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個稅APP上被開公司非個例,納稅人卻得證明“我不是我”
個稅APP,是中央為了切實減輕老百姓個人稅負而推出的減稅新政的互聯網載體。在這個APP上,自然人納稅人的相關信息十分全面,然而,APP運行半個月以來,卻出現了很多新狀況。
比如,有人發現自己“被就業”了,名下出現了從來沒有見過的供職單位;還有人發現自己的供職單位還是已經離職多年前的信息;更有人發現,自己“被開公司”了,莫名其妙地成為多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高管。如今,他們想找回自己的“清白”,卻遭遇了難以跨越的障礙。
填報個稅,卻發現自己“被開公司”
30歲的重慶人佘騁南,在本月3號的時候,下載了國稅總局的個稅APP,用于填報個人所得稅的專項附加扣除。但填寫相關信息的時候,佘騁南發現,自己的APP終端上,比身邊的朋友多出了一個“辦稅權限”。點進去之后發現,他是“重慶界達建筑勞務有限責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佘騁南:“我的名字比較特殊,估計全國沒有第二個叫我這個名字的,所以當時看了之后我就覺得很驚訝,我從來沒有開過這家公司,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我就去工商部門查了他這個備案資料,結果發現上面是我的身份證號碼,包括我的姓名都對的上。”
通過第三方平臺查詢,佘騁南發現,自己還是五家企業的監事,而這所有的六家公司,自己根本都沒聽過。
佘騁南回憶,他的身份證在2016年曾丟失過,但隨后補辦的那張身份證的有效期開始時間是2016年11月,也就是說,在這六家公司注冊的時候,丟失的那張身份證已經無效了。
被開公司并非個案,
受害者:曾丟過身份證
像佘騁南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兩個人,也不是發生在重慶這一個地方。記者能聯系上的這些“被辦企業”的聽眾當中,有成都人在廣州被注冊十多家公司的,有上海人在貴州被注冊公司的,有鄭州人在廈門被注冊公司的。比如武漢人康艷在本月初填報個稅信息時發現,自己成為北京通州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康艷:“我從來沒有去過通州,也沒有委托任何人幫我注冊任何公司。發現這個情況以后,我就立刻打電話報了北京那邊的警。北京那邊要求在我個人所在地報警,我又打電話在武漢這邊報警,武漢這邊的話是1月6號下午一點左右出警了,然后給我的建議是,工商跟他們民警這邊是兩個不同的渠道,所以說沒有辦法幫我處理這個事情。”
康艷回憶,2012年她的身份證被扒手偷走了,但第二天她就回原籍補辦了新的身份證了。從武漢到北京,從北京再到武漢,幾經輾轉,康艷得到了北京方面的說法,去起訴這家公司吧。
康艷:“可是我已經被注冊成這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難道是我起訴我自己嗎?這個公司的話,他已經是在2016年就已經在工商那邊是異常經營了,在稅務那邊的話也是2016就被納入異常納稅名單了。這兩項會對我的未來造成什么損失和影響,我很擔心這個東西。”
康艷說,目前,她要申請撤銷公司的話,首先擺在面前的就是要去公安機關開證明,證明自己曾經遺失的身份證早已經失效了。
康艷:“像我這種情況的話,還要面臨一個去做筆跡鑒定的問題,因為筆跡鑒定這個費用很高,然后我又是在異地處理,相當于我可能近半年的時間要不停的往返北京,這是我最不愿意的。因為我自己有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這不是我的錯,我還要承擔這么多的精神損失、時間損失、金錢損失。”
不明公司注銷難,工商部門監督缺位?
在上海工作的陳世俊目前的處境更復雜,他被注冊成為重慶一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那家公司曾經在稅務部門開了1000萬元的發票,處于納稅“非正常狀態”。重慶稅務部門聯系陳士俊核實這件事的時候,他完全不知所措:
陳世俊:“稅務那邊就說,你知道不知道這個公司你開出去發票有1000萬,當時聽了也是頭都暈,我覺得這么容易冒用別人的身份證去開一個公司,就是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漏洞。如果這是一個形式審查的話,就被不法分子給利用起來,然后造成國家稅收的流失,也給我們被冒用身份證的人帶來很大的麻煩,而且現在是沒法處理這個事情。”
重慶人佘騁南說,事發之后,他就聯系過工商部門,咨詢該怎么把自己名下的公司注銷掉。工商部門給了兩個解決方案:
佘騁南:“第一個,要么把所有人全部召集起來,包括股東、法人、監事全部召集起來才能走正常程序撤銷。第二個就是讓我走行政訴訟,把這家公司給撤銷掉,就是讓我去告工商部門,然后還要自己舉證。”
多位被辦公司的聽眾反映,他們遇到的實際情況可能略有不同,但記者所采訪的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身份證曾經丟失過。
康艷:“我的身份證是2012年的時候在成都坐公交車的時候被小偷偷的,當時第二天就回我的戶口原籍所在地辦理的那個新的身份證。”
陳士俊:“我的身份證是在2016年5月份被偷的,當時立刻報警和掛失,然后這個公司呢是在2016年9月份成立的,也就是說我補辦身份證之后,他是用我舊的身份證再去開一個這個公司。我感覺身份證掛失就幾乎是沒什么用了。”
而一位被冒名注冊了十家公司的人質疑,工商部門在當初辦理企業注冊登記時,有沒有切實履行核查基本信息的職責:
“畢竟人家盜用我們的信息,他是有頭像,有簽字還有確認的,他們那邊辦理人員肯定是沒有按流程在走。因為身份證上是完全是有我的相片的,不可能他看都不看,他就能申請了,十家公司啊,你看還不是一家,他的資本還很嚇人,5500萬、5400萬、900萬的……”
多位被注冊公司的人反映,目前,他們遇到的困難都很相似,那就是,他們需要前往公司注冊地的工商部門查詢當時辦理人的資料;如果身份證丟失過,需要去戶籍所在地公安部門開出身份證掛失證明;如果“被注冊公司”此前開具過發票,還需要去稅務機關了解企業的納稅情況。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基于不同情況產生的不同后果。
但問題是,很多人被注冊的公司,并不在他們的戶籍所在地或者常住地,有的甚至是從天南跑到海北,牽涉到的政府部門又有很多,每到一個政府部門,都會存在著要證明“我是我”和“我不是我”的問題。
佘騁南:“希望工商部門,包括公安和稅務這些,能夠采取一些聯合的便民的措施來處理這個事情,否則的話這邊對我的征信或者其他一些金融方面會有很大的影響。”
康艷:“不要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跑,也不要讓我們去提供很多本來不該我們承擔的費用,比如說筆跡鑒定。我還希望稅務部門能夠也幫我們解決一下這個問題,因為這個根本就不是我們的責任。”
“不是總理也說的嗎,讓數據多跑路,讓人少跑路。說實話讓我們自己去那個外地,我們都不知道這個路都怎么走,就這些部門是在哪里?是這個時間成本,經濟成本投入下去,根本是沒法估量的。”
專家:處理“被開公司”事件考驗政府智慧
發生在全國各地的近百人被注冊公司一事,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企業注冊登記機關當初有沒有盡到審慎核查的義務?身份證遺失后,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才能切實保證已經丟失的身份證不被一些人用來實施不法行為?昨天(1月15日)下午,央廣記者聯系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公安部,截止發稿前,還沒有得到答復。
這些群眾遇到的問題,如何能夠得到合法、迅速、有效的解決?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認為,這很考驗政府的行政管理智慧:
“包括公安、工商,包括稅務在內,是不是可以成立一個一站式的、跨網的、跨省的聯網式辦公?這樣的話,一方面方便群眾快速解決這個問題,另一方面,這樣做了以后,也對以后這些信息的真實性、采集信息源的可靠性打下一個基礎,因為現在也存在一定的信息虛假。他們把這個網建好之后,表面上看是解決群眾的問題,實際上對政府采集的信息源可靠性也會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原題為:《個稅APP上發現“被開公司”、“被就業”,納稅人得證明“我不是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