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校園外,我們還有哪些教育選擇
教育在中國是個永恒的話題。如今,中國的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在校園之外探尋著什么樣的教育?1月12日,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以“體制外的教育實踐”為研討主題,聚集了體制外教育領域諸多實踐者,共同探討中國校園之外的教育現狀和發展。

圓桌討論上,現服務于永真公益基金會的張毅首先發表了以《從公益到學前教育》為題的演講。2011年,基金會創始人周惟彥在自家小孩陷入困境、一家人陷入慌亂時發現,家長群體極度缺乏來自社區力量的支持與幫助,尤其是在孩子與家庭陷入困境之時。于是,她創立了永真公益基金會,致力于營造兒童友好社區氛圍,秉持“養育一個好孩子,需要一個好家庭,還要一個好社區”的理念,向兒童與家長提供必要援助。
在中國婦聯的指導下,永真公益基金會在全國63個城市建立了“億未來”社區親子中心,為0-6歲兒童及其家庭提供社區服務。這些親子中心利用社區提供的免費室內活動空間和戶外空間,通過親子游戲、家庭閱讀的形式,達到“益老益小”的目的。
零至六歲,作為不被義務教育所覆蓋的年齡段,家庭教育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億未來”還提供家庭養育指導。譬如,在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提供隔代養育指導,并為他們提供早期教育支持。而在城市,為社區里的嬰幼兒家庭提供家庭養育能力測評和感覺統合失調及精神疾病的早期發現和預防服務。此外,針對全職媽媽這一群體,“億未來”會為她們提供再就業和兒童社工的培養服務。
2016年,經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批復,同意“中國兒童友好社區促進計劃”啟動,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中國社區發展協會共同發起,永真公益基金會作為執行單位根據實踐經驗,編寫了《中國兒童友好示范社區建設指南(討論稿)》,從制度友好、空間友好、服務友好、文化友好四個方面進行規定,致力于形成全國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的行業標準。
此外,針對城鄉教育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永真公益基金會發起了“千苗計劃社區學堂”計劃。針對6歲以上的少年兒童,在線下主要以寒暑假千苗研學營的形式來促進其發展;而在線上,則通過APP、網站、服務號等途徑,在線微視頻的方式,縮小教育差距促進其學業進步。
千禧一代的小留學生家長,越來越理性
融尚私塾的創始人雪麑則以《千禧一代的小留學生家庭》為題,分析了留學理念的變遷。從2000年到2016年,中國留學生數量在增長,但增長速度在下降。高中階段的留學生增長速度下降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國際學校的不斷發展。從2010年到2017年,中國國內的國際學校從384所增長到734所,年均增長50所。而對于一二線城市的中高收入家庭,更多的選擇意味著更多的比較,況且中國家長往往愿意為孩子犧牲諸多。
雪麑算了一筆賬,如果從2歲到22歲走國際化教育路線,那么共計花費約500萬元到600萬元,每年25萬元到30萬元。綜上,國內家長往往要求,孩子去的地方一定是比國內更好的平臺。如果不是頂尖學府(如藤校),那么投資回報率不一定高。此外,1980年代未出國、留在國內打拼的家長會從自身角度出發質疑留學的意義:“我在國內不也挺好的嘛。”更何況,在美國接受高中、大學教育的學生回國,往往會面臨再融入和人脈資源建立的高難度問題。況且當下中美關系緊張,工作簽證發放減少。這一切都會讓人發出疑問:留學的意義在哪里?
而在自我懷疑的同時,沖刺好學校的競爭卻始終處于白熱化的階段,家長孩子壓力巨大,雪麑本人就經常遇到家長孩子情緒失控的情況。對于較好的公立大學附屬中學學生而言,他們的壓力來源于“因為在國內可以上清華北大,所以必須要沖刺更好的才值得”;而對于國際學校的學生而言,壓力來源于“因為沒有退路,所以必須出國”,如果學生家長有留學經驗,那么家長更會認為“孩子至少要去比我當年還好的學校”。
最后,雪麑總結了千禧一代的小留學生家長的特點,他們往往接受了大量信息,對信息的判斷能力強,但對他人的信任感低;而且他們往往更注重家庭教育、與孩子的溝通,主動了解孩子,彌補代溝。而對于留學市場,雪麑認為國內的國際化教育選擇越來越多,但質量有待觀察。而留學市場的黃金發展期仍然會持續5-8年,低齡化趨向仍然會持續,但家庭會越來越理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