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日常的質感—紀念阿格妮絲·赫勒逝世五周年

1956年匈牙利街頭
在現代生活之中,對周遭世界不適應的敏銳程度,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生活中被產生出的怪異,而在這個維度上女性往往更為緊迫……匈牙利的哲學家阿格妮絲·赫勒在《日常生活》中討論日常生活的雙重維度,一種是屬于社會的,是由于語言、文化、社會和政治意義,以及這些意義屬于個體的身份認同和社會地位上施行的日常生活。在這一層面上,社會的日常生活壓制著全部的其他可能,每個生活在其中的人所思、所想、所言、乃至習慣中的成長與自我塑造,都是“本該如此”的既定存在。另外一種日常則是屬于個體的,是對日常生活里的社會組成關系,或是日常生活里面的工作、社交、性別等動態關系中發生經驗與感受上的背離。換而言之,他或是她的日常生活是具有特性的生活,是對其所生活“本該如此”的反思和挑戰之過程。這一過程,綜合來看。每個人其實都會難以避免地出現個人日常與他所處的社會日常之間的種種不協調與怪異。
作為經歷過大屠殺苦難的猶太人和經歷過集權統治的哲學家阿格妮絲·赫勒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這一總過程中,個人雖難以反對巨大的社會日常,但都應該嘗試性地將個人的反思與挑戰變成個人日常的實踐,就如其所言“在任何給定的歷史時期……哲學代表著達到最高可能性的知識和自我意識的統一。”(1)尤其是當社會的日常已經到達難以忍受的地步,個人的日常生活的范圍僅僅身下而已,寄托于偉大的事物也陷于坍塌的危險之中,個人被拋之于社會的虛無和恐懼很容易找上門來,在日常生活的無數小時里被侵蝕,被教條。對自己誠實,對自己的經驗感受保持誠實,向怪異和不適尋求問題,找到原本“本該如此”之外的生活面貌的沖動是如此彌足而珍貴。
德國哲學家尤爾根·哈貝馬斯在對阿格妮絲·赫勒的悼文中有一句寫著“生活不允許她平靜下來?!保?)精準地描述著阿格妮絲·赫勒起伏的一生。但這一句何嘗不是說給當下的我、你與她。日常生活換個面孔或許就是庸常生活。被產出的不自在,自覺發生的怪異感,或許就是“特性”生活的開始,也或許這個偶然的開始會產生不同的未來吧。
引文:
(1)[匈]阿格妮絲·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年,第285頁。
(2)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思雨譯文《向一位哲學家告別》。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