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論】禮讓行人不是“客氣”,是法律底線

這本是一起普通的機動車碰撞行人的交通事故。但監控視頻公布后,卻在網上引發了部分爭議。一些網友認為:行人應該看清車,不能指望車讓人,更有人認為存在碰瓷的嫌疑。
“碰瓷”不能只憑借著監控畫面中的一個疑似動作就搞有罪推定,既然警方已經作出責任認定,并啟動刑事程序,就說明已排除了碰瓷的嫌疑。在這方面,當地警方不妨做出更多澄清,但是,圍觀者先得去把交通法規重溫一下:機動車禮讓行人不是“客氣”,是法律規定。機動車在斑馬線上撞人,倒過頭指責被撞者,本身就屬是非錯位了。
在不少公共事件中,不時涌現出一種“完美受害者”的論調。那種“行人如果更小心應該就能夠避免事故”,這說的是行人該如何避免意外,而不能反向苛責受害人,甚至完全無視機動車違規在先這個大前提。
“機動車行經人行橫道時,應當減速行駛;遇行人正在通過人行橫道,應當停車讓行”,這是寫入交通安全法中的法規。它意味著機動車禮讓行人,絕不是駕駛員的“修養”“素質”問題,更不是客氣,而是被法律明確的底線。它的成立和執行的剛性,不是以行人的表現為前提。
2017年,西安一位“的姐”經過斑馬線時禮讓行人,卻遭后車追尾。更沒想到的是,后車肇事司機不顧“的姐”理論直接開車就走,并把“的姐”撞倒在地,事件曾引發關于文明駕車的討論。遵守交通法規、開文明車,不與行人搶道,不該是異類。
去年以來,公安部在全國部署開展了機動車不禮讓斑馬線違法行為集中整治行動。其對應的現實是,機動車在斑馬線前禮讓行人,還遠未成為一種集體行動的自覺,更沒有形成應有的汽車文明。
這次江山的事件引發爭議,除了表明民間社會對于“碰瓷”現象有條件反射式的警惕,也顯示出社會對機動車禮讓斑馬線這一交通規則的認知仍存在偏差。機動車禮讓斑馬線,是法律確定的規則,不能懷著僥幸心理討價還價,更不能把破壞規則的責任轉嫁給行人。這一常識需要被不斷重申,而類似案例的定責,本身也是最直觀的普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