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從“新詩課”到《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
《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年)是張新穎關于中國新詩文本細讀、詩人掌故與閱讀筆記的一本新書,但這本“新書”卻引發了我很多關于“舊日”的懷念。

書封
結集而成的“新詩課”
時間倒回2010年3月,在復旦光華樓,我第一次坐在“中國新詩”的課堂上,聽張新穎老師講新詩。張老師給復旦本科同學開設的課程中,有兩門堪稱“招牌課”,一門是“沈從文精讀”,另一門就是“中國新詩”。說實話,我自己的閱讀和研究興趣更多在小說,對于新詩總感覺有點隔膜和距離,所以一直拖到大三才選這門早已被安利過無數次的“好課”。沒想到這次與“新詩課”的結緣,后來卻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我在大四和研一時,又兩輪完整地旁聽了這門課,終于成為“新詩課”的“鐵桿粉絲”之一。直到這本《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出版,其中很多篇目就是當年張新穎老師在“新詩課”上講授內容的結集,也是其多年來對于這些詩歌沉潛往復,從容含玩的結晶。
當初在“新詩課”上,張新穎老師從胡適的《蝴蝶》講起,講沈尹默的《月夜》、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早期新詩,也講卞之琳的《斷章》、戴望舒的《雨巷》等名作,講他自己最愛的馮至和穆旦,也講北島、海子、崔健,還有李宗盛和羅大佑……那時候,張老師往往是先讀一遍詩,再一句一句、細細地展開來講;他讀詩時聲音不大,也沒有很多聲調上的起伏,有時讀到最后,聲響和語氣還會漸弱下去;但聽眾卻能感受到字與字之間獨特的韻味,獲得一種安靜的感染與力量。和其他課堂上同學們往往喜歡擠在教室后面不同,張老師的“新詩課”,很多同學都會搶前兩排的座位,就是想要更好地聽他讀詩。
時隔多年之后,再來讀這本小書,我經常會感到一種時間穿越的恍惚,仿佛自己又回到了本科課堂,耳畔傳來那并不響亮卻頗有味道的讀詩與講詩的聲音。

張新穎
如何閱讀一首詩
除了對具體詩作的品讀分析之外,張新穎的“新詩課”更重要的地方在于啟發學生如何讀詩。面對中國早期新詩,經常會給人兩種感覺,一種是很多詩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很幼稚;另一種是更多的詩顯得很晦澀,看不懂。對于前者,張新穎把早期新詩創作比作小孩子剛開始學說話,幼稚是其必經的過程,但同時也有著一份屬于幼稚的自然和可愛:
可是幼稚這東西,放在成年人身上覺得別扭,在小孩子身上就很自然,而且可愛。小孩子要是不幼稚,倒不是件好事情。我覺得看初期的白話詩,可以當成小孩子的話來看,這么一來,說不定能看出點東西了。
不是說動手寫白話詩那會兒的那些人是小孩子,而是說,他們寫的時候,剛剛開始學著使用白話,才嘗試著新詩這種表達形式,那樣一種狀態,大概多少有些像小孩子學著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新詩的童年》)
而對于后者那些讓人感覺看不太懂的詩,張新穎則告訴我們,也不要感到畏懼和為難,詩歌本來就是將情感、經驗和語言高度陌生化的文體形式,在“認識論”的意義上想要追求讀“懂”一首詩,很多時候可能只是一種妄念,讀詩更需要的是讀者對于語言豐沛而敏銳的感受力。當然,強調讀詩過程中的“感受”,并不意味著一目十行與觀其大略式的讀法;相反,對于詩歌這種文學形式,張新穎的主張是要老老實實,一句、一詞、一字地去讀、去理解、去感受。這既是讀一首詩的唯一途徑,也是對詩作本身最大的尊重。正如張新穎在談詩歌創作時所指出,寫詩不是“使用”語言的過程,而是語言自我敞開的過程,寫詩的過程中詩人“與字、詞、句子的相處交流關系,與語言相處交流的關系,從意識的模糊縫隙,逐漸開闊為生活的實在空間”(《寫詩的事——關于〈在詞語中間〉》),如果把這個意思具象化為張新穎自己的詩句,那就是“風吹到句子之間/風吹詞語/風吹到曠野和字的筆畫之間”。而作為一名詩歌讀者,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句子和詞語之間、在曠野和字的筆畫之間去感受“意識的模糊縫隙”,去捕捉那陣“風”的氣息。或者用這本書標題中的說法,就是尋找其中“詩的消息”。

書影
詩與詩人的故事
張新穎在書中強調詩歌是一種不透明的文體,這種不透明性不僅停留在語言層面,還包括一種表達經驗上的私人性,正如胡適所說,“你不能做我的詩,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想要對一首詩有著更為細致、準確的解讀,就需要對詩人的經歷、寫詩的背景,乃至改詩的過程有所了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胡適《蝴蝶》看似平常的句子背后,那個“很大”、“又很質直”的情感到底是什么;徐志摩《再別康橋》中的柔美感覺究竟來自于哪里;海子為什么在寫出“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僅僅兩個月之后,就選擇臥軌結束自己的生命;熊秉明《教中文》最簡單、樸素的語言中所蘊含的“奇異的魔力”又從何而來……在這里,詩歌、詩人與詩人的故事相互呼應,“知人論詩”,歷史與審美獲得了某種統一理解的可能。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張新穎老師當初在課堂上對林庚《破曉》一詩前后修改過程的介紹和分析,這讓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詩不是簡簡單單、一蹴而就寫成的,而是經過不斷打磨、修改而成。對一首詩誕生“過程”的閱讀,遠比只讀最后作為“結果”而呈現出來的詩,更能讓人理解其中每個句子和用詞的得來不易與深意所在。這個精彩的過程展示,同樣也收錄到了這本小書之中,值得一讀。
那究竟什么才是詩?借用張老師最愛的——同時也是全書第一篇文章所討論的——馮至《十四行集》第二十七首中的句子:
從一片泛濫無形的水里
取水人取來橢圓的一瓶,
這點水就得到一個定形
看,在秋風里飄揚的風旗,
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體,
……
詩就是那個瓶子,可以給那些泛濫如水一般,沒有固定形狀的生活、情感、經驗與思想以某種定型,也是“在秋風里飄揚的風旗”,“它把住些把不住的事體”。而張新穎的“新詩課”與這本《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正是要告訴我們如何去感受那面風旗,以及那面風旗所攜帶的詩的消息、詩人的故事,以及其他各種“把不住的事體”。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員)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