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北大可視化暑期學校設計作品:夢溪筆談知識傳播
原創 可視分析 可視分析
引言
《夢溪筆談》是北宋沈括撰寫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從現代的學科分類角度出發,它記錄了涉及政治、歷史、語言、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各個領域的知識。然而知識在當時的分類并非遵循我們今日的學科分類系統,而是有其獨特的方式。并且各種知識與后世的讀者以及他們的知識世界之間建立聯系,不斷發生變化,乃至生成新的知識。
看似“毫無體系”的類目,以及條目間“缺乏必然的邏輯”,卻通過各種文獻的引述、編撰、再分類而生成新知,呈現出旺盛的知識生命力。隨著知識的精確理解,《夢溪筆談》中處于生成狀態的知識得以定型,類目變得明確,這也意味著其活力的減弱。

將這種難以用文字表述的抽象復雜關系通過可視化的方式呈現,將更好地幫助歷史學者討論知識生成的相關話題。
數據特征分析
本課題所涉及的數據,主要來源于“鼎秀古籍數據庫”檢索所得引述或評論《夢溪筆談》的結果,再加以結構化。目前整理的數據包含216條引述數據,每條數據包括《夢溪筆談》數據、引文、引述《夢溪筆談》的文獻三方面內容,其中《夢溪筆談》數據又包含版本數據、卷次、主題、條目數等,引述《夢溪筆談》的文獻數據則包含該文獻的作者或編者信息、出版者信息、序作者信息、題跋者信息等。

在探索中,我們著眼于引用數據的“層級結構”與“流傳關系”兩個主要特征,并將引文看作書與書之間的連接——當引文從一本書流向另一本書,也意味著其在書、類、卷、條四個層級上的流動;每個層級又能構成不同粒度的主題,可以關注主題分布和每個主題的引文語義分布。在流傳中可能涉及到主題、類目等文化知識的變化,反應著人們在不同時期的認識論演變,承載著文化傳承現象。


迭代設計
如何多層級地探索《夢溪筆談》的知識生長模式?在初步圖形設計中,我們選擇桑基圖來體現量級的流變,其節點嵌入多層級的樹圖,節點間的流作為引文連接書與書之間的層級關系;同時,加入時間軸來編碼書的順序。

在探索過程中,我們嘗試了冰柱圖、BarcodeTree等多種可視化方法,使之在展示層級關系的同時,隱喻古書簡的展開;并嘗試縱向編排桑基圖,時間由下向上流動,隱喻“知識生長”。

確定主視圖后,我們對整體的頁面布局與交互邏輯進行了一系列設計迭代。


一些看似在迭代過程中被舍棄的方案,在后續實現的過程中,產生了相似的效果(例如圖3為對書的編碼設計方案,圖6為最終“書”層級節點的實現效果);不同的洞察在最終實現中收束。

設計方案形成
編碼規則

Node
層級分為書、類、卷、條目,其中《夢溪筆談》的類和類之間用顏色區分。層級編碼為長方形,圖形寬度與引用量成正比,其顏色組成由引用夢溪筆談的類別確定。
Link
通過交互,引文與原文將相互連接,以便用戶觀察原文在時間與主題維度上的知識流向。直接引用的條目使用實線相連,間接引用的條目使用虛線相連。
界面布局

縱向時間軸
系統縱坐標將引文所在的26本書按寫作時間從下到上依次排序,《夢溪筆談》為時間軸的起始點。鼠標經過書籍可顯示此書的書名、寫作時間及作者此類基本信息。
控件區
界面右下方為控件區域,引文層級控件可以切換書籍的目錄層級,原文層級控件可以切換《夢溪筆談》的目錄層級,通過兩部分的多種切換和組合方式,用戶可以探索《夢溪筆談》和后世書籍各自分類在不同層級之間的相互關系。
用戶交互探索
從《夢溪筆談》到被引書目

從被引書目到《夢溪筆談》

系統實現與案例分析

以《夢溪筆談》視角中心,我們今天看來是“算命/術數”的知識和“天文”的分類放在了同一個類名“象數”下。在沈括的世界觀中,天文歷法的知識是為術數服務的。而通過關注《夢溪筆談》中“象數”卷名的再分類,我們可以看出后人如何細化知識。
在被引用書目“類”的展示層級,可以看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將象數的知識分別分到了“易經”和“日月”的類下,《古今圖書集成》放到“歷象匯編”的類下,《月令粹編》放到“月令”的類下。再點開卷和條的界面,可以發現所引書目的卷名和條目名都是同“歷法”相關。
從引用書目為中心出發,我們可以以一種閱讀史的視角,關注后世讀者更加關注《夢溪筆談》中的哪些內容。同樣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為例,它引用了《夢溪筆談》中“辯證”“官政”“樂律”“書畫”“象數”“藝文”“雜志”七個類,同時將這些類重新放在作者的知識框架內。
結語
總體而言,這種復雜的層級結構的關系比對需要借助可視化,僅僅依靠數據表格無法完成直觀的分析。從《夢溪筆談》的個案出發,我們將更能了解書籍史家羅伯特·達恩所談到的“對當地人特具意義,而自己卻不得要領的東西”,從而更好地掌握當代和古代素昧平生的知識系統。

暑期學校優秀課程設計將陸續收錄在可視化看中國網頁:
https://vis.pku.edu.cn/vis4china
暑期學校網頁:
https://chinavis.org/s24
原標題:《2024 北大可視化暑期學校設計作品 5 – 夢溪筆談知識傳播》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