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蘭亭里的游與思: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定武蘭亭真本》
澎湃新聞獲悉,“人氣國寶:蘭亭里的游與思”正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開展。展品包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定武蘭亭真本》和玉插屏、玉飾等宋元時期各類反映自然意趣之物。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定武蘭亭真本》被認為是“定武蘭亭”傳世最完整的宋拓善本,留下了趙孟頫等宋元名家的題跋記述;各類意趣之物則呈現宋元文人對于蘭亭春游可能會有的想像。
《蘭亭集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所作的一篇序文,敘介東晉永和九年(353),在今浙江省紹興西南的蘭亭,舉行春日祭祀兼雅集活動時所收錄的詩集。本篇無論文詞、文意與書法都謂為杰作,雖然原件已經不存,但仍留下許多臨仿摹本與石刻拓本。
《蘭亭集序》的內容,一開始描述春日出游的清新舒暢,以及人們沉浸于愛好中的愉悅滿足,不意卻話鋒一轉,慨嘆世事無常。然而文末寫道:“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碑斔^覽前人文章,為其傷懷感同身受,就如后人閱讀此文亦將心有戚戚,世事雖起伏多變,古今之間可以心意相通、同感同懷,未嘗不是變動中的一種永恒。
主辦方希望,本次展出《定武蘭亭真本》,觀者不僅得以關注羲之與《蘭亭序》本文,也能并覽趙孟頫等宋元名家的題跋記述,同時精選宋元時期各類反映自然意趣之物,以揣測宋元文人對于蘭亭春游可能會有的想像。
《定武蘭亭》據傳是唐太宗得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后命歐陽詢臨摹制作的石刻,因北宋時期在定武(今河北真定縣)發現而得名。《定武蘭亭真本》是“定武蘭亭”傳世最完整的宋拓善本,寫有趙孟頫等宋元名家的題跋記述。
據悉,《定武蘭亭》有 3個著名的原石拓本。一是元吳炳藏本,冊首有清代王文治署《宋拓定武禊帖》,是“湍、流、帶、左、右”5 字未損本。二是元朝柯九思舊藏本。清王文治題《定武蘭亭真本》,為 5字已損本,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三是元代獨孤長老藏本,也是5字已損本,有元代趙孟頫題跋為,“古今言書者以右軍為最善,評右軍之書者以禊帖為最善,真跡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為最善”,后遭火災,唯存三小片,傳已流落日本。

王羲之 定武蘭亭真本 卷
前人指路——《定武蘭亭》的鑒與藏
永和九年(353),書圣王羲之(303-361)作《蘭亭序》。原跡失傳,化身無數臨摹本與石刻拓本,《定武蘭亭》因其刻石在定武(今河北真定縣)發現而得名。宋人認為《定武蘭亭》點畫結構近似歐陽詢(557-641),為諸刻之善;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定武蘭亭真本》又為傳世最完整的宋拓善本,因以薄紙摹搨,筆畫較肥,氣息渾古而意態從容。歷代文人書家如趙孟頫(1254-1322)等心想手追,于前、后隔水及拖尾處寫下每人心中不一樣的蘭亭故事,值得細細品味琢磨。

雕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 清乾隆四年(1739)黃振效
雕象牙蘭亭脩禊小插屏 蘭亭春游
此件象牙整體雕作竹節形,凹弧面高浮雕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親友于蘭亭脩禊的場景。山水景致以上下蜿蜒溪水為干,水面浮杯,文人臨河聚飲、吟詠,點出曲水流觴活動。高處有一座亭榭,呼應“蘭亭”之名。亭內一人倚欄俯瞰眾人,位居主人位置,令人聯想到作序的王羲之。凸面雕蘆雁圖,采邊角式構圖,紋飾集中于右下方,使畫面有適度留白。正反兩面一疏一密,緊弛有度。
凹弧面左下陰刻填黑楷款:“乾隆己未(1739)季冬,小臣黃振效恭制?!秉S振效是來自廣東的牙匠,于乾隆二年至九年入造辦處服務。本器精鏤細刻,體現廣東牙雕風格。

玉耳杯 西漢
玉耳杯 一觴一詠
耳杯形如雙手合掬,腹側雙耳擬左右拇指。又名“羽觴”,常作酒杯用,從戰國至魏晉南北朝均有發現?!短m亭序》:“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蓖豸酥饔x所用酒杯當屬此形制。耳杯材質多樣,有見陶、漆、玉、銅、玻璃多種材質,玉耳杯尤為貴重。

龜游荷葉洗 宋至元
龜游荷葉洗 游目騁懷——宋元時期文人的書齋臥游
筆洗立雕成兩片荷葉,大荷葉為器身,小荷葉與下方透雕的慈菇莖條構成耳鋬,頗具巧思。兩荷葉面上各有一龜,荷葉底部淺浮雕一蟲,生機盎然。龜游荷葉自宋代起,成為玉器表現題材,有長壽之意,也是皇帝具良好德性的祥瑞。

秋山仕女焚香玉飾 金、南宋至元
秋山仕女焚香玉飾 游目騁懷─宋元時期北方民族的春游與秋游
“春水秋山”是金至元代興盛的玉器題材。春水主要描繪春季放鵠補鵝,秋山多描繪秋獵山林群鹿。題材內容起源于遼代皇帝春捺鉢、秋捺鉢,反映契丹人漁獵文化。金代亦繼承習俗,并發展成女真人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題材。到元代,此玉器題材出現的地域更擴及南北。

仲駒父獸面紋甗 明改制 南宋
仲駒父獸面紋甗 明改制 覽昔興感——宋元時期學古之風
甗原是商周時期青銅炊具,上部稱作甑、下部稱作鬲。鬲內盛水加熱,上升的蒸汽將甑內的食物蒸熟。此甗最初沒封底,也無蒸盤,因此無法裝水和放食物。由平板化獸面紋、像花朵的變形云紋及螺旋狀雷紋,可知是宋代作品。甑內壁有銘文,取自《宣和博古圖》〈仲駒父敦〉銘文,兩者是不同器類。此甗后來又焊接底部,推測是明代晚期為了“復原”甗原貌所進行的再加工。這件奇特的甗疊加宋明兩代對上古青銅甗的想像。
本次展覽展期持續至11月3日。
(本文圖文據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相關資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