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錄中國丨敦煌也在“卷”流量,文旅局長談破局“潮汐規律”
在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中,由中唐時期藝術家塑造的一尊長15.8米、肩寬3.5米的佛陀涅槃像與眾不同,藝術造詣非凡。“我覺得在我所見到的國內外塑造的涅槃佛中,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這尊達到了一種恬靜的‘美的極致’。”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曾在書中如此寫道。
官方資料介紹,這尊側臥著的佛像神態安寧,微抿的嘴唇與微翹的嘴角秀美動人,出神入化地刻畫出釋迦牟尼涅槃時沉著安詳、泰然而往的神態。此尊涅槃像面部嘴角弧度均會隨著光線的變化而變化,而當光線從涅槃像頭部照下時的笑容最為燦爛。世人難以勘破涅槃的意義,于是認為佛陀的逝去便是永不再相見,故而涅槃像身后的眾人各自悲痛難以自拔。但也有智者,悟得佛陀的涅槃意味著修行的圓滿,而為釋迦牟尼佛感到欣喜,故而笑得開懷。涅槃像背后的這兩種極端的情緒交錯著,卻意外的和諧。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佛陀涅槃像。 敦煌研究院官網 圖
敦煌莫高窟是古絲綢之路上的藝術瑰寶,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寶庫。每年都有天南海北的游客不遠萬里,為一睹莫高窟中諸如第158窟中這樣精美的壁畫、彩塑作品而奔赴敦煌。也因為此,敦煌逐漸發展為世界知名的旅游城市。
暑氣正盛,烈日下的西北大地更為熾熱,夏天也是敦煌一年當中最熱鬧的時候。據敦煌市文旅部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份,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區共接待游客445.28萬人次,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19.99%。
而2023年,這座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常住人口僅18萬余人的縣級市接待游客達1682.9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56.22億元,旅游接待量比2019年增長約25%、旅游總收入比2019年增長約4%,創歷史新高。
以文化旅游產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敦煌GDP70%左右。游人來去就如潮汐漲落,當暑期出行熱如潮水般退去,敦煌文旅人又將如何度過12月初到次年3月底,這長達四個月的淡季時光?
近日,“記錄中國”團隊專訪敦煌市文旅局局長馮穎超,暢談敦煌旅游產業發展的相關問題。馮穎超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敦煌人,他向“記錄中國”團隊介紹了他眼中的敦煌,也提及如何平衡敦煌冬春旅游,加強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馮穎超還談道,敦煌旅游就是傳播敦煌文化的過程,而做好敦煌旅游業,也是對敦煌文化更好的傳播和弘揚。
以下是對話全文。
敦煌是承載民族文化自信的地方
“記錄中國”團隊:敦煌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往,您在敦煌工作生活多年,現在又主要負責文旅方面工作,您會如何介紹敦煌?
馮穎超:敦煌是一個承繼造化神奇的地方,在我的心目中,介紹敦煌有這樣幾句話。敦煌是承繼自然微旨之妙的地方。我們有自然奇觀鳴沙山月牙泉,有鬼斧神工的雅丹地貌,還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大漠奇觀,這是大自然的賜予。
敦煌是一個承載民族文化自信的地方。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首站來到敦煌,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說,敦煌文化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這是對敦煌文化極高的評價和定位,為我們做好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指引。
現在旅游業的發展,文化底色越來越厚,敦煌也將文化作為敦煌旅游的底色,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如文化演繹、文化研學、文化創意、文博會展,也包括鄉村旅游、戶外徒步運動,還有沙漠露營、大漠旅拍,這些新興業態,都深深植根于敦煌文化。從這個角度來講,發展旅游的過程也是以旅游為載體,來傳播敦煌文化的過程。
敦煌是一個承擔國家戰略使命的地方,這個戰略使命就是國家向西開放。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敦煌作為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努力地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找位置、顯擔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爭取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這個“一帶一路”背景下唯一以文化為主題的盛會永久落戶敦煌,這是一個標志性的重大成果。這一文化博覽會從2016年到 2023年已經成功舉辦了六屆,現在正在積極籌辦第七屆。
2023年以來,敦煌文旅復蘇勢頭非常強勁
“記錄中國”團隊:如今敦煌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如何?
馮穎超:敦煌作為一個老牌旅游城市,從1979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內陸開放城市起,旅游業就已經開始形成,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走過了40多年。所以敦煌的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服務理念起步都比較早。現在文化旅游業市場基礎、市場體系,包括產品體系、供給體系都已經日臻完善。
敦煌作為西部邊陲的一個縣級市,1982年就已經建設了機場。此外火車站、鐵路、廣播電視等方方面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都走在甘肅其他市縣前面。這些都是因為旅游業發展的帶動、促進。同時面對國家“向西開放”的戰略,敦煌的國際航空口岸、鐵路、旅游,也在朝著這個方向去做工作。
目前敦煌全市有330多家旅行社,1400余名注冊導游,涵蓋英、日、法、韓、德和西班牙語等6種。全市共有賓館飯店819家,其中星級賓館20家。特別是敦煌市的月牙泉鎮、莫高鎮、陽關鎮這幾個旅游重點鎮,都有農戶依托自家宅基地建設的農家客棧(農家樂、民宿),約600家,其中包括露營基地26家。敦煌的賓館、飯店、民宿等加起來,總床位數有5萬余張。
敦煌現有A級景區13個,5A級景區有鳴沙山月牙泉,4A級景區有陽關景區和雅丹地質公園,還有9個3A景區和一個A級景區。最值得一提的是敦煌有包括3處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玉門關遺址、懸泉置遺址)在內的266處文物點。這些都是古絲綢之路興衰過程中,在敦煌這塊土地上留下的深刻歷史印記。

游客在玉門關景區拍照打卡。 曹若昕 圖
2019年,敦煌接待游客1337.33萬人次。三年疫情對文旅產業沖擊嚴重,2023年則是文旅復蘇的一年,旅游接待量比2019年增長約25%、旅游總收入比2019年增長約4%。敦煌文旅復蘇勢頭非常強勁,在全省乃至全國來講都是旅游數據增幅相對較大的城市,這也給各級各方以充足信心。
今年以來敦煌旅游勢頭同樣強勁。2024年上半年,敦煌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六大景區共接待游客269.6875萬人次,相比2023年同期增長31.67%。敦煌旅游的市場主體信心十足、生機勃勃,尤其是以年輕人為主的大漠旅拍近兩年非常火,我們也看到了年輕人迸發的創新活力。
近些年來敦煌市委、市政府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非常重視,即使是在疫情三年里我們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停步。
比如懸泉置遺址四個項目的立項、開工,是在疫情期間推進完成的。敦煌這幾年一直在做懸泉置的保護、開發利用,明年懸泉置遺址景區將建成并對游客開放。還有榆林窟至懸泉置旅游公路——懸榆路,以及懸泉置“開口子”項目等工程,基本都接近尾聲。
除此之外,敦煌還圍繞綜合保障旅游業的交通、電力、通訊等方方面面在做工作。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能夠窺一斑而見全豹。敦煌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也不是僅僅盯著修路。去年月牙泉景區晚上剛剛開始有游客自發的演唱會,加上景區適當引導,突然“萬人演唱會”爆火,對我們來講是始料未及的。游客看到了這么激動的場景,就會發朋友圈、給親朋好友發視頻,但是在那一時刻大家都同時發的時候,手機信號跟不上。緊接著我們就集中解決這個問題,今年這個問題已經大為緩解。
今年“萬人演唱會”又在游客自發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增設燈光秀、無人機秀、沙屏秀等演出內容,組建專業運營團隊,每日更新歌單,打造出絢麗多彩、變幻多姿的演唱會場景,為遠道而來的游客朋友帶來精彩的視覺盛宴。2024年“萬人演唱會”一經啟動,便迅速爆紅網絡,震撼的燈光秀和有著濃厚氛圍感、注入滿滿情緒價值的新穎表演模式迅速在網絡走紅,游客人數迅速增加。
當然,這么大量的游客涌入,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短時間在交通上沒有很好的疏導,月牙泉萬人演唱會信號不好等問題,不過所有出現的問題都是即有即解決。特別是暑期以來我們在交通運輸保障、網絡通信保障、景區周邊業態整治、綜合應急保障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我們有信心通過軟硬件的提升,不斷提高敦煌文旅接待的保障水平,提高游客的體驗感、提高滿意度,讓敦煌真正成為令人心馳神往之地。
拉長旺季、做熱淡季、均衡四季,把敦煌冬春旅游的潛力挖出來
“記錄中國”團隊:敦煌旅游淡旺季非常明顯,也是一座典型的旅游“潮汐”城市,在這方面敦煌有何謀劃嗎?
馮穎超:敦煌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是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的綠洲城市。因為地理和天氣等現實因素,敦煌市夏秋季和冬春季具有明顯的氣候差異,隨而影響旅游產業產生“潮汐”現象。并且隨著寒暑假等社會因素和大眾印象上的認知偏見,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潮汐”現象的發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淡旺季”。
用“潮汐”這個詞來形容敦煌旅游業是非常準確的。敦煌旅游淡季和旺季是非常分明的,這個也有大的文化背景。中國人喜歡在夏秋季天氣暖和的時候出游,還有“秋收冬藏”這種根植于中國文化血脈里面的東西,這就影響著國人出游的時間多集中在夏秋。冬季往往是要總結一年、舉家團圓的時刻,本就不是旅游出行的高峰期。特別是北方城市的氣候影響,絕大多數都是夏秋旺,冬季淡一些。比如在夏秋季(5—10月),敦煌市景區接待量、機場吞吐量、賓館入住率都是持續創高。所以這兩年我們也在努力做大敦煌文旅的體量,要平衡淡旺季,拉長旺季、做熱淡季、均衡四季,把敦煌冬春旅游的潛力挖出來。
敦煌冬春季(每年1-4月和11-12月)相對夏秋季(5—10月)而言,游客少、不扎堆,旅游體驗較佳。廣大游客對西北的冬天可能有認知偏差,其實敦煌并不冷,市內暖氣常態化供暖恒溫20度左右,室外陽光正好,風也少。因為冬春時節的敦煌,藍天白云,冬日暖陽,沒有人山人海的喧鬧、無邊無盡的排隊等候,更適合慢慢研閱敦煌的歷史文化。
2022年底到2023年初,我們推出了敦煌文化研學季,成立了敦煌文化研學季聯盟。研學的學生一下飛機,從機場、汽車公司、星級賓館、景區、研學基地到餐飲機構等,都是精挑細選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為研學團給予價格上的優惠和“管家式”服務。
敦煌市也出臺了“敦煌文化研學季大禮包”,比如旺季參觀莫高窟時,因為客流大,每個游客只能看8個洞窟。淡季的時候人少,游客可以看12個洞窟,研學團可以看13個,講解也更詳細。
在剛剛過去的這一個冬春,也就是2023年12月1日到2024年3月31日,我們乘著2023年文旅復蘇的熱潮,旅游市場信心蓬勃之際也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廣泛調研和對市場主體意見的吸納、征求,2023年11月,敦煌出臺了2023-2024年敦煌市冬春旅游“金八條”優惠政策。這八條政策確確實實非常具有含金量,指向非常清楚。例如春節、元宵節期間來敦煌,游客可免鳴沙山月牙泉、玉門關、雅丹地質公園等市屬景區門票,莫高窟開放洞窟也由8個增至12個,參觀團組由25人壓縮至15人等。
“金八條”實施后,今年春節小長假期間敦煌旅游掀起了一個小高峰,也破了不少紀錄。首先是莫高窟門票3日售罄。莫高窟在冬春季是每日6000張正常票,以往的冬春可能也就賣一兩千張。今年春節小長假期間,連續三天門票售罄,這讓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負責接待的同事都始料未及。當時莫高窟很多講解員在春節期間都放假了,結果游客突然增多,莫高窟又將這些工作人員從家里請回來。
春節小長假期間,月牙泉景區游客人數一度單日破萬,之前旅游人次最多達到三四千人次。這也是想象不到、根本不可能的事發生了。此外,我們創新推出的洞窟式沉浸體驗劇《樂動敦煌》第一次實現常態化演出。包括年三十、大年初一都在堅持演出,每日演出場次最多達到三場。這是非常好的市場信號,對我們來講也是始料未及。
2024年春節假期,旅游市場不斷升溫,游客接待量成倍攀升,迎來2024年首撥客流高峰。據統計,截至2月13日,敦煌六大景區共接待游客21848人次,相比2023年增長847.44%。春節期間全市游客累計接待量突破20萬人次,達22.87萬人次。
可以說,剛剛過去的這個冬春,敦煌“破了”旅游淡季的題,我們探索到了相對成功的冬春旅游經驗,也要堅持不懈地圍繞敦煌研學做熱敦煌旅游,逐步讓敦煌的冬春旅游旺起來,把敦煌的淡旺季客流鴻溝逐步拉平。

位于敦煌的雅丹地質公園,因獨特地貌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 曹若昕 圖
旅游城市敦煌也在“卷”流量
“記錄中國”團隊:我們注意到,敦煌也在努力尋找流量,做更多宣傳、推介活動。
馮穎超:以前是單純的線下傳播,但現在線上傳播的效率和覆蓋面是線下傳播不可比擬的,所以我們開始著重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傳播方式。
去年我們發起了“人類敦煌 心向往之”敦煌文化抖音大賽,是以體現地域文化為主的短視頻大賽,投稿作品有一千多個,目前瀏覽量累計突破14.8億次。我們通過“今日頭條+抖音”等新媒體線上精準宣傳,在酒泉、蘭州、上海、南京、西安、杭州、成都、重慶等重點客源地投放今日頭條、微頭條等廣告,拍攝制作專題短視頻。邀請主流媒體、官方新媒體、網絡達人等來敦煌進行采風宣傳。通過大漠觀光、文化展覽、研學體驗、美食打卡等活動營銷策劃,展現敦煌文化旅游資源,引爆敦煌熱點。還結合畢業季,策劃開展了“等一場愛的旅行”最美感恩季系列活動、“畢業季·敦煌行”等活動,激發旅游市場消費潛力。
通過聯合聯動,我們發起絲綢之路縣級旅游城市聯盟,加強與“東亞文化之都”城市、世界遺產聯盟、四省十二城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交流,宣傳互推、游客互送,將平臺效應轉化為旅游流量。我們和新疆哈密市文旅局簽訂了《旅游促“三交”合作協議》,也依托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和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加強互動。
我們還赴香港、珠海舉辦敦煌文化藝術展、文創展和對外招商等展演推介活動,通過對外宣傳助力招商引資,推動敦煌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做好重點客源地、通航城市宣傳推介活動,加大航線航班培育。目前已開通航線30條,通航城市27座,開通了敦煌=香港、敦煌=印尼、敦煌=韓國等國際(地區)旅游包機。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