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來論|《日內瓦公約》通過75周年,我們該如何保護人道信念共識?

2024年8月2日,加沙地帶中部的邁加齊難民營,人們坐在被以色列轟炸摧毀的建筑物廢墟附近的人行道上。視覺中國 資料圖
2024年8月12日,是1949年《日內瓦公約》通過75周年的日子。公約內容是關于保護平民和戰爭受難者,但當今全球尚有120多場武裝沖突正在進行,且造成了災難性的人道后果。
值此75周年之際,我們在回顧過往風雨歷程的同時,更要捫心自問:正是這種信念在75年前促成了1949年《日內瓦公約》的通過,我們人類將如何展望下一個75年,又如何保護我們堅守共同的人道信念而取得的成果?
《日內瓦公約》體現國際社會共識
戰爭法規和慣例源于數百年前亞太、中東、非洲和歐美地區豐富的文化與精神實踐,在現代國際人道法誕生之前既已存在。1949年《日內瓦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將其中一些慣例與實踐加以整理,構成了現代國際人道法的基石。國際人道法涵蓋諸多國際條約(包括1949年《日內瓦公約》)和習慣法,對作戰手段和方法加以規制,并力圖盡量減少武裝沖突期間的人類疾苦。
四部日內瓦公約分別保護某一類不參加或不再參加敵對行動的人員:《日內瓦第一公約》保護戰場上受傷或患病的士兵;《日內瓦第二公約》保護海上武裝部隊的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日內瓦第三公約》保護戰俘;《日內瓦第四公約》在戰時保護平民。
同時,今年也是第一部《日內瓦公約》通過160周年。雖然這部公約在當時僅有寥寥數國通過,但之后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其所提供的保護的重要意義,這不僅推動了公約內容和體系的擴充,也使得各國最終普遍加入1949年通過的《日內瓦公約》,這也體現了一種共同的語言、共有的價值觀和國際社會的共識:即使在歷史上的至暗時刻,人類也必須繼續保有一定程度的人道。然而如今,國際人道法屢遭違反的現實令人不寒而栗。
20世紀以來,現代武裝沖突的危險性日漸增加,且呈現出一些令人擔憂的特征,如新型致命武器技術快速發展;沖突從開闊戰場轉移至人口稠密的城市,出現城市化趨勢;交戰方頻繁使用具有大范圍影響的重型武器;通過為敵方貼上“恐怖分子”等標簽而蓄意將其非人化。這些因素,加之其他種種原因,導致武裝沖突更加致命,更加慘無人道,造成了毀滅性的人道后果,且違反國際人道法行為的風險極高。此等現狀是不可接受的。
人道這一共同價值觀絕不能因政治極化而遭到削弱。各國不應落入例外主義的陷阱。人道義務沒有商量的余地。對學校、醫院和重要基礎設施的破壞不應視為沖突不可避免的正常現象。人道工作者遇害不應成為沖突的必然后果。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不能成為新常態。戰爭規則不是可有可無的。如果全球各地均戰火肆虐,違反國際人道法者卻免于懲處,這將助長暴力循環,并往往導致沖突延宕幾十年之久;反之,若國際人道法得到尊重,沖突各方就能夠保有一線希望,重返和平。
構建尊重國際人道法的文化
國際人道法有改變戰場行為的力量。世界各國要在戰時保護平民,這就是其所掌握的最強大的工具。因此,各國必須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構建尊重國際人道法的文化,這種文化可體現在三大支柱上:批準國際人道法條約、在國內法中實施國際人道法,以及在武裝部隊、平民,包括政策制定者中間傳播國際人道法。三管齊下,將能構建尊重國際人道法的文化,從而對武裝沖突期間戰場上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國際人道法包含大量國際條約,這些條約已挽救了無數生命。禁止和限制使用武器的條約防止武器不分皂白地造成平民傷殘死亡。《禁止殺傷人員地雷公約》《集束彈藥公約》和《化學武器公約》等條約極大地減少了相關武器造成的傷亡人數。武器條約是向和平邁進的舉措;減少世界各地致命武器的數量能夠提升全球的安全性。國際人道法禁止使用造成過分傷害和不必要痛苦的武器,因為這些武器往往會留下比身體傷害遠為深重的心靈創傷,貽害無窮,阻礙局勢回歸和平、安全與穩定。強化對國際人道法條約的批準,是各國在相關支持方面,能夠許下的最響亮的承諾之一。
此外,將國際人道法的實施納入國內法以及軍事手冊、條令和指令中,是預防違反國際人道法行為的最可靠的方式。國際人道法的實施常常是不均衡的,但如果各方確實尊重了法律,就可以挽救生命。這些時刻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也鮮少見諸報端。從未發生的傷害自然很難量化;而當醫院并未遭到轟炸,民眾并未遇害,關鍵基礎設施也幸免于難,媒體也自然難以報道并未發生的違反行為。但這些時刻仍強有力地提醒各方:國際人道法確實能夠阻止戰爭中的某些行為。因此,在構建尊重國際人道法的文化方面,法律的實施至關重要。
起訴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也同樣重要。沖突各方不得助長有罪不罰的風氣。不應花費精力為暴行辯護,而是應努力追究犯下暴行之人的責任。對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的行為進行刑事制裁,是1949年《日內瓦公約》全體締約國的義務。
二戰造成的毀滅性后果使國際社會普遍達成明確共識:需要制定戰爭規則,限制其對民眾造成的恐怖影響,這樣的慘景“絕不能再次”上演。中國在1952年7月13日宣布承認《日內瓦公約》,是最早加入公約的國家之一。時任總理周恩來在致函瑞士聯邦委員會時突出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承認《日內瓦第四公約》,是因其“有利于國際持久和平”。這一重要信息,我們定當不斷重申,永遠銘記。
202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會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米里亞娜·斯波利亞里茨時強調,人道主義是能夠凝聚不同文明的最大共識。《日內瓦公約》及其蘊含的人道原則正是這一共識的體現,我們都應再次提醒自己時刻牢記。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是國際人道法的捍衛者,但針對沒有意愿的國家,我們也無法強制其實施國際人道法。當今世界迫切需要倡導尊重國際人道法的有力聲音。正如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所言,各國必須將國際人道法作為一項政治要務。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在此重申,委員會時刻準備支持各國促進遵守國際人道法,并推動對國際人道法的尊重,因為維護人道是我們所有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簡介:史德林是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