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道玉:從改善閱讀開始贏得全世界的尊敬
近日,學者易中天撰寫的《四十年前我翹課》一文引起了極大的反響,文中提到了原武漢大學校長劉道玉的治學風范,令人肅然起敬。劉道玉這個名字對于我們很多讀者或許有些陌生,但是對于諸多名家而言,他的名字卻與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劉道玉
教育家、化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武漢大學校長等職務,是20世紀80年代教育改革黃金時代的開路者,被譽為“武大的蔡元培”“永遠的校長”。
--------------------------------------------------
什么是真正的閱讀
文/劉道玉
我是一個愛讀書的人,及至老年,仍然秉持著學而不倦、誨人不厭和筆耕不輟的信條。我的一生經歷了苦學、樂學和博學的過程,但并不是一個學問淵博的人,只是喜歡讀書而已。閱讀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得信息的過程,而書本是最主要的視覺材料。閱讀是一種主動的過程,閱讀者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而選擇視覺材料,以充實自己的閱歷,吸收有益的知識,陶冶個人的情操,提升自己的修養。閱讀是一種理解、領悟、吸收、鑒賞和評判的思維的過程。其實,人與人的智力上的差異,在很大程度是由后天的閱讀來決定的,這就是我強調閱讀重要性的原因。
怎樣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
>>閱讀需要重復地讀
讀書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問題是怎樣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又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閱讀。一個學習者要做到真正的閱讀,首先要明白,閱讀需要重復地讀,這正如蘇軾所說的:“舊書不厭百回讀, 熟讀精思子自知。”晉朝陳壽也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我曾經對學習的本質下過一個定義,學習是感知、重復和記憶。這就說明,重復是學習必經的階段,俗話說重復乃成功之母的意思。俄裔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只有重復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亨利·戴維·梭羅是美國19世紀超驗主義作家,他在名著《瓦爾登湖》中也說:“真正的閱讀,不是用奢侈誘惑我們,而是必須踮起腳尖,用我們最警覺和清醒的時間進行閱讀。”丁·希利斯·米勒是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他之所以選擇文學,就是因為喜歡閱讀。《八月之光》是福克納的名著,米勒從哈佛、耶魯、約翰·霍普金斯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直講授這門課,前后60年。重復絕不是機械的,每重復一次都有新的體會,也進入到“溫故而知新”的境界。對一個學習者來說,是否能夠做到重復的閱讀,不僅需要恒心和毅力作支撐,而且也是對他們閱讀求真與求通的動機的檢驗。

只有積累,才能厚積薄發。南宋文學家陸游曾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這兩句詩是講讀書與實踐,也就是知與行的問題,解決“少”必須多讀,解決“不知難”就要躬行。閱讀不能只是解決一時之需,而是要不斷地充實和完善自我,以備終身之用。那么,怎么才能把閱讀獲得的知識積累下來呢?人的記憶分短暫的記憶和長時間的記憶,位于大腦丘腦和內側顳葉之間的海馬體對記憶扮演重要的角色。只有極少數人的記憶力是天生的,絕大多數的人是由后天訓練而養成的。
我已到耄耋之年,雖然老邁多病,但記性仍相當于中年人的記憶力,這是我堅持鍛煉的結果。我認為記讀書筆記,既可以鍛煉記憶力,又能夠積累閱讀的收獲。每一年我要記兩本讀書筆記,大約10萬字,現保存有百萬字的讀書筆記。我經常寫作,甚至寫作萬余字的教育文章,不出書房就能夠把參考文獻或注釋引證齊全,憑借的就是我的藏書和讀書筆記。

情不自禁是一個成語,出自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的詩句,意思是感情激動得不能控制,個人的行為完全被某種感情所支配。一個人的閱讀到了這種境界,說明讀書與他的生活甚至生命融為一體,他會不由自主地閱讀。古往今來,一切大學問家和學術大師,無一例外都是藏書迷和讀書癡。讀書要培養一種情趣,求知的過程中,要提高自覺性。林語堂先生是公認的文學大師,他就是一個讀書癡,他曾經說:“有價值的學者不知道什么叫‘磨煉’,也不知道什么叫‘苦學’,他們只是愛好書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讀下去。”一個人有讀書的心境時,隨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讀書,無論是在學校或是校外,也無論是在休閑或是在旅途,他們都會惜時如金地閱讀,從中獲得無窮的快樂。

怎么養成閱讀的習慣呢?大凡習慣的養成,都要從幼兒開始抓起,一個行為的反復重復,就會成為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成為自然。
少年兒童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
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把閱讀作為精神休閑的方式,他們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的。美國人的閱讀習慣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文化基因遺傳的,主要是后天習練的結果。據調查,美國小學生讀書量是中國小學生的6倍,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填寫每日閱讀的時間和書目,指導他們學會利用圖書館,幫助他們學會查找和引用文獻,規定他們借書的數目和歸還的時間,以養成誠信的習慣。美國許多中小學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四周的“閱讀馬拉松”比賽(Read-A-Thon),也稱為“軟比賽”,不排名次,也不發獎品。閱讀在許多美國中小學已經形成風尚,愛閱讀、多閱讀和會閱讀,成為美國每個兒童引以為豪的品質和能力。他們認為,閱讀既可以充實孩子們的心靈,又能夠抵御他們對網癮的癡迷,真是一舉兩得呀!
成年人如何養成閱讀的習慣
對于成年人來說,要養成閱讀的習慣,立志永遠不會嫌晚。這不是一件小事,而是關系到個人靈性的修養問題,你的修煉境界有多高,你的閱讀水平就有多高。閱讀一本好書,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令人陶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們下決心閱讀,就能夠養成癡迷的閱讀習慣。從具體措施來說,制定一個閱讀的時間表,列舉一個讀書的清單,床頭柜擺放或隨身攜帶一本自己喜愛的書,設計一個清靜的讀書場所,經常逛書店,節假日泡圖書館,等等。
我深信,無論何人只要持之以恒,如果做到了這些,一定會養成閱讀習慣。然而,面對國人閱讀的狀況,的確令我們感到羞愧。在2017年的世界讀書日,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國民個人讀書與藏書量,連續5年繼續走低,保持閱讀習慣的“閱讀人”只占人口總數的5%,而人均讀書也只有4.5本,不僅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即使是在發展中國家,人均數也是最低的。在大多數國民中,不買書、不讀書、不藏書,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

我最擔心的不是現在,如果對中國人不讀書的狀況視而不見,不采取措施,那是非常可怕的。那將來付出的代價,就不僅僅是道德、誠信等方面的損失,而可能會危及中國人種智力的水平。這絕非危言聳聽,未雨綢繆未為晚矣,中國人要圖強,要贏得全世界的尊敬,就必須從改善閱讀開始!


《教育問題探津》,劉道玉 著,北京出版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