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京滬之間③|陸怡烽:科技金融的底層邏輯是商品金融
【編者的話】
“在北京,看上海”,“澎湃下午茶/京滬之間”系列于2024年5月17日正式啟動。“京滬之間”旨在解析中央政策,探討上海思路。
第一場研討會,暢談中國經濟轉型中的上海戰略;第二場研討會,聚焦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第三場研討會,關注科技金融。
第三場研討會上,我們邀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張明、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榮休研究員宿景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曹勝熙、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韓冰、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藝、中國建設銀行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部資深副經理陸怡烽、上海大零號灣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徐亞云,以及天風證券全球科技首席分析師孔蓉。
以下是陸怡烽演講精要。陸怡烽分享了科技金融的四個要素和發展科技金融的三大難題。

中國建設銀行貴金屬及大宗商品業務部資深副經理陸怡烽認為,科技金融的本質是對未來的判斷,這種預測通常伴隨著高風險、高收益和高波動。 澎湃新聞記者 周平浪 圖
科技金融的四個要素
科技金融包含四個要素:科學、技術、創業和金融。缺少任何一個要素,企業都難以做大做強。其中,科學關注原理的發現;技術研究如何將科學原理應用以創造可用價值;創業涉及將科學技術產業化,以確保其持續發展;金融作為催化劑,幫助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業,擴大產業規模。
金融應平衡風險、經營和價值,而非僅評價技術的產值。無序產值可能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碳酸鋰價格的劇烈波動。若金融和期貨能夠平衡市場,價格波動將減少,對產業的傷害也會降低。
傳統金融體系根據企業的實際狀況決定是否提供資源,而科技金融則著重于科技創新屬性,需評估科技的領先性、技術門檻及迭代周期。技術的不斷迭代影響企業的產業化路徑和方法。對金融而言,科技創新的屬性是科技信用,銀行依靠信用來平衡價值。
金融應作為催化劑,促使社會資本流入科技創業,并擴大產業規模。金融需要平衡風險、經營和價值,避免僅僅依賴產值評價技術。無序產值可能帶來反作用,例如碳酸鋰價格的劇烈波動。若金融和期貨機制得當,市場價格將更為穩定,產業受到的傷害也會減少。
發展科技金融的三大難題
發展科技金融主要面臨三大難題。首先是流動性難題,這涉及知識產權、科技信用載體和科創企業的股權。科技創新的核心在于知識產權的創造與應用,而這些知識產權的流動性保障至關重要。現有的科技金融市場往往面臨知識產權評估和轉化的困難,特別是在流動性上,科技企業的股權、知識產權的交易和融資機制尚不完善,導致了融資的困難和市場的流動性不足。
其次是相融性難題。科技金融的本質是對未來的判斷,這種預測通常伴隨著高風險、高收益和高波動。然而,傳統金融機構更傾向于投資于低風險、收益穩定的領域,這兩者之間存在天然的矛盾。科技金融的高風險特點使得傳統金融工具難以有效應用,需要創新的金融工具來平衡這種風險,但目前由于流動性難題,這些工具的建立和使用受到限制。金融工具的缺乏使得科技金融的風險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從而影響了科技金融的整體發展。
第三是收益波動的難題。科技創新和科技企業的投資往往伴隨著收益的不確定性,因此需要有效的金融工具來降低收益波動。例如,對沖基金通過資產分拆和組合形成新產品的方式,曾在美國次貸危機中發揮了作用。在科技金融領域,要解決收益波動問題,必須解決相融性問題,這涉及到一整套金融資產模型或現有金融產品的組合。只有在相融性難題得到解決的前提下,收益波動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控制。
科技金融的底層邏輯是商品金融
以商品金融邏輯為例,大宗商品的金融運作涉及多個環節。從底層看,訂購時的訂單、拿到現貨后的現單、存儲在倉庫中的倉單和運輸中的運單,都是不同的金融表現形式。進一步來說,訂單對應合同和商業匯票,現貨則對應貨單和增值稅發票,倉單對應所有者單證、倉管單證和保單。對于企業而言,這些文件和單據需要轉化為商業信用,經過銀行認可后,商業匯票可以轉變為銀行承兌匯票,貨單可以轉變為保理,企業信用也可以轉化為銀行信用。企業信用轉化為銀行信用后,企業可以產生多種金融產品,包括證券化產品,如股權、債券和資產證券化產品。商品金融的關鍵在于,從現貨到單據的環節必須保持信用的連貫性,否則一旦出現問題,就可能形成不良資產。
科技金融的底層邏輯類似于商品金融。科技金融的基礎是知識產權和知識產權的交易市場。在科技金融中,知識產權的狀態包括買斷、許可和自主研發、更新迭代等,這些知識產權需要在存儲和交易時確認產權。對于科技企業來說,知識產權的儲備和授權使用也是重要的。企業在形成知識產權后,需要進行商業信用的認證,而商業信用必須轉換為銀行信用,這一過程統稱為科技信用。科技信用的有效解決將為科技金融的后續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綠色金融的概念可以幫助我們理解科技金融的定位。在綠色金融中,底層是碳交易市場,基于量化標準發展碳金融。企業擁有的碳權需要時間來消納,將碳權實現時間的貨幣價值就產生了碳金融。碳金融結合綠色信貸,發展綠色債券等,形成綠色金融的大范圍。在這種框架下,碳交易是底層,中層是市場,頂部是數據。大宗商品金融的底層數據由區塊鏈等技術組成,可以追蹤企業的歷史狀態。
同樣,科技金融的底層是知識產權及其交易市場。通過知識產權交易,科技企業可以借助技術資本市場,包括股權、債權、風投和創投等,來支撐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可以分離,從而為科技金融提供更多的流動性。二級市場(如股權、債權)的存在可以形成一個流動的市場,解決流動性問題。圍繞這一流動性,銀行可以提供融資支持,包括保險、保理和指數等,這些都形成了一個成熟的金融體系,能夠直接應用于科技金融的實踐中。
科技金融的頂層是政策和規則,中層則是二級的市場。底層關注知識產權技術標準和數據質量,這是科技金融發展的關鍵部分。如果之前提到的邏輯成立,科技金融的基礎設施依賴于知識產權的管理。當前,銀行在科創金融投資中基本依賴于國家或地方政府的清單,這些清單包括了一部分科創企業。政府清單作為投資參考,但可能忽視了企業和項目的實際經營情況。
在這一背景下,MRV(足跡量化)代表了一種量化企業和項目成效的方法。這種量化可以用來評估知識產權及其許可的價值,一旦形成有效的體系,知識產權及許可就可以進行市場化交易,具備實際的市場價值。金融機構可以在這部分負責知識產權資產的管理。目前,金融操作中僅完成了從項目企業投融資到資產信用投融資的階段,未來還需進一步完善和拓展科技金融的各個層面。
商業銀行如何評估科創企業?
商業銀行在判斷一個科創企業是否值得融資及融資額度時,主要依賴以下幾點標準:第一,知識產權的先進性、技術背景、迭代周期和自主可控性。這些因素幫助評估技術的前景和長期價值。
第二,商業模式。很多科創企業雖然技術開發強,但缺乏產業化經驗和商業價值形成能力,這增加了企業失敗的風險。銀行關注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并將這一部分視作投資的安全價值,商業模式投入通常可視作廣告費,用于市場“占坑”,而非直接關注收益。
第三,核心科技人員的履歷。團隊的背景和能力對企業成功至關重要,因此是銀行評估的重要部分。
銀行在投資科創企業時,要求滿足四要素中的至少三個,并考慮知識產權的生命周期、商業模式的潛力以及核心技術的有效度。若企業在這些方面表現不佳,融資更傾向于普惠貸款模式。
從這個評價標準出發,我認為科技金融的未來發展面臨三個主要難點。第一是知識產權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沒有有效的市場,科技金融的發展難以實現。第二是標準化,包括如何評價科創企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和金融標準化的建設。第三是數據治理,涉及技術數據的分享和規范治理。
同時,科技金融有生命周期,銀行不適合過早介入創投或天使輪階段,盡管在這些階段可能操作,但大規模進入通常在企業技術門檻和商業模式較為成熟時進行。銀行應在創投和風投退出時介入,這時企業已具備技術優勢和商業模式。
最后,協同問題也需考慮。商業銀行持有信托和基金,整體協同對科技金融發展至關重要。美國市場化機制下的專業經營模式與中國分業監管下的被動市場化機制形成了對比,這也影響了科技金融的操作模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