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曾被宣布野外滅絕,長江鱘現身長江云南水富段
近日,一位水下攝影愛好者在長江上游金沙江云南水富段意外拍攝到珍稀魚類長江鱘的身影。視頻畫面顯示,長江鱘優雅地游曳于清澈的水域,盡顯生態系統的美妙與和諧。

長江鱘,又叫達氏鱘,主要分布于長江中、上游的干支流,素有“水中大熊貓”“水中活化石”之稱,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和生態價值,是長江流域獨有的珍稀魚類。
但由于過度捕撈、水利工程建設、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長江鱘的數量就開始急劇下降。僅僅不到20年的時間,長江鱘就差不多進入到野外滅絕的程度,速度之快令人驚愕。
1998年,長江鱘被列入國家的重點保護名單內,2010年,世界聯盟組織宣布長江鱘是一種極危物種。
科研調查顯示,長江鱘是中華鱘的“近親”,僅在長江流域中發現。1982年葛洲壩截流以來,葛洲壩下長江鱘自然資源逐漸減少,至2000年前后,壩下再未監測到長江鱘。2022年7月21日,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
根據IUCN的定義,野外滅絕是指:當一個物種僅僅被知通過人工繁育、圈養而生存,或作為歸化種群在其歷史分布范圍之外生存;當對該物種的全部歷史分布范圍內已知和/或預期的生境以適當的時間頻次(天、季節、年度)進行了全面徹底的調查,且調查在適當的時間尺度上超越該物種的生命周期和生命形態,仍未發現任何個體。
幸運的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就已經進行長江鱘人工繁殖技術的前期工作了。到了21世紀初,長江鱘人工繁殖技術已經初步取得成功。
實際上,我國目前人工養殖的長江鱘,數量還是相當大的,而且常年都在放流,嘗試拯救這些瀕危的動物。
近些年來,我國從未停止對長江鱘的放流。比如2021年7月30日,重慶市萬州區三峽庫區就放流了包括長江鱘在內的超過5萬尾珍稀魚類;2020年5月,四川省也開展了長江鱘增殖放流活動,當時一共放流了長江鱘仔二代苗種6萬尾;還有2018年,僅僅上半年,四川就放流了長江鱘苗種8.5萬余尾,其中長江鱘親本50尾。

本次發現長江鱘的水富市位于金沙江與長江的過渡地帶,作為“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起點,禁捕水域長達114公里,水富市制定長江“十年禁漁”專項整治行動系列工作方案,實施網格化管理,持續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依托水富市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智能監管平臺,實現了對金沙江和橫江流域重點水域的全面監控,生態持續向好,魚類不斷增多。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