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隴南宕縣趕場記

隴南宕縣趕場記
在隴南官鵝溝消夏,有人告訴說這里的宕縣縣城還保留著趕場的習俗。趕場的日期各地不同,有的是農歷的一四七;有的是農歷三六九;還有些地方甚至逢雙趕場,每隔一天就有一次趕場,由各地的人們約定而成。記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鄉村,每個家庭相對貧寒,經濟收入較低,再加上距離場鎮相對較遠,生活用品采購也就不是那么方便。如果不是為了要去街上采購一些鄉下沒有的生活必需品,一般人都難得去趕場的。

趕場是中華民族多年傳承下來的一種民間風俗,在祖國的北方稱之為趕集(又稱逢集),而南方稱作“趕場” “趕街”“趕山”等,地域不同,叫法不同,但意思一樣。這種集市,其實就是在指定期間進行商品和農副產品交易活動的地方,是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代遺留下來的一種貿易交流形式,是當時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項社會活動。如今隨著城市商業的發展,趕場已被城市人們逐漸淡化和遺忘,只有一些邊遠的地方還保留著這一習俗。

沒想到隴南宕縣還有趕場,到了趕場的日子,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就都來了。帶上田間剛摘下來的果蔬,捎上喂了好久的老母雞,背上背簍,他們從四面八方而來,帶來十里八鄉的鬧熱。那天集市人頭攢動,集市街道兩邊擺有趕集人背來的東西,還有汽車、三輪車運來的瓜果,農副產品等。在不寬的街道上,密密麻麻的人群來回涌動,挑籮筐的,背背簍的,提菜籃子的,也有空手純粹去看熱鬧的, 集市上還鬧熱的很。

九點過集市上攤連攤,位接位,被來趕場的人擠滿,一街的叫賣吆喝聲充盈 ,買賣交易在這里匯集。勤勞的山民,耕耘著這片神圣的土地,耕耘著他們的生活和夢想,把他們辛勤的收獲,拿到這里做交易。這里村民們用勤勞智慧與大自然共同演繹的田園山水交響詩,這種美的傳承,再現了人們心靈深處揮之不去的綿綿鄉愁。

我喜歡趕場,到什么地方都看一看。宕縣的市場水果蔬菜比農貿市場便宜許多,農民的玉米有十元10個,還有十元12個的,水果蘋果、梨,都是十元三斤,上好的武都花椒,山民背來,三四十元一斤都能買到,商店里可要七八十元。有個賣陽光葡萄的標價才五元一斤,在其它地方陽光葡萄可是幾十塊一斤,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里的牦牛肉三十元一斤,在四川可是四十元左右一斤。在趕場天,人最密集的莫過于菜市場了,縣城里的居民也到這里來買菜。農民的菜貨真價實,蔬菜在一兩塊幾塊錢一斤,農民們把自家種的蔬菜拿來賣,新鮮得很。

隨著經濟的發展,市縣外的客商也紛紛加入其中,許多車裝的貨物也加入了趕場的隊伍,市場上買賣的品種不斷增多。現代氣息濃厚了,少了許多過去歲月的古樸風情,多了些許喧囂浮華。從古老的物物交換,到琳瑯滿目的鄉村里特有商品被討價還價,趕場的這份感覺,無法在城市的超市和農貿市場中找到,只有在熙熙攘攘的趕場的人流中,才能感受到這原汁原味的鄉土味。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環境在不斷變化,道路擴寬了,房屋新建了,當年的小攤小販早已不在。只有在趕場中窺視歷史的痕跡,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回味昔日場鎮的熱鬧。趕場蘊含著濃濃的人情味,那充滿著吆喝聲和熱鬧氣息的場鎮永遠都是無法替代的,掩藏在場鎮里的深刻記憶和溫情故事讓人倍感溫馨。趕場日不僅僅是人們買賣物品的場所,更是鄉親們溝通感情的平臺。如今,還有那么多人懷念趕場,喜歡趕場,那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的渴望,對傳統的懷想,還在人們心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