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慶今年已成功預警36起地災,避免可能因災傷亡848人
8月28日,澎湃新聞(www.kxwhcb.com)從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獲悉,今年以來,該中心“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已成功預警36起,避免可能因災傷亡848人,發布預警500余次,提前轉移48290人。
據介紹,該中心綜合光學遙感、InSAR等新型測繪技術手段,結合人工巡查排查、面域調查、專項調查等多種手段,針對點狀風險,對重慶全市約1.5萬處地災隱患點進行地毯式摸排,全面調查每個地災隱患點的空間位置、規模等級、影響范圍、威脅人口、群策群防員等各類信息。針對面域風險,對全市4208個小流域進行摸排,重點對強降雨條件下可能形成山洪、泥石流災害而威脅居民房屋和基礎設施的泥石流隱患溝進行調查,全面摸清溝谷型、坡面型泥石流等可能發生的重點區域和強降雨條件下極易成災的孕災地質體和風險源。通過空間數據治理和分析,形成覆蓋全市域范圍的危巖地災風險“一張圖”。
該中心通過衛星遙感的智能化識別、無人機定期巡查發現以及地面監測設備動態監測告警,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建立了地質災害全天時全天候動態監測預警網絡。目前,全市共布設了6余萬臺監測預警設備,進行實時動態監測。綜合全市6.6萬個地質斜坡單元風險分區與4208個小流域,初步建立了集氣象、山洪、地質災害為一體的監測預警管控體系,在三峽庫區威脅長江航道安全的50處危巖中,試點部署5臺無人機機場,進行組網巡查,實現平時的日常巡查和戰時的應急監測。與此同時,建立了全市1.5萬人四重網格人員體系(地環站人員、片區負責人、駐守地質工程師、群策群防人員),利用高精度北斗定位技術,支撐開展日常巡查工作,按照片區負責人每周1次,群測群防員汛期每周2次/非汛期每周1次,駐守地質隊員駐守區間每天1次的巡查頻率,筑牢地災防治“人防”安全保護屏障。
今年8月6日,自然資源部印發2024年以來地質災害成功避險典型案例共228個,并篩選出6月以來的19個典型案例供各地學習借鑒,重慶3個案例入選,分別是武隆“6·28”長田坎滑坡避險、巫溪“7·11”田茶溝泥石流避險、忠縣“7·11”老屋嘴滑坡避險。
6月28日凌晨,武隆區長壩鎮鵝冠村長田坎滑坡隱患點發生滑動變形,坡體上部分房屋損毀。從6月26日到6月28日凌晨,根據專家研判和監測設備告警,武隆區三次提前撤離受威脅群眾32戶55人,未造成人員傷亡。

6月28日凌晨,重慶市武隆區長壩鎮鵝冠村長田坎滑坡隱患點發生滑動變形,坡體上部分房屋損毀。因受威脅的32戶55人提前撤離,未造成人員傷亡。
7月11日上午,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派駐巫溪的市級專家會同巫溪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駐守地質隊赴田壩鎮一線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途經田壩鎮田茶街時,一行人發現該地區有地質災害風險隱患。7月11日14時,田茶街發生泥石流災害,體積約1.5萬立方米,因提前轉移,避免了10戶32人因災傷亡。

7月11日13時許,重慶市巫溪縣田壩鎮田茶溝暴發泥石流,因人員提前轉移,成功避免10戶32人傷亡。圖為田茶溝泥石流全貌。
7月10日夜間至7月11日,忠縣遭遇強降雨。7月11日,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對忠縣、豐都、云陽等6個區縣發布紅色預警。接到預警信息后,忠縣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人員對轄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及高風險區進行加密動態巡查,并及時通知可能受威脅的居民做好相關防范準備。7月11日15時許,黃金鎮雙梁村6組老屋嘴村民聽到異響,出門發現水泥院壩拱起,意識到可能滑坡,立即通知老屋嘴和汪家院子的周邊群眾24戶47人撤離并上報信息。16時20分,老屋嘴發生滑坡,規模約22.5萬立方米,造成26間房屋垮塌。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局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持續開展“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建設,形成危巖地災風險多跨協同、閉環管控機制,建立以小流域為基本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測繪地理信息服務超大城市治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