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請你不要遮住我的陽光?!?/h1>李穎迪字號 【編者按】
李穎迪先后供職于《智族GQ》《時尚先生esquire》,長期從事非虛構寫作。 她從幾年前開始關注“逃離者”這個群體,她前往過鶴崗、鶴壁等偏遠的城市尋訪,也在北京周邊同樣遇見了選擇類似生活方式的人。她持續追蹤這些主動選擇逃離的人的故事,完成非虛構文學作品《逃走的人》。本文摘自《逃走的人》李穎迪著,文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24年8月版。略有刪改,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

《逃走的人》書封
最初,在聽說申牧的故事,還有見到他那天,以及后來我反復想到他時,我實則想弄清楚一些問題。比如說,他為什么選擇過這樣的生活?換言之,這個問題——后來我向來鶴崗生活的人們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實則是,這種逃離,如果我們能稱其為逃離的話,究竟能不能通向自由?所謂自由,是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嗎?就像人站在一個廣場,或是一條漆黑的甬道,此刻,面前出現一些不同的分岔,像手指離開手掌那樣延伸開去。分岔盡頭會是什么?亮光?一片朦朧不清的霧?又或是黑暗?
……
申牧,三十四歲,失業接近五年,負債,遠離親人、朋友,待在河北燕郊一間租來的公寓,不與任何人見面或交談。
公寓在十九層,他在窗戶上貼了一層磨砂,這層磨砂令他無法透過窗戶看見外面的風景,天空、鳥、對面正在修建的樓房。
長期一人生活,他開始收集房子里為數不多的聲音。電飯煲里沸騰的米飯,冬奧會花滑運動員的冰刀劃過冰面,紀錄頻道中藤蔓生長,用筷子將食物送入口中后的咀嚼。他將它們錄下來,在電腦里存放。他細心分辨門外快遞員和外賣員走路的腳步聲。每次點外賣,他都會在訂單里備注:“不要敲門!不要打電話!放在門口!”像個警告。外賣員仍然咚咚地敲門。后來他就不點外賣了。
每隔幾個月,他的睡眠開啟一次循環。第一天晚上11點睡,次日早上6點醒。第二天凌晨1點睡,次日早上8點醒。第三天凌晨3點睡,次日早上10點起。有時是下午2點睡,晚上10點起。黑夜和白天沒有分明界限。
有時他出門買菜。一次,他在超市里買來一袋饅頭,有個像被老鼠啃了一口。他還是將饅頭一直放在冰箱。他不扔東西。按照他的解釋,他盡可能保存生活中的所有痕跡,就好像那些物品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因此,申牧家里放著各種各樣的物品。首先是曾經真實屬于他的:穿過的衣服,鞋子,戀人送的MP3,明信片。更多是獨居后的生活痕跡。冰箱旁放著十六個大紙箱,紙箱半人高,裝過牛肉面、宮保雞丁的鋁制薄膜和紙質的方形外賣盒,清洗干凈,疊在一起。一個紙箱里裝著各個餐廳贈送的紙巾。另一個箱子裝著紙質咖啡杯,星巴克的,肯德基的。杯子上有不同活動的印花,春天是櫻花,圣誕節是帽子。還有個箱子放著必勝客的比薩小三腳架。
隨咖啡贈送的黃糖,隨薯條贈送的番茄醬,薯片桶,洗潔精桶,護手霜,檸檬水中的檸檬,濾過的茶葉,剝去米粒的玉米芯,橘皮,雞蛋殼,雞的骨頭(他將肉剔干凈,骨頭留下來),還有他的頭發,剃須刀刮下的胡須,從耳朵里掏出來的碎屑。這些物品像待在一個現代生活博物館,各有各的位置。他不會輕易移動它們。
如果單從數量來說,申牧擁有最多的物品也許還是電影。他收集了一整箱電影票,有些票據已經褪色、字跡模糊。他有十一個硬盤,分別裝著美國、歐洲、拉美、韓國和中國的電影,已有幾千部。錫蘭、費里尼、侯麥,這些導演和影片中的人都住在了他的硬盤里。有一個硬盤像鐵盒一樣,12T容量。他專門用來存放日本電影。
最初半年,申牧和我在網上斷斷續續聊到他的生活,還有他的過去。
他出生在中國甘肅的一個村莊,那是一片干旱荒涼的土地,當地農民主要靠種植花牛蘋果為生。申牧家里也有一個蘋果園。他的家境在當地人看來不算好,但也不算壞。少年時期去另一個鎮子讀書,每周走二十公里泥路,有時太累,中午睡在樹林里,走得太久,布鞋磨破了,就用綁帶綁住鞋子。他考上一所大專,遵循父親建議選擇飛機維修專業。畢業那年,他的同學們大多數去了航空公司。他選擇更穩定的維修基地,來到北京。
維修基地在首都機場附近。經過兩年培訓,申牧正式上崗,簽訂一份須工作滿六年的合同。每天,他換上深藍色工服,手持虎鉗或是測量標尺,來到車間,維修各式各樣的被拆解過后的飛機發動機,檢查發動機葉片是否存在劃痕或變形:幾厘米,多深,方向,位置,是否燒蝕,是否腐蝕,然后在葉片打上“超標”或者“未超”的標識。他有時會用專門的孔探儀,更多時候靠眼睛。他的眼睛總是很酸澀。
他不常加班,除了春運或國慶前后工作會變多。下班后他回到公司安排的宿舍,各種各樣的酒店標間。他生活的范圍不超過那個園區。他和同事們說不上話,也不愛參加要喝酒的聚會。他逐漸感覺自己逃不出這個碩大的車間。
工作兩年后,他開始去電影院看電影。起初是看一些商業片,回到宿舍也看,《7號房的禮物》《教父》《肖申克的救贖》。后來開始看楊德昌的《一一》,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在電影中,他幾乎可以在視覺上抵達任何一個國家,看到人們的生活,那里的街道,風景,樹木和海洋。然后是法國新浪潮,再然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有一天下班,他一口氣看完了《燦爛人生》,一部時長六小時的意大利電影??措娪皶r,他似乎把自己都忘了。
申牧很難說清楚自己發生了什么改變。但他認為,眼前的生活絕不是自己想要的。他花了兩千元在網上報了一個學習班,開始在上班間隙學法語。在一張“發動機零部件附件交接單”上,他抄下許多單詞:
Monalisa 蒙娜麗莎
Louvre 盧浮宮
Marguerite Duras 瑪格麗特·杜拉斯
Tomber amoureux de quelqu'un 愛上某人
他看到一部叫《小森林》的日本電影。電影中,橋本愛飾演的女主角無法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一個叫小森的村子,森林圍繞,她一個人住,秋天收獲水稻,夏天喝自釀的冰鎮甜酒,早晨吃自制面包和磨碎的果醬,一日三餐,周而復始——我能否離開北京,回自己的家鄉過這樣的生活?
他在一個論壇上發帖:“二十八歲工科男,目前在一家國企做技術員。除了電影沒別的愛好,想明年轉行,成為一位真正的電影從業者。”
許多人勸他不要沖動,但也有人鼓勵他。他說,想到一輩子都要在流水線度過就后背發涼。
有一個自稱是紀錄片導演的人聯系上他。他們簽署了一份協議。兩人商定,由申牧出錢購買一臺red one攝影機,另一人進行拍攝,拍攝完紀錄片后,器材歸那人,但電影版權歸申牧。他們起初決定拍一部返鄉題材的紀錄片:以申牧辭職離開飛機維修工廠,返鄉和父親一起種植蘋果作為故事線。劇本里,他們設定電影叫《爸爸的蘋果樹》。但合作很快失敗了。那人遲遲不隨他返鄉,另有自己的拍攝計劃。相處十來天后,兩人散伙。申牧花錢買的機器仍然留在男人手上。
春節,申牧回家,父親認為他受騙了,也不同意他轉行的想法。父親說,你既然喜歡電影,最開始怎么不去學電影?既然現在已經學了飛機,就好好干飛機。申牧還是帶了一臺相機回家。冬天,父母需要給蘋果樹修剪樹枝,他拿著相機在一旁拍攝。但父親看他不干活,嫌煩,把他的相機摔到地上。相機摔壞了。
申牧回到工廠。又過了兩年,他再次提出離職,此時離合同期結束還剩一年,須賠償大約六萬塊。離職后他先在北京通州租了一間隔斷房。六十平方米的房子分成五個房間。他和一對夫妻、一個寫代碼的大學生、一個女生、一個高中生住在一起。半年后,他決定在同等預算下租一個完整的空間。位于河北的燕郊是不錯的選擇,來往北京市區有通勤大巴車,半個小時就能抵達國貿,而且房租很便宜。
他決定去燕郊。此后五年,他離那個過往熟悉的世界越來越遠。
***
鶴崗的房東提醒我,近期情況不明,建議我備好食物,減少出門頻次。不過我已習慣了,無論在鶴崗還是北京,都一樣。因為新冠,那年生活總是時時變化。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談論未來了。我打開外賣軟件,下單幾瓶礦泉水,西紅柿,雞蛋,雞胸肉,面條。一小時后,敲門聲傳來。我和戴著口罩、全副武裝的外賣員打了聲招呼,再將那一大袋東西拿進屋,逐一分類,擺在冰箱。
我坐在桌前,重新翻出申牧發給我的照片。有些是他囤積的東西。比如一盒外賣,已分辨不清原來的食物樣子,綠色黃色的霉菌入侵了塑料盒,第一張,第二張,第三張,隨著時間逝去,霉菌張開了身體,菌絲復雜,如同迷宮,也像火山的熔巖。還有碎的鹵雞蛋殼,裝蘋果的塑料盒,剪下的指甲。他將這些東西鋪在一塊黑色的布上。在黑布的襯托下,碎指甲就像遙遠的星星。
他在日記里寫道——
發霉的土豆
像火山噴發一樣
泄露了大量的巖漿
晚上,說不清是什么原因,我翻來覆去,失眠了。半夜3點,我干脆起來到洗手間洗了把臉。我從門口走到陽臺,又從陽臺走回門口。最后,我回到桌前。我翻開了《紐約兄弟》,一本小說。我曾被這個故事打動,現在,我決定再讀一遍。
在這個世界上,做人就是要面對惡劣環境里的艱難真實的生活,要知道只有生、死以及各種人類的痛苦才能模糊掉上帝這樣的形象。
一位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他覺得申牧就像是書中的主角。后來,我發現這本小說改自一個真實故事,寫的是20世紀初的一對紐約兄弟。他們原來身處一個體面的中產家庭,哥哥意外失去視力后,為了照顧哥哥,弟弟也辭去了工作。兩人漸漸退出社會,在家里囤積大量物品。
被問及為什么選擇與世隔絕,弟弟回答說:“我們不想被打擾?!?/p>
1947年3月,警方接到匿名電話,發現兩兄弟死在家里。由于家里有太多物品,警察無法打開門,只能打破窗戶后進入。他們取出約一百二十噸“垃圾”,包括十四架鋼琴,兩萬五千本書,保齡球,腌制的人體器官,舊款T型底盤,馬車折疊頂部,數百碼未使用的絲綢和面料,一匹馬的下顎骨,生銹的自行車,照相機,嬰兒車,無數的報紙和雜志,等等。每天都有兩千多人站在屋外觀看清理工作。
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曾將這對兄弟評價為現代的第歐根尼。據說古希臘人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中,他擁有的所有財產只包括這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一個面包袋。亞歷山大大帝去拜訪并詢問有什么能幫到他。他說:請你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請你不要遮住我的陽光?!本拖衲翘?,當我最初去到申牧的那間房子,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同樣的情形。
責任編輯:楊小舟圖片編輯:張穎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1收藏我要舉報
【編者按】
李穎迪先后供職于《智族GQ》《時尚先生esquire》,長期從事非虛構寫作。 她從幾年前開始關注“逃離者”這個群體,她前往過鶴崗、鶴壁等偏遠的城市尋訪,也在北京周邊同樣遇見了選擇類似生活方式的人。她持續追蹤這些主動選擇逃離的人的故事,完成非虛構文學作品《逃走的人》。本文摘自《逃走的人》李穎迪著,文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24年8月版。略有刪改,澎湃新聞經授權發布。

《逃走的人》書封
最初,在聽說申牧的故事,還有見到他那天,以及后來我反復想到他時,我實則想弄清楚一些問題。比如說,他為什么選擇過這樣的生活?換言之,這個問題——后來我向來鶴崗生活的人們也提出了同樣的問題——實則是,這種逃離,如果我們能稱其為逃離的話,究竟能不能通向自由?所謂自由,是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嗎?就像人站在一個廣場,或是一條漆黑的甬道,此刻,面前出現一些不同的分岔,像手指離開手掌那樣延伸開去。分岔盡頭會是什么?亮光?一片朦朧不清的霧?又或是黑暗?
……
申牧,三十四歲,失業接近五年,負債,遠離親人、朋友,待在河北燕郊一間租來的公寓,不與任何人見面或交談。
公寓在十九層,他在窗戶上貼了一層磨砂,這層磨砂令他無法透過窗戶看見外面的風景,天空、鳥、對面正在修建的樓房。
長期一人生活,他開始收集房子里為數不多的聲音。電飯煲里沸騰的米飯,冬奧會花滑運動員的冰刀劃過冰面,紀錄頻道中藤蔓生長,用筷子將食物送入口中后的咀嚼。他將它們錄下來,在電腦里存放。他細心分辨門外快遞員和外賣員走路的腳步聲。每次點外賣,他都會在訂單里備注:“不要敲門!不要打電話!放在門口!”像個警告。外賣員仍然咚咚地敲門。后來他就不點外賣了。
每隔幾個月,他的睡眠開啟一次循環。第一天晚上11點睡,次日早上6點醒。第二天凌晨1點睡,次日早上8點醒。第三天凌晨3點睡,次日早上10點起。有時是下午2點睡,晚上10點起。黑夜和白天沒有分明界限。
有時他出門買菜。一次,他在超市里買來一袋饅頭,有個像被老鼠啃了一口。他還是將饅頭一直放在冰箱。他不扔東西。按照他的解釋,他盡可能保存生活中的所有痕跡,就好像那些物品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因此,申牧家里放著各種各樣的物品。首先是曾經真實屬于他的:穿過的衣服,鞋子,戀人送的MP3,明信片。更多是獨居后的生活痕跡。冰箱旁放著十六個大紙箱,紙箱半人高,裝過牛肉面、宮保雞丁的鋁制薄膜和紙質的方形外賣盒,清洗干凈,疊在一起。一個紙箱里裝著各個餐廳贈送的紙巾。另一個箱子裝著紙質咖啡杯,星巴克的,肯德基的。杯子上有不同活動的印花,春天是櫻花,圣誕節是帽子。還有個箱子放著必勝客的比薩小三腳架。
隨咖啡贈送的黃糖,隨薯條贈送的番茄醬,薯片桶,洗潔精桶,護手霜,檸檬水中的檸檬,濾過的茶葉,剝去米粒的玉米芯,橘皮,雞蛋殼,雞的骨頭(他將肉剔干凈,骨頭留下來),還有他的頭發,剃須刀刮下的胡須,從耳朵里掏出來的碎屑。這些物品像待在一個現代生活博物館,各有各的位置。他不會輕易移動它們。
如果單從數量來說,申牧擁有最多的物品也許還是電影。他收集了一整箱電影票,有些票據已經褪色、字跡模糊。他有十一個硬盤,分別裝著美國、歐洲、拉美、韓國和中國的電影,已有幾千部。錫蘭、費里尼、侯麥,這些導演和影片中的人都住在了他的硬盤里。有一個硬盤像鐵盒一樣,12T容量。他專門用來存放日本電影。
最初半年,申牧和我在網上斷斷續續聊到他的生活,還有他的過去。
他出生在中國甘肅的一個村莊,那是一片干旱荒涼的土地,當地農民主要靠種植花牛蘋果為生。申牧家里也有一個蘋果園。他的家境在當地人看來不算好,但也不算壞。少年時期去另一個鎮子讀書,每周走二十公里泥路,有時太累,中午睡在樹林里,走得太久,布鞋磨破了,就用綁帶綁住鞋子。他考上一所大專,遵循父親建議選擇飛機維修專業。畢業那年,他的同學們大多數去了航空公司。他選擇更穩定的維修基地,來到北京。
維修基地在首都機場附近。經過兩年培訓,申牧正式上崗,簽訂一份須工作滿六年的合同。每天,他換上深藍色工服,手持虎鉗或是測量標尺,來到車間,維修各式各樣的被拆解過后的飛機發動機,檢查發動機葉片是否存在劃痕或變形:幾厘米,多深,方向,位置,是否燒蝕,是否腐蝕,然后在葉片打上“超標”或者“未超”的標識。他有時會用專門的孔探儀,更多時候靠眼睛。他的眼睛總是很酸澀。
他不常加班,除了春運或國慶前后工作會變多。下班后他回到公司安排的宿舍,各種各樣的酒店標間。他生活的范圍不超過那個園區。他和同事們說不上話,也不愛參加要喝酒的聚會。他逐漸感覺自己逃不出這個碩大的車間。
工作兩年后,他開始去電影院看電影。起初是看一些商業片,回到宿舍也看,《7號房的禮物》《教父》《肖申克的救贖》。后來開始看楊德昌的《一一》,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在電影中,他幾乎可以在視覺上抵達任何一個國家,看到人們的生活,那里的街道,風景,樹木和海洋。然后是法國新浪潮,再然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有一天下班,他一口氣看完了《燦爛人生》,一部時長六小時的意大利電影??措娪皶r,他似乎把自己都忘了。
申牧很難說清楚自己發生了什么改變。但他認為,眼前的生活絕不是自己想要的。他花了兩千元在網上報了一個學習班,開始在上班間隙學法語。在一張“發動機零部件附件交接單”上,他抄下許多單詞:
Monalisa 蒙娜麗莎
Louvre 盧浮宮
Marguerite Duras 瑪格麗特·杜拉斯
Tomber amoureux de quelqu'un 愛上某人
他看到一部叫《小森林》的日本電影。電影中,橋本愛飾演的女主角無法融入大城市的生活,回到一個叫小森的村子,森林圍繞,她一個人住,秋天收獲水稻,夏天喝自釀的冰鎮甜酒,早晨吃自制面包和磨碎的果醬,一日三餐,周而復始——我能否離開北京,回自己的家鄉過這樣的生活?
他在一個論壇上發帖:“二十八歲工科男,目前在一家國企做技術員。除了電影沒別的愛好,想明年轉行,成為一位真正的電影從業者。”
許多人勸他不要沖動,但也有人鼓勵他。他說,想到一輩子都要在流水線度過就后背發涼。
有一個自稱是紀錄片導演的人聯系上他。他們簽署了一份協議。兩人商定,由申牧出錢購買一臺red one攝影機,另一人進行拍攝,拍攝完紀錄片后,器材歸那人,但電影版權歸申牧。他們起初決定拍一部返鄉題材的紀錄片:以申牧辭職離開飛機維修工廠,返鄉和父親一起種植蘋果作為故事線。劇本里,他們設定電影叫《爸爸的蘋果樹》。但合作很快失敗了。那人遲遲不隨他返鄉,另有自己的拍攝計劃。相處十來天后,兩人散伙。申牧花錢買的機器仍然留在男人手上。
春節,申牧回家,父親認為他受騙了,也不同意他轉行的想法。父親說,你既然喜歡電影,最開始怎么不去學電影?既然現在已經學了飛機,就好好干飛機。申牧還是帶了一臺相機回家。冬天,父母需要給蘋果樹修剪樹枝,他拿著相機在一旁拍攝。但父親看他不干活,嫌煩,把他的相機摔到地上。相機摔壞了。
申牧回到工廠。又過了兩年,他再次提出離職,此時離合同期結束還剩一年,須賠償大約六萬塊。離職后他先在北京通州租了一間隔斷房。六十平方米的房子分成五個房間。他和一對夫妻、一個寫代碼的大學生、一個女生、一個高中生住在一起。半年后,他決定在同等預算下租一個完整的空間。位于河北的燕郊是不錯的選擇,來往北京市區有通勤大巴車,半個小時就能抵達國貿,而且房租很便宜。
他決定去燕郊。此后五年,他離那個過往熟悉的世界越來越遠。
***
鶴崗的房東提醒我,近期情況不明,建議我備好食物,減少出門頻次。不過我已習慣了,無論在鶴崗還是北京,都一樣。因為新冠,那年生活總是時時變化。我們都不知道該怎么談論未來了。我打開外賣軟件,下單幾瓶礦泉水,西紅柿,雞蛋,雞胸肉,面條。一小時后,敲門聲傳來。我和戴著口罩、全副武裝的外賣員打了聲招呼,再將那一大袋東西拿進屋,逐一分類,擺在冰箱。
我坐在桌前,重新翻出申牧發給我的照片。有些是他囤積的東西。比如一盒外賣,已分辨不清原來的食物樣子,綠色黃色的霉菌入侵了塑料盒,第一張,第二張,第三張,隨著時間逝去,霉菌張開了身體,菌絲復雜,如同迷宮,也像火山的熔巖。還有碎的鹵雞蛋殼,裝蘋果的塑料盒,剪下的指甲。他將這些東西鋪在一塊黑色的布上。在黑布的襯托下,碎指甲就像遙遠的星星。
他在日記里寫道——
發霉的土豆
像火山噴發一樣
泄露了大量的巖漿
晚上,說不清是什么原因,我翻來覆去,失眠了。半夜3點,我干脆起來到洗手間洗了把臉。我從門口走到陽臺,又從陽臺走回門口。最后,我回到桌前。我翻開了《紐約兄弟》,一本小說。我曾被這個故事打動,現在,我決定再讀一遍。
在這個世界上,做人就是要面對惡劣環境里的艱難真實的生活,要知道只有生、死以及各種人類的痛苦才能模糊掉上帝這樣的形象。
一位朋友推薦了這本書,他覺得申牧就像是書中的主角。后來,我發現這本小說改自一個真實故事,寫的是20世紀初的一對紐約兄弟。他們原來身處一個體面的中產家庭,哥哥意外失去視力后,為了照顧哥哥,弟弟也辭去了工作。兩人漸漸退出社會,在家里囤積大量物品。
被問及為什么選擇與世隔絕,弟弟回答說:“我們不想被打擾?!?/p>
1947年3月,警方接到匿名電話,發現兩兄弟死在家里。由于家里有太多物品,警察無法打開門,只能打破窗戶后進入。他們取出約一百二十噸“垃圾”,包括十四架鋼琴,兩萬五千本書,保齡球,腌制的人體器官,舊款T型底盤,馬車折疊頂部,數百碼未使用的絲綢和面料,一匹馬的下顎骨,生銹的自行車,照相機,嬰兒車,無數的報紙和雜志,等等。每天都有兩千多人站在屋外觀看清理工作。
美國作家喬伊斯·卡羅爾·歐茨曾將這對兄弟評價為現代的第歐根尼。據說古希臘人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中,他擁有的所有財產只包括這個木桶、一件斗篷、一根棍子、一個面包袋。亞歷山大大帝去拜訪并詢問有什么能幫到他。他說:請你不要遮住我的陽光。
“請你不要遮住我的陽光?!本拖衲翘?,當我最初去到申牧的那間房子,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同樣的情形。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