管效應指的是氣流通過山谷、峽谷或建筑物間的狹窄通道時,風速急劇增大的現象。當臺風接近臺灣島,它與中央山脈之間就形成了一個天然的狹窄通道。這一通道使得臺風中心西側的北風得到加強,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北風急流。這股急流通常會導致臺風在向西移動時突然向南偏轉。當然,如果力量足夠強大時,也能讓臺風原地打轉。
觀測到這一現象后,氣象學家便通過計算機模擬了臺灣地形對臺風路徑的影響。他們發現,如果中央山脈的高度降低,臺風的南向偏轉和環狀運動的幅度也會減小。如果地形高度降至實際高度的10%,臺風便不再表現出環狀路徑,這證實了中央山脈對臺風路徑的重要影響。
2. 強度打擊
臺風的本質是在洋面上肆意旋轉的大氣渦旋,肆虐的道路上喜平不喜險、喜川不喜山,但中央山脈的存在可以說是它們生存道路上一個極為嚴峻的考驗。因為山勢挺拔,其可以嚴重摧毀臺風的中心結構,山脈與強風的摩擦可導致臺風能量被大量消耗,將清晰的臺風眼攪成混沌一片,強勢破壞氣流的高速旋轉,使臺風內部風力干癟無力,正如我們將一個完整的雞蛋,攪成蛋花湯一般。
我國福建省就是中央山脈的直接保護對象。自1949至2023年間,共計109個臺風侵襲福建,這之中的66個臺風都是先登陸臺灣后再次登陸福建的“二手臺風”。這些“二手臺風”在經歷了中央山脈的打擊再向前時,強度等級都平均降低1個等級以上。被“腰斬”最厲害的當數2016年的1號臺風“尼泊特”,通過中央山脈之后直接從登陸臺灣島時的超強臺風等級,直降4級,只能以熱帶低壓強度登陸福建。
總而言之,中央山脈就如鎮守在我國東南的“巨靈神”一般,勇為先鋒,守一方平安。
臺風防御,道阻且遠
但是,也有臺風會“蛇皮走位”以躲過中央山脈的打擊范圍。2016年14號超強臺風“莫蘭蒂”帶來的傷痛令全國人民記憶猶新——“莫蘭蒂”是有氣象記錄以來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超強臺風級別登陸福建的臺風,也是歷史上登陸福建的最強臺風。當時,“莫蘭蒂”巧妙地從臺灣南部擦過,避開了中央山脈的影響,直撲福建廈門,給廈門造成了約102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

臺風“莫蘭蒂”路線(圖片來源:新華社微博)
因此,臺風防御工作的發展仍舊道阻且長。而隨著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們必須更加重視臺風可能帶來的降水災害。研究表明,城市化不僅改變了地表特性,還可能通過增加地表摩擦,進而影響臺風登陸后的降水模式,特別是在臺風的內核區域,這種影響可能導致降水量顯著增加,加劇了雨災風險。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氣候報告指出,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預計到21世紀末,全球臺風的數量會有所減少,但是未來強臺風的頻率會有所增加,且由臺風導致的極端降雨強度會進一步提高。這些變化都對未來的臺風防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當臺風來臨之際,全民仍需枕戈待旦。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