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5年300余家集成電路企業集聚,領軍者張汝京、尹志堯如何看臨港?
在臨港新片區著力打造的“4+2+2”前沿產業體系中,集成電路產業絕對是核心組成。而在臨港新片區成立之初,東方芯港集成電路綜合性產業基地(下稱“東方芯港”)即啟動,并于2020年10月正式揭牌。
發展至今,集成電路已經是臨港新片區投資規模最大、產業集聚度最高、產值增長最快的先導產業,產業規模從2019年的不到10億元到2024年有望突破400億元。未來三年產業總規模目標則力爭實現800億元。
8月19日下午,在給臨港新片區慶祝“5歲生日”前夕,一批在臨港進行集成電路技術攻關的人齊聚在位于海港大道的臨港中心,東方芯港五周年大會在此舉行。臨港新片區黨工委副書記吳曉華在現場專門致謝,“今天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是東方芯港建設的最大功臣。”
實際上,早在10年前,被譽為“中國半導體產業教父”的張汝京就受邀在臨港創辦了新昇半導體。而在2021年,尹志堯帶領的中微在臨港也正式啟動了中微臨港產業化基地、中微臨港總部和研發基地的建設。吳曉華在現場尤其提到,沒有張汝京、尹志堯等人及所率領公司的選擇,就沒有臨港集成電路產業的今天。
臨港新片區如何朝著更大的目標發展前進?張汝京認為,臨港集成電路產業條件非常好,政府也大力支持,要有很強的決心,包括企業合作、銀行支持、學校培育更好更多合適的員工。“假以時日,臨港可以成為包括中國臺灣在內的大中華區的一顆閃耀的新星。”
在大會間隙,張汝京接受了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的采訪,談到臨港集成電路產業未來發展時,他認為可以遵循幾個大原則,其中包括“趕快去引進更多的優秀公司進來”,以及需要的時候“走出去,在海外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到海外去生產。”

中芯國際創始人、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積塔學院院長張汝京博士作“我在臨港的10年”主題分享。圖 澎湃新聞記者賀梨萍
集成電路產業集群效應顯現,下一個五年打造千億級產業規模
打造以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的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這是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的重任之一。
從新片區設立五年的情況來看,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成為其投資規模最大、集群效應最強、產業鏈布局最完善的核心產業。臨港新片區也已經成為整個上海、長三角乃至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主要承載區。
目前產業發展特點主要為,首先,晶圓制造規模大。臨港具有晶圓制造能力的企業共12家,其中硅晶圓4家,化合物晶圓8家;目前臨港晶圓制造規劃產能折算12寸是64萬片/月,已建成投產的折算12寸有15.7萬片/月,已開工的15.3萬片/月,已經審批通過的還有33萬片。
其次,晶圓制造工藝種類完整,集成電路三個工藝,即邏輯工藝、特色工藝、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工藝在臨港都有布局。
另外,裝備材料產業鏈齊全,已集聚了集成電路四大工藝薄膜、光刻、刻蝕、封裝40多家企業。材料方面已集聚了大硅片、碳化硅、光刻膠等40多家企業。
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從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了解到,截至目前,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已簽約項目總投資近3000億元,其中固定資產投資超1200億元。產業鏈覆蓋芯片設計、制造、裝備、材料、封測、核心零部件等關鍵環節。
目前臨港新片區各類集成電路企業已有300余家,而隨著集群效應的顯現,每年新增集成電路項目超過50個。就在上述大會現場,上海天岳、晶合光電、新微化合物半導體、上海集材院等一批新的重點項目落地簽約,14家企業合計投資額288億元。
會上發布的《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報告》顯示,目前新片區集成電路領域共有56家高新技術企業、4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4家企業技術中心,獲得各類資質企業數量逐年增長。

摘自《臨港新片區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報告》。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湯文侃在上述大會現場表示,五年來,“東方芯港”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成為全市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發動機”;二是打造了我國寬禁帶半導體產業“火車頭”;三是營造了集成電路“全鏈生態”,助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安全發展。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副處長李向聰對澎湃新聞(www.kxwhcb.com)記者表示,下一步臨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重點包括,“第一,我們已經引進的晶圓廠會盡快上馬二期甚至三期;第二,在設備和材料領域要培養更多的單打冠軍,甚至說在細分領域在全中國、全球都有絕對的影響力;第三,發揮臨港在汽車、儲能方面的應用場景優勢,把寬禁帶半導體做好,打造設備材料及晶圓制造規模超百億、模組器件規模超百億的雙百億寬禁帶半導體產業基地;另外還包括封測領域,以及硅光芯片等潛在領域,都是我們下一步要繼續發展的方向。”
吳曉華在大會現場表示,下一個五年,臨港新片區將重點發力、補齊短板,吸引全球人才攻克技術難關,集聚500家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集成電路企業,打造千億級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臨港條件非常好,要有很強的決心”
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科處處長陸瑜在大會現場主持時表示,有兩位為中國半導體事業執著奉獻一生、影響力巨大的領軍人物,可以說也是東方芯港的貴人,“他們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國芯片產業的未來,也培育了一大批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
中芯國際創始人、上海積塔半導體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積塔學院院長張汝京博士和中微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尹志堯博士當天來到了大會現場,接過了屬于他們的“東方芯港·卓越人物獎”表彰。
80歲的尹志堯首先感謝自己身處偉大的時代,“我在1944年出生,那時候中國還在抗日戰爭時期,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沒飯吃,不知道怎么樣生活下去。過去整整80年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尹志堯說,“沒有這個時代,我們什么都做不了。”
尹志堯強調,300多家集成電路產業鏈公司聚集在臨港,“如果沒有政府的推動,我們不可能開始,也不可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規模。”
就在過去不久的8月2日,中微公司臨港產業化基地正式啟用。此前的2021年,中微正式啟動了中微臨港產業化基地、中微臨港總部和研發基地的建設。產業化基地項目總投資16.7億元,占地157畝,總建筑面積約18萬平方米,為中微最大的生產制造基地。臨港產業化基地的啟用,將為中微各類設備生產提供強有力的產能保障,助力中微在全球集成電路設備市場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
不過,尹志堯在大會現場也同時表示,中微與國際先進的半導體設備公司還有著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一定要下決心,到2035年發展成為一家在規模和產品上都極具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的半導體設備公司,和大家一起努力把臨港建設成一個真正的東方芯港,成為全球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的中心。”

8月2日,中微公司臨港產業化基地正式啟用。
張汝京在大會現場則作了“我在臨港的10年”主題分享,其鼓勵半導體人用智慧和汗水,在臨港的土地上發光發熱,為中國芯片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張汝京談到,就在一個多月前,他去了一次中國臺灣,“看看那里半導體的發展現狀,先進是先進,但是也面臨很多問題。”其看到的問題包括沒有土地、最嚴重的是缺電、缺水、缺人工。
“這幾個問題在臨港新片區都不是問題,我們條件非常好,政府也大力支持,要有很強的決心,包括企業合作、銀行支持、學校培育更好更多合適的員工。”張汝京認為,“假以時日,臨港可以成為包括中國臺灣在內的大中華區的一顆閃耀的新星。”
就在此次大會上,作為首批入駐臨港新片區的金融機構之一,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發布了《中國銀行上海市分行支持上海市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方案》,未來五年將投入千億元專項信貸資源助力產業發展。
在大會間隙,張汝京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如果要談未來臨港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具體建議,“一下子三言兩語很難講完,但可以有幾個大原則。首先就是臨港環境非常好,但要趕快去找到更多好的公司進來,政府支持力度也很大,再加上銀行愿意支持,應該很容易找公司。”他認為,需要各方面配合、共同支持、下定決心,“在這個行業里面努力做。”
此外,就國內企業而言,同樣應立足國內、布局全球。“內循環沒有問題,別人也管不到我們,那外面的市場呢?可以到海外去生產,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去做,這是走出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