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劉守英:當前正處于數字技術創新突破轉變為生產力的關鍵階段
8月15日,由澎湃新聞《新引擎》周刊主辦的2024新質生產力大會在上海舉行,大會主題為“新改革 新動能:穿越周期”。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在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當前正處在數字文明形態的前夜,“數字技術革命是從人類發明第一臺計算機以來所發生的一系列圍繞信息、數字為核心的技術革命,不斷推進,帶我們進入數字文明形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守英
劉守英認為,數字文明時代的特征表現在,第一,技術層面全面轉向人工智能替代腦力勞動的知識創造,知識創造成為新的形態最重要的特征,是社會進步的關鍵;第二,核心生產要素從資本和技術轉為數據要素,且數據要素在價值上和其他要素組合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益;第三,組織方式上,不同于工業文明時代最主要的組織方式是企業和工廠,數字文明時代,平臺成為主要組織形式;第四,活動場所由物質空間轉向虛擬空間,隨之而來,經濟活動和經濟形態虛擬化、網絡化,社會主體間互動模式更加靈活自由;第五,制度層面上,價值判斷標準與社會制度安排發生改變,其中,價值判斷標準重塑為文明進步的核心在于現實的人的發展,同時,數字文明時代,政府、社會、企業、個人間的權利分配和生產關系均發生改變,進而直接影響整個經濟社會的制度安排;第六,人的決策在變化,AI參與甚至替代人的思考和決策。
談到當前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征時,劉守英進一步指出,在技術層面,正處于數字技術創新突破轉變為生產力的關鍵階段,AI等數字技術本身已具備推動產業革命的基礎,但是數字技術的顛覆式創新與大規模應用仍然不足;在核心生產要素方面,數據要素已在部分產業和領域發揮賦能作用,但數據要素的價值尚未充分發揮;在組織方式上,平臺逐步成為最重要的組織形式,但是平臺作為重要組織形式的價值發揮不足,產業互聯網領域的數實融合進展緩慢,平臺經濟的作用發揮不充分,另外,對于平臺的本質認識不足,政策搖擺不定;在活動場所方面,各類經濟主體活動場所逐步轉向虛擬空間,與此同時,虛擬空間的實現和治理面臨挑戰;在制度層面,當前正處在向數字文明變革的改革陣痛期,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發生改變,監管及治理制度發生變化,社會公平及倫理問題愈加凸顯;在人的決策方面,AI正逐步影響并參與到人的決策中來,而AI的決策機制、帶來的影響及治理思路有待深入研究。
劉守英指出,在數字文明時代的前夜,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如何在數字文明形態下實現生產力的一場革命,包括技術的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的創造性配置,數據參與到生產要素的配置中,與傳統的生產要素配置相比應該是發生創造性破壞,“不是一種簡單的組合,是一種破壞,是帶來一種新的配置方式,最后的結果就是產業革命,在數字文明時代的一場產業革命,配套的就是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的適應?!?/p>
劉守英還對上海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建議,第一,上海需要發展模式的轉型,要真正成為一座創新型城市,其核心就是成為0-1突破的科技原始創新的高地;第二,教育和人才發展的機制需要改革,建議以幾所大學的科研優勢建設大學創新園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國家實驗室要引領科技原始突破;第三,上海應該成為新質生產力革命的發源地,包括通過傳統產業賦能和未來產業、新興產業培育;第四,要構建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包括所有制的實現形式、金融體制、產權制度、要素市場等,應該圍繞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部署,上海重點為構建新質生產力革命發源地來實現一系列改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