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走在街頭,這位荷蘭攝影師記錄下了90年代的上海
“個老上海額!”如果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上海,你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詞會是什么?時髦?開放?變革?
在那時,荷蘭攝影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穿梭在上海的街頭巷尾,通過他的鏡頭,定格了這一時期的都市繁華景象,也講述了那些屬于老城區的歲月痕跡。
8月8日,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個展“上海:瞬間與永恒 1990-1993”在上海Fotografiska影像藝術中心展出,帶領觀眾重回1990 年代的上海。
1990年代初的上海,正面臨著一次全新的轉變,無數新事物正急劇改變著這座城市中的景觀、人們的生活,乃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當時的西方社會對正在變革中的上海充滿興趣。1990年4月,《時尚》雜志(法國版)需要拍攝一個以“上海·城市”為主題的封面故事。而羅伯特·凡德·休斯特作為特約攝影師首次來到上海,以一組不同尋常的照片記錄下了他眼中的上海。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杰出的荷蘭攝影師,他曾游歷世界并在期間用鏡頭捕捉了無數引人入勝的畫面。在他輝煌的職業生涯中,他的攝影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包括歐洲、北非、中東、美洲以及亞洲等地區。他曾先后擔任《VOGUE》、《Stem》、《嘉人》、《GEO視界》、《ELLE》、《巴黎競賽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費加羅》等著名刊物的特邀攝影師。其出版作品包括《上海1990-1993》、《古巴人家》、《中國人家》、《永恒的世界》、《重慶人家》等。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羅伯特·凡德·休斯特為《時尚》雜志(法國版)拍攝的封面故事。

展覽現場
羅伯特拍攝上海的照片一經發布,引發了熱烈的反響。至此,更多的邀約紛至沓來,他便與上海這座東方城市結下了不解之緣。1990至1993三年間,他七次往返上海,用鏡頭記錄下這個改革開放最前端,瞬息萬變、蓄勢迸發的社會能量,以及時代變遷中的市井風貌。
在展覽現場,羅伯特回憶了初次來上海的印象,“當時是七月,和現在一樣的大熱天。我坐飛機來到上海虹橋機場(對,虹橋機場,當時還沒有浦東機場)。那是我第一次去亞洲,第一次來中國,第一次去上海。雜志社的人把我安排在著名的和平飯店,我在那度過了美妙的一晚。第二天早上6點半,我就迫不及待地背著我的相機和一大堆膠卷出門了。然后過了24小時,我就完全被上海這座城市所吸引。”

陸家嘴的東方明珠正破土而出,1992

拍攝于外灘,1990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拍攝的建造中的大橋
在羅伯特的鏡頭里,東方明珠電視塔還未竣工,南浦大橋、楊浦大橋亦在建造中 ; “獨立從掌握一輛鳳凰自行車開始”的廣告語醒目而誘人 ; 大馬路邊乘風涼,理發店里做頭發……這些作品大都是在自然光下的“街頭”攝影。每個場景都被視為故事發生的劇場和舞臺,每個人都在渾然不覺中成為參與者或見證者。
“這是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用了‘異國情調’這個詞,那么不同,但很美。我喜歡這里的人,清晨看到穿著睡衣的中國人在人行道上喝茶,和鄰居聊天,那種社區的感覺。太美了。太棒了。”羅伯特說。

南京東路還未被改造,車流伴隨著人流穿行……午夜的南京東路,1990

南京路上,路邊巨幅的手繪海報講述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愿景,1992
策展人施瀚濤表示,“羅伯特的作品并不是那種典型的繁盛于20世紀的新聞或紀實攝影,他的拍攝好像從來沒有固于某一特定的攝影類型所要求的程式,更像是無時不刻地好奇張望,并跟從內心的感受而觸動快門。這也許正是街頭攝影唯以被定義的地方,它自由隨性,不拘于語言的考究,更多是對于眼前瞬間的現看和體會。羅伯特的攝影帶著更強的日常性,并賦予了畫面所特有的碎片的、流動的、眼花繚亂的感受,而這也正好應和了1990年代上海開放、熾熱,又有點冷酷的氣息。”

北京路上,人們開始追求新的時尚拐子燙(羊毛卷)成為潮流標志,1992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通過鏡子拍攝的美容院
羅伯特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依然記得九十年代初在外灘看到的景象。我能夠瞬間辨認出海歸的華裔 : 那些來自港澳臺地區或曾在西方國家生活過的中國人,因為相比當地人,他們長得更高,穿著得體,看起來也更健康…今天,如果我再次走在外灘,我眼里的本地人和外國人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這并不容易,上海非常了不起!”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在北京路的酒吧中拍攝的場景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在外灘拍攝的經營貂皮服飾的年輕人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在上海大多時候都是在街上走,實在走不動了就會乘坐公交車。
30年之后,這些圖像依然如此清晰。據說,在影視劇《繁花》的前期籌備中,羅伯特·凡德·休斯特作為特別的歷史影像支持,為劇組提供了珍貴的照片和資料。他說:“王家衛拍攝《繁花》時聯系到我,我的畫冊《上海》是在香港出版的,畫冊內容正是提供了那個年代上海的場景、人物、衣著,這些照片完全沒有PS,沒有美顏,真實反映了八、九十年代的上海面貌。”

羅伯特·凡德·休斯特在上海,1992年
“我們不知道未來的人在看到這些畫面的時候,會有怎樣的驚嘆或疑惑,但至少可以讓他們知道,這個城市里的人曾經以這樣的方式生活過。”施瀚濤說。
展覽將展至11月3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