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事兒丨學校點名爸爸來開家長會:父親育兒不能是“奢侈品”
育兒不是媽媽“一個人的戰斗”,爸爸的參與不能是“奢侈品”——開學前夕,杭州市采荷中學召開“好爸爸家長會”,邀請初一新生的爸爸們參加,還發布“好爸爸十條”,倡議他們積極參與家庭教育,保持對孩子的關注和耐心,定期溝通、共同制定規則并遵守。

“杭州市采荷中學”微信公號 圖
“絕大多數父親不是抽不出時間,而是缺乏主動陪伴的意識、缺少對育子之道的了解。”《北京青年報》的一篇評論指出,提倡爸爸參與,就是讓他們更多地介入,激發家庭教育的“父能量”。澎湃新聞(www.kxwhcb.com)注意到,正有越來越多的學校以父親專屬的家長會、開放日、運動會、助教等活動引導爸爸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更好“履職”。
“只準爸爸參加,不得請假”
“班里綜合能力好的學生大多是爸爸參與陪伴的”“一些韌性較差、情緒穩定能力偏弱的學生,往往有爸爸缺位的情況”,據《都市快報》報道,“好爸爸家長會”前,杭州采荷中學身兼父親、班主任雙重身份的老師集體分析了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根據一線教師、班主任的反饋,在孩子的教育中,爸爸的參與度普遍比媽媽低,‘頂梁柱’們應該明確父親這個角色在育兒問題上的定位和職責。”副校長胡蘅蘅表示,但不是所有爸爸都有能力引導好孩子,希望通過“爸爸家長會”進行“始業教育”,讓他們知道初中階段該如何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的變化,陪伴孩子順利度過。
為參加家長會,幾位學生爸爸特意從外地趕回,其中一位在福建出差,乘動車趕回杭州,會后又搶票返程完成工作。
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家長會的主角選定為爸爸。2020年11月,寧波北侖區蔚斗小學四年級召開家長會,要求須由父親參加。去年底,浙江慈溪市慈吉實驗學校小學部高段的“家長開放日”要求爸爸們盡量到校,五、六年級有近90%的學生爸爸參加了家長會和親子運動會,收到寫有“爸爸優點”和“最想對爸爸說的話”的親情卡。去年,杭州澎博小學邀請一、二年級學生的爸爸參加家長會,二年級240名學生中,191位爸爸到場,學校請他們做了份“知子問卷”,考考對孩子的了解程度,十道題,每題10分,得分不到60分的有80人,最低的考了10分。
“爸爸開放日”“爸爸助教”也是不少學校的選擇。去年11月,西安市閻良區第二實驗小學開展“智慧爸爸進課堂”,來自各行業的14位爸爸登上講臺。去年12月,青島萊西市濱河小學家長開放日提出“只準爸爸參加,不得請假”,爸爸和孩子們一起做面食、玩游戲。杭州沈塘橋幼兒園招募“爸爸運動團”,由爸爸們輪流帶領各班的晨間鍛煉。今年4月,湖北宜都市王家畈鎮中心幼兒園的“爸爸進校園”活動中,由爸爸為中班孩子講述“種子發芽”,進行安全教育。
調查顯示作業輔導主要由母親承擔的家庭占三分之二
“爸爸帶娃,主打一個隨心所欲 ”“一個看平板、一個玩手機,自娛自樂,互不打擾”……社交平臺上,時常可以看到女性對丈夫帶娃的吐槽。
2020年由全國婦聯、國家統計局組織實施的《第四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家庭中父母雙方共同照料孩子的只占7.5%,共同承擔教育活動的僅11.7%。0~17歲孩子的作業輔導主要由母親承擔的占67.5%,她們不僅要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還承擔了大部分家庭教育職責:入園擇校、興趣班選擇、習慣養成、親子閱讀、日常學習、未來規劃……
“父職缺失的原因,一方面是爸爸們受傳統觀念影響,認為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學校的事,缺乏主動參與意識或者不知道該怎么與孩子互動,孩子在身邊也顧自刷手機、看電視。”《中國婦女》雜志去年的一篇報道分析,另一方面,傳統家庭模式中,父親主要以“經濟支柱”的形象出現,在低收入家庭中更明顯,而城市“996”的工作節奏又往往使父親們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還有一些爸爸缺乏合理的育兒知識和方法,索性將重擔轉移給了母親。
“父職缺失的后遺癥已經在孩子的成長中顯露:謹慎膽小、缺乏自信、運動能力弱等。”上述報道指出,幼兒時期,母親的呵護能帶給孩子安全感,而青少年期父親的榜樣作用更加重要,父親的陪伴能讓孩子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對事物的理性分析能力,以及創造力、責任感。
在杭州西湖區心理教研員陳琦看來,面對學業,孩子最需要立志,明白為什么而學,這方面爸爸可以起關鍵作用;母親在孩子的教育中有時較情緒化,也需要爸爸充當“情緒穩定劑”的角色。
“母親也要鼓勵父親參與育兒。女性與男性的思維方式、性格特點不同,往往更注重細節,無法容忍父親帶娃的大大咧咧,容易抱怨對方,甚至撇開丈夫大包大攬。”《中國婦女》的報道認為,母親不妨多想想爸爸帶娃的好處,多利用他們在運動、動手能力、人際溝通等方面的優勢,給予對方信任和贊美,相互配合、取長補短。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