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法國,“黃背心”運動到底會走向何方

新年伊始,在法國持續了一個月的“黃背心”運動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1月5日的抗議活動中,“黃背心”的成員直接打破了巴黎市政府的大門。在激烈程度降低了兩周之后,暴力行為再次出現在“黃背心”運動之中。
馬克龍之前通過取消燃油稅增長、提高最低工資、號召發放年終福利,加上增加警力維持次序的一系列“大棒加胡蘿卜”政策,似乎失去了他所期待的效果。而安定的兩周,則變成了民眾為了度過西方傳統的圣誕節和新年而暫時的修整。如今周末又臨,這個周六“黃背心”們是否將再次出現在法國的街頭?而所有人心中也都在問一個問題:發展至今,“黃背心”運動到底會走向何方?
馬克龍是否會再次妥協?
去年12月初,馬克龍在總理菲利普宣布推遲燃油稅增長的第二天就宣布了徹底取消燃油稅的增長。同時所公布的一系列福利措施,被普遍認為是對“黃背心”運動的妥協。
在增加燃油稅一事上,馬克龍違反了長期以來法國所有政策頒布之前需要聽取民意的慣例,直接宣布了這一政策;在遭到反對之后,并沒有第一時間采取足夠強硬的措施,這使得在之后的一系列處理方式都相當被動。
去年12月初的妥協是馬克龍不得已而為之,希望在安撫民眾情緒的同時,能夠換取足夠時間的安定狀態。一方面得以在沒有民眾反對聲的情況下,為按他的計劃繼續推進改革贏得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爭取時間去除從運動一開始就貼在他身上的“富人總統”的標簽。更為重要的是,馬克龍希望能夠有足夠的時間為今年5月的歐洲議會選舉做好準備。這些都是為了能夠給他更好地執政,提供足夠的空間。
然而,民眾卻并不買賬。“黃背心”運動雖然在圣誕期間安靜了下來,但是,在這期間并沒有真正停止。在香榭麗舍大街傳統的迎新活動中,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群穿著黃背心的身影。而且,隨著“黃背心”運動所取得的暫時勝利,各種以此為符號的抗議活動也此起彼伏:警察穿上了執勤的“藍背心”、教師拿起了批改作業的“紅鋼筆”,表達他們對工作條件和薪資報酬等方面的不滿。
這一系列的符號都有著驚人相似的共同點:在看到馬克龍愿意做出妥協之后,民眾似乎看到了改變自己所不滿意的工作條件和薪資的希望,在“黃背心”運動的啟示下,以自身工作的特殊符號,向政府提出了要求。期待獲得同樣的妥協。
但是,馬克龍是否會再次妥協呢?筆者認為,可能性雖然不大,但是依舊存在。在新年致辭中,馬克龍提出了在2019年將要推進的三大改革,從法國歷史來看,任何一項相似的改革都會導致長時期的罷工和示威游行。因此,政府需要在此之前平息一部分民眾的怒火,否則,任何一項改革措施都有可能是在“黃背心”運動的基礎上火上澆油。
其次,2019年5月將要進行歐洲議會選舉。對于有著“歐洲雄心”,想要讓法國重新成為歐洲領頭羊、帶領歐盟在英國脫歐之后繼續前進的馬克龍來說,這也是一場不可以輸掉的選舉。在“黃背心”運動中,馬克龍所領導的“共和國前進”運動已經出現意見分歧。雖然馬克龍尚能很好地壓制住這些分歧,但若不能贏下歐洲議會選舉,那他將要面臨更大的黨內壓力。盡管馬克龍上臺至今,一直以“堅定的改革者”的形象示人,但是面對這一系列壓力,恐怕做出暫時的妥協才是最好的選擇。
并且,馬克龍做出妥協已經有了一絲預兆。根據法國政府網站所公布的計劃,法國將會召開“全國辯論”,現在正征集“選題”,從一月中旬至三月中旬這段時間內,將會對所選出的“選題”進行辯論。這一做法也符合在改革前,歷來都由政府引領“社會對話”的慣例。鑒于沒有任何政黨和工會可以代表“黃背心”,馬克龍選擇了這樣一種全民參與的“社會對話”形式,也是為了抹掉他的“富人總統”的標簽。
從馬克龍之前的行為來看,在某些民眾意見相當集中且反對聲音最大的“選題”,不能排除他做出一定讓步、以此換取民眾對2019年的三項重大改革措施的支持的可能性。
“黃背心”無疾而終?
“黃背心”的無疾而終或許是馬克龍最愿意看到的結果。從歷來的抗議來看,在沒有組織者的情況下,都走上了“政府作出一定讓步之后抗議漸漸平息并無疾而終”的道路。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想要讓“黃背心”運動無疾而終,似乎并不可能。
在經歷了圣誕和新年假期的短暫平靜期之后,“黃背心”運動猶如一輛重新加滿汽油的汽車。上周六的行動,恰恰證明了這一點。其根本原因,并不是對于工資的不滿,相比于歐元區甚至歐盟其他國家,法國的最低工資已經遠高于其他國家;從工作條件上來說,法國也一直在促進各行各業改善員工的工作條件,即便是教師,在2018年的教育改革中,也有推進“小班化”教學,以減少班級人數的內容。
雖然不能排除部分人群的確在生活上有困難,但購買力下降更多的是民眾在習慣了現有的福利和生活之后的主觀感覺,情況并不像他們所認為的那么嚴重。畢竟,作為一個高福利的國家,法國所提供的社會福利,放在整個歐洲也是令人有些眼紅的。
民眾所不滿意的核心問題,在于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一點,在短期內是無法消除的。并且,當我們看到“黃背心”運動的起源時,不難發現,民眾不滿的不僅僅是燃油稅漲價所造成的生活負擔增加,對于他們來說,更難接受的是,航空和輪船這兩類柴油消費大戶卻能夠享受到免除燃油稅漲價的優惠政策。而這僅僅是法國社會中所存在的各種特權之一。
法國當前的“黃背心”運動,或許是《論語》中一句話的最好寫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馬克龍還能有所作為嗎?
然而,站在國家的立場上,“黃背心”運動卻又是不可接受的。根據法國《國內安全法》和《刑法》的相關規定,“當抗議活動被評估為危害公共安全時,警察有權利制止抗議活動的舉行”。
從“黃背心”運動發展至今,除了圣誕和新年假期這兩周稍顯平靜之外,即使是11月17日第一次抗議活動中所采取的在高速公路上低速行駛甚至停車的行為,也有危害公共安全之嫌。在某種程度上,法國民眾不可避免的有著短視之嫌。畢竟,對于他們來說,國家是不是能夠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崛起,并不是他們首要考慮的內容,當他們看到自己并不豐足的錢包和信用卡賬單時,所要考慮的是如何生活下去。不論是法國哪個政黨,都無法調和民眾關切自身利益的短視和國家試圖再次崛起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在“黃背心”運動中得以了體現。
從馬克龍執政至今所有進行的改革來看,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恢復法國在二戰之后“輝煌三十年”的榮耀,改變法國長期以來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企,企業競爭力不足等一系列問題。這一系列改革措施頗有一些“療沉疴用猛藥,治亂世需重典”的態勢。
然而,法國本身的民主制度卻給了馬克龍以沉重的枷鎖。在短短五年的任期之內,他面對的不僅是法國的“沉疴”,還有民眾既想要立刻改變當前現狀卻又不愿既得利益受損的期待。一旦他的改革動了民眾的“蛋糕”,最直接的影響將體現在他任內大大小小的各種選舉上。
在面對民眾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時,作為國家領導人,馬克龍首先要考慮的必然是國家利益。然而,面對法國的各種不同的選舉,作為政黨領導人的馬克龍又不得不顧及其政黨在選舉中的成績。在這樣的種種矛盾之中,馬克龍似乎很難有所作為。然而,馬克龍依然在努力,“全國辯論”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他是否能走出這樣的困局?又會有哪些措施讓他能夠破局?一切還需要時間帶給我們答案。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講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