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部落世界或許依然有苦難和折磨、天災人禍、預示著晦暗的未來,但這一切背后仍有堅韌的希望和愛。在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受了傷的幸存者。編輯整理 | 他者others,Tsetsenchieemg對本文亦有貢獻
閱讀
《心之漿果:回憶錄》(Heart Berries: A Memoir)的作者Terese Marie Mailhot是加拿大西北海岸海鳥島(SeabirdIsland)印第安保留區的原住民。她詩意、充滿力量地講述了自己的成長史。盡管活過了性侵,卻也因此患上了應激性障礙和雙相情感障礙,但她通過寫作戰勝了精神疾病。她在書中回憶了社工母親、自己和酒精成癮的藝術家父親講和,父親后來還被神秘謀殺等事。她寫的是愛、回憶、接受彼此、接受自己。對故事和文字的控制力驚人。
美國記者、作家Carl Hoffman的《婆羅洲最后的野人:一個關于死亡和珍寶的真實故事》(The Last Wild Men of Borneo: A True Story of Death and Treasure)被亞馬遜評為年度最佳非虛構之一。作者在婆羅洲雨林跟隨達雅克人和本南人一探雨林依舊死守的秘密。書中有兩條線索、兩位人物,美國收藏家Michael Palmieri定居巴厘島,多次出入雨林收集原住民藝術品,然后賣給博物館或私人藏家,他的做法有不少爭議,被人認為是走私犯、小偷,但也正是他讓許多原住民物件得以在世界各地的頂級博物館保留下來。另一位是奧地利傳奇探險家Bruno Menser,他和本南人一起生活,學習他們古老的智慧;當發現伐木對雨林人生存造成巨大威脅時,他聯合散居的雨林人用非暴力方式抵抗伐木。但他的做法不過是螳臂當車,一切努力付諸東流后,Menser獨自走進雨林,從此消失。
作者以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穿針引線,勾勒了雨林的神秘、原住民的生活現狀,更重要的是直指人性——看似謀私利的收藏家最終保護了雨林文化,看似如圣人的探險家實則有著瘋狂自私的一面。
在《喬治·華盛頓的印第安世界:第一位總統、第一民族以及國家的誕生》(The Indian World of George Washington: The First President, the First Americans, and the Birth of the Nation)這本全新的傳記中,作者用華盛頓的一生引出和他同時代的原住民領袖的故事。
華盛頓讓原住民重返屬于他們的土地。書中寫就了多年來原住民和華盛頓交涉的過程,后者還前往印第安土地調研。在跟原住民打交道的過程中,他使用外交手段說服他們接受新的國家。本書首次完整描寫了華盛頓和原住民雙方的故事,帶領讀者看到美國伊始及其承載的光明未來。
1960年代,人們尋找包括致幻劑在內的精神藥物到達高潮。在嬉皮運動的影響下,許多年輕人也來到原住民部落,渴望一試可以改變精神狀態的草藥以獲得頓悟。民俗學者、人類學家等也在同期對原住民使用精神類藥物展開系統研究。半個世紀以來,他們解開了死藤水、古柯葉等植物的用途之謎,也草藥里找到許多可以跟現代藥物相結合的元素。《在民俗中尋找精神藥物50年》(Ethnopharmacologic Search for Psychoactive Drugs: 50 Years ofResearch 1967-2017)收錄了這個領域中佼佼者的田野記錄和發現成果。
記者、史密森尼學會撰稿人Paul Raffaele多次深入雨林,《雨林中的幸存者:前往今天的石器時代部落探險》(The Rainforest Survivors: Adventures Among Today's Stone Age JungleTribes)記錄了三個雨林部族,愛好和平的剛果俾格米人(Pygmies),生活在樹屋里的巴布亞科羅威人(Korowai),和亞馬遜雨林深處的科魯波人(Korubo)。他和三個部族分別相處相當一段時間,看到他們古老的智慧和神秘儀式。Raffaele記錄的探險歷程和原住民人物都精彩誘人,這本書也向世人展現了這些鮮為人知的族群正身處的政治、自然大環境——外界迫使他們改變,氣候不斷變化,他們千百年來和所生活之地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危在旦夕。作者沒有提出“我們是否應該和他們接觸”等問題,而是忠于記錄本身,這也是本書極為出彩、迷人的地方。
切羅基印第安人(Cherokee)作者Daniel Heath Justice在《為什么原住民文學很重要》(Why Indigenous Literatures Matter)中論述了今天原住民文學在政治、創意、文化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通過文學、個人生活經驗和文化歷史相結合的方式提出四個主要問題:我們如何真正學會做人?如何成為一個好的親人?如何成為一個好祖先?如何生活在一起?作者認為原住民作家在這些方面提出了絕佳觀點。本書既是原住民文學研究,也是一部文化史。
美國人類學教授David Posthumus在《我所有的親人:探索拉科塔人的本體論、信仰和儀式》(All My Relatives: Exploring Lakota Ontology, Belief, and Ritual)一書中研究探討了這一代美國拉科塔印第安人的信仰和文化,尤其是他們所認為的身體和靈性的關系。他在書中指出如今拉科塔人的萬物有靈信仰依然是完整清晰的,他們以此認識現實世界——石頭是有個性的,人類或動物擁有靈魂,天氣具有某種意義等等。本書是對拉科塔人文化信仰的研究,也深入淺出地讓讀者理解、接受原住民的宇宙觀和宗教信仰。
美國《國家地理》推出《韋德·戴維斯攝影集》(Wade Davis Photography)。韋德是人類學家、原《國家地理》常駐探險家,現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提出了相對于“生物圈”的“族群文化圈”:“在這個地球上同樣有一個文化之網,無數文化交織成的智慧與精神之網覆蓋了整個地球。這個網就是‘族群文化圈’。它也許能概括人類自有意識以來,由想象所生出的一切思想、神話、直覺、靈感、宗教等。族群文化圈是人類的偉大傳統。正是由此之中升出我們的夢想之境,幻化出內在希望。它代表我們人類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也代表我們這個如此具有想象力、又有驚人適應力的生物種類所創造出的一切本身。”
戴維斯幾十年來拜訪世界各地的原住民,對他來說,沒有哪種文化是原始的,這本影集收錄了20個不同部族,從撒哈拉沙漠族群到北極圈因紐特人、蒙古牧民、澳大利亞原住民……穿插其中的是他感性的文字。
奢侈出版社Rizzoli今年推出新影集《非洲暮光:非洲大陸正在消失的儀式與慶典》(African Twilight: The Vanishing Rituals and Ceremonies of theAfrican Continent)。攝影師Carol Beckwith和Angela Fisher拍攝非洲部落文化、儀式已經40年,距兩人上次出版影集也已20年。本書記錄了生活在非洲極難抵達之地的原住民儀式和慶典也正在快速消失。事實上,本書出版時,書中記錄的傳統已有40%消失了,而這只是她們過去15年的記錄。《非洲暮光》不僅是記錄,也是一份邀請,帶領讀者走進一個個人和族群、身體和靈魂、土地和人類相連的世界。它也是一曲挽歌,贊頌非洲大陸上充滿力量的藝術形式和原住民無盡的創意。所有照片均為首次出版。
Rizzoli推出的另一本同類影集是Jimmy Nelson的《崇尚人性》(Homage to Humanity),這是他的首部攝影集《在他們消失以前》(Before They Pass Away)后的第二部作品,也可算作它的續集,依然關注即將消失的部落和傳統,通過富于爭議的擺拍甚至是廣告拍攝手法,展現部族之美。出版商認為“這些照片能鼓舞我們每個人,從精神上把我們聯合起來,激勵我們拯救人性本身。”
《Amaze》(驚異)是TeNeues出版的另一本關注原住民和自然、動物關系的攝影集。墨西哥攝影師、探險家、環保主義者Cristina Mittermeier記錄了地球各個角落的瀕危動物和偏遠部落,她的自然、紀實攝影充滿張力,展現了一系列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她想探索的也是人類和地球之間有意識、可持續的未來可能性。
中文出版中今年也有不少關注原住民話題的好書,《哈帕薩帕之歌:與印第安長者的旅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新民說)的作者肯特·納爾本因為機緣巧合跟印第安長者丹一起展開了一場公路旅行,在漫長旅途中,納爾本記錄了這位長者的一言一行,也記錄了在他指引下所看到的美國印第安保留區和依然生活于此的人們。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旅行中,白人納爾本和印第安人丹以及他的親朋好友們彼此磨合、親近甚至敞開胸懷。對了解印第安人歷史的人來說,這個過程讀起來絕對打動人心。
事實上,納爾本記錄的或許是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背棄、妥協和試圖擁抱彼此的過程,他寫的也是人和人之間最根本的關系——我們原本相連,然后總會在某個時刻背棄彼此,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掙扎著再次走向對方,放下過去、握手言和,一起努力拯救這顆脆弱的星球?
《悲慘遭遇:美國原住民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是美國歷史學家佩吉·史密斯專題式的著作。她從歐洲入侵者進入美洲大陸開始,一直寫到1890年美國印第安戰爭結束,全面介紹了印第安人在美國建立、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痛苦和抗爭。她不僅是對原住民史進行了一次平鋪直敘的記述,更是通過白人和原住民的故事,記敘了印第安文化如何在此過程中和歐洲殖民者的文化相互融合,也是以美國原住民作為主線,勾勒了一部美國史。
世界著名宗教史家米爾恰?伊利亞德從西伯利亞薩滿教傳統出發,對薩滿教的實踐進行了調查。他的《薩滿教:古老的入迷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也觀察和描述了美洲、印度尼西亞、中國(包括東北、內蒙古、西藏)等地的薩滿教,對西伯利亞阿爾泰、布里亞特、雅庫特等地的薩滿研究尤為豐富,是薩滿教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說是為世界各地的薩滿做出了定義,也以地域的方式做了橫向對比分析。本書主要集中在科普層面,而非靈性意義。
你知道草原上的四季和聲音的關系嗎?你熟悉多少種草原上的鳥鳴、風聲?你知道牛、羊、馬、狗以及游牧生活中其他聲音所代表的含義嗎?你知道多少和草原上的生態或生物相關的歌曲?你知道多少跟草原聲音景觀相關的故事和傳說?在《草原聲音漫記》(上海音樂出版社)中你會找到答案。本書由上海音樂學院生態音樂學研究院和“行走的耳朵”團隊聯合出品,是“聲音生態學叢書”系列之一,由四個生活在不同時空環境、有著不同身份的人群寫下的對蒙古草原音樂的描述和感受組成,展現了草原音樂真實又感性的一面。書中有一部分由蒙古兒童用蒙文質樸地寫下他們對音樂的記憶和感觸,再譯為漢語。
《鼓語:中國薩滿樂器圖釋》(上海音樂出版社)是上海音樂學院今年推出的另一本重量級讀物。作者劉桂騰自1980年代初走上薩滿音樂研究之旅,從大興安嶺森林腹地到呼倫貝爾草原深處,從三江平原到科爾沁沙地……從一器漸及多器,再及多族。薩滿鼓是萬物有靈觀物化形式的薩滿樂器,作者以此為切入點,解讀了薩滿信仰及其儀式知識,也窺探了傳統樂器在歷史長河中的流變和傳承。
紀錄片
2016年,美國北達科他州立巖地區蘇族印第安原住民,對建設穿越該地的輸油管道發起抗議,引發轟動。原住民活動家、電影導演CodyLucich也參與其中。他的紀錄片《立巖之戰》(Akicita: The Battle ofStanding Rock)專注于記錄原住民年輕人如何站出來帶領族人和警察對峙,也記錄了他們在抗議期間的日常生活。這部紀錄片的張力也來自它是一部非常個人化的影片,表達的正是導演自己的情緒。
塔希提島國際機場附近有一個叫Flamboyant的破敗地區,在法國殖民和長達30年的核試后,此地只剩下孤獨厭世的人。如今的Ma'ohi人已然忘記了他們的語言和歷史,也失去了和土地、世界的連接。但在這個絕望的地區,還是有些什么留存了下來,那些微弱的、被深藏的、幾乎看不見的力量依然抗拒著被大世界抹去。紀錄片《Ma’ohiNui,我的家鄉在海中央》(Ma’ohi Nui: In the heart of Ocean MyCountry Lies)用留存下來的精神與核試以及人們掙扎的生活作對比,展現了試圖記起自己是誰的人正悄無聲息地找到重新獨立之路。影片在今年柏林電影節首映。
另一部關注南太平洋島民的是《瑪那的印記》(Marks of Mana)。在前哥倫布時代,南太平洋上的女人們精通紋身,這些紋身有守護的力量,也給予她們能量,且只有女人紋身。殖民不僅改變了紋身的形式,也讓它主要成了男性的印記。薩摩亞導演Lisa Taouma追溯了太平洋女性紋身的歷史,也記錄了她們如何試圖復興這項傳統。
同樣關注原住民傳統紋身的13集加拿大紀錄片《原住紋身》(Skindigenous)探索世界各地的傳統紋身,每集都深入不同族群,探索他們的用具、技藝、紋身的含義以及紋身是如何塑造他們的傳統的。紀錄片通過紋身展現的也是古老、獨特部族的世界觀、宇宙觀。
今年在加拿大引起轟動的真人秀/紀錄片《首次接觸》(First Contact)找來6位對原住民有非常強的先入之見的人,讓他們深入加拿大原住民社區28天。6位主角在拍攝時并不完全清楚紀錄片的根本用意,但他們的世界觀、生活在這28天中被完全改變了。他們見到了自己不曾想象過的世界。事實上,絕大多數加拿大人都不曾真正接觸過原住民或拜訪他們的家園,這部影片旨在改變對原住民的成見,縮小兩個世界的差距。
另一部在柏林電影節上頗受關注的原住民題材紀錄片是《Gurrumul》,講述了澳洲著名原住民音樂家Geoffrey Gurrumul Yunupingu的事跡。他是埃爾科島(Elcho Island)東北部的阿納姆人(Arnhem),天生眼盲,但在傳統歌謠和音樂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一直過著傳統生活,他的同名音樂專輯《Gurrumul》把他帶向了世界,受到全球的關注和歡迎。紀錄片也展現了在全球化過程中,這位藝術家如何掙扎著平衡自己極為看重的傳統,同時又把歌聲帶向世界。他認為自己是“背負兩個世界的人”。音樂家在2017年7月過世,年僅46歲。
英國探險家Will Millard的紀錄片《我和部落的一年》(My Year with the Tribe)在BBC播出。他花了一年時間在巴布亞進進出出,記錄生活在樹屋中的科羅威人(Korowai)。這里的原住民在許多紀錄片、攝影集中都有出現,人們把他們描述為依然過著原始生活的人。Will發現這都是假的,甚至爆出BBC著名紀錄片《人類星球》中關于科羅威人的片段也是造假。他也有自己的發現,在那些擁有工業社會基礎設施的殘破小鎮里、穿著T恤的原住民的生活中,傳統依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Will Millard(左)BBC3集迷你劇紀錄片《地球奇觀》(Earth’s Natural Wonders)第二季分別講述了澳大利亞原住民、西伯利亞亞馬爾半島的涅涅茨人和南太平洋瓦努阿圖島民和動物如何共處;喜馬拉雅山區的牧人、加拿大的因紐特人如何在極端氣候下生存;巴西亞馬遜雨林深處的原住民、北大西洋各個島嶼上的人們又是如何在絕望中堅守求生的。
BBC另一部3集迷你劇《遠隔重洋:藝術與太平洋》(Oceans Apart Art and the Pacific with James Fox)關注在西方人到來之前,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亞、新西蘭、波利尼西亞已有的原住文明。藝術史學家James Fox講述當地文化和西方殖民的相遇和沖突。他研究毛利人如何抵抗殖民和邊緣主義,頑強地保留自己特有的文化,成為當代新西蘭文化的一部分,他們的成功在世界其他地方廣為流傳。Fox展示了毛利文明如何在剛開始和歐洲人接觸時吸納了許多外來影響,比如現代火藥和基督教等,這種融合在當地產生了許多有趣的新興文化,帶來了多元的產物,像是雕刻精美的槍托和面帶毛利刺青的圣母像等。此外他也展現了一個真正的波利尼西亞而非西方人眼中的“人間天堂”;澳大利亞原住民的藝術文化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盡管他們飽受壓迫,但他們正在通過自己的藝術和想象力“收復失地”。
James Fox《最后的守護者》(The Last Guardians)是電影導演和厄瓜多爾亞馬遜雨林中的兩個部落Sàpara和Kichwa一起合作拍攝的紀錄片,講述了他們抵抗石油公司侵襲、奮力保護自己的文化和生存方式的故事,也通過原住民的視角警醒人們不尊重原住民權利和信仰的后果。影片傳達的訊息給當今社會的環境惡化問題帶來強烈啟示,也展示了原住民的智慧對現代化國際群體的重要意義。可在Vimeo上付費收看。
PBC推出《美洲土著:從洞穴到宇宙》(Native America From Caves to Cosmos),追溯了美洲原住民的歷史——誰是美洲第一批人類,他們又創造了什么樣的文明。本片也探索了有關美洲土著的根本問題:到底誰是最先生活在美洲的人,他們又以怎樣的方式創造了自己的獨特世界?紀錄片通過探尋霍皮人長者在新墨西哥沙漠查戈峽谷中的朝圣、科學家對亞馬遜雨林中上古巖壁畫的檢測、楚瓦什造船人在加州海灣對他們部落古老航跡的探索,以及一位在墨西哥城附近的金字塔下挖掘的考古學家,來揭曉答案。
音樂那木廠牌今年推出的《行走的聲音?河西走廊》用音樂采集和再創作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從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歌聲和藝術的完美融合。
河西走廊是古絲路中段、歐亞大陸的咽喉要道、古代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黃金通道。這張專輯收錄了9首傳統民間音樂,涉及7位民間音樂類非遺傳承人,同時收錄了沿途各地的環境聲。這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獨特的情感、思想意識、生活場景,構成了這里獨特的音樂形式。他們以歌聲來表達情感、訴說神話、謳歌英雄、展現生活勞動場景。素材采集結束后,那木廠牌集結了國內外17位優秀原創音樂人,使用18種樂器再創作。民間音樂人的歌唱有的保持原汁原味,有的加以樂器伴奏,在還原音樂場景、保留音樂靈魂的同時,用經典復古混音概念讓這些音樂既保持本質又有了現代感。
《小島大歌》(Small Island Big Song)是澳洲音樂制作人Tim Cole和臺灣制作人陳玟臻(BaoBao Chen)耗時三年、走訪兩大洋16個島國原住民部落,由音樂家選擇希望錄下的歌曲,用母語演唱或演奏傳統樂器,以獨特的活火山、紅樹林、雨林、海上村莊為背景,錄下古老或現代的吟唱,并拍攝記錄下來。然后,兩人帶著一首歌曲到另一個島上,請其他南島音樂家加入當地元素,這樣一層接一層編織出18首歌曲,每首都由音樂家跨海共制完成。超過百位音樂家透過耳機和錄音檔,跟彼此分享音樂,并加入合聲和樂器演奏,創造出首首融合古老和現代,跨越距離和國界,重現島嶼間共享的文化脈絡,又風格各異的歌曲。這些音樂重新串連起一個被海洋連結著卻又四散各方的千萬族人。
每張CD包括一本56頁的小冊子,還有一把用竹制牙刷,呼吁人們減少使用塑料、保護海洋。專輯包裝也不使用塑料,而是采用南太平洋特有的樹皮和甘蔗纖維制成。唱片也被英國《Songlines》雜志選為年度最佳之一。
《Songlines》雜志評出的另一張年度最佳是Jeremy Dutcher的《Wolastoqiyik Lintuwakonawa》,這是這位加拿大沃拉斯托克(Wolastoq)原住民作曲家、男高音的首張專輯,結合了古典樂和傳統音樂。Jeremy在加拿大歷史博物館發現了一張1907年的老唱片,收錄的是他祖先歌唱的已被遺忘的歌謠。他在族人長老的帶領下深入研究自己的傳統,用這張唱片作為背景音樂,再加上自己的創作,用民族語言演唱,祖先遙遠的聲音是男高音和古典樂器背后的另一個層次,低吟聲充滿時光感,兩者并行毫不突兀,也無對比之感,反而有一種遙遙對唱的呼應。
Jeremy希望以自己的新唱片致敬古老的文化傳統,如今還能說沃拉斯托克語的已不過百人,但他依然寄望于文化復興和重生,他在專輯里說:“當你把歌謠帶回來,你就把人們帶回來了,就把一切帶回來了。”
云南怒江州福貢縣的老姆登村依怒江大峽谷的懸崖而建,村民們著傳統服飾在教堂里操著傈僳語、用大本嗓唱詩。《大峽谷里的贊美詩》是“行走的耳朵”為Touching Studio短片打造的同名專輯,他們在2017年來到當地收錄老姆登怒族人音樂,看到、收錄到的是這個邊陲村莊里傳統和外來信仰的融合。老姆登有一位“堂哥”,周一徒步3個小時上山務農,周六下山參加教堂活動、唱贊美詩,在唱詩班的男低音聲部里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同時他也需要在山上的一周聽著溪水潺潺,獨自面對孤獨。這里還有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剛剛生了娃,一邊在廚房洗碗一邊唱著怒族歌謠《哦嘚嘚》。
制作團隊收錄了老姆登的贊美詩、民間音樂等加以編排創作,用聲音呈現他們在當地所見的那種對比跟融合。這也是一部出色的當代聲音藝術作品。
風潮唱片年底推出專輯《銀掌走馬》。這是海西蒙古族民歌采風先行者才仁卓瑪的作品。她是位樸實卻充滿傳奇色彩的女性,在青海民歌沉寂的1980年代末開啟民歌采集之旅,現在由HAYA樂團發起人全勝重新制作,廣納世界音樂、流行、搖滾等多種曲風,讓民謠披上新時代外衣,以鮮明生動的姿態延續璀璨的生命。專輯共收錄9首歌,8首是才仁卓瑪在1988到1990年間采集的。她也是HAYA樂團歌者黛青塔娜的母親,專輯中才仁卓瑪也和樂團合作打造了一首溫柔、溫暖的新歌謠。
風潮唱片今年也為新疆哈薩克族自由音樂人穆熱阿勒(Mural Bimurat)推出首張個人專輯《祖先的禮物》。他曾帶著純熟的冬不拉、吉他演奏技巧和對音樂的熱愛,跟隨旋律游走世界各地,這張唱片由法國制作人Eric Lattanzio操刀,收錄了穆熱阿勒近五年創作的冬不拉曲和哈薩克斯坦母語民謠,其理念基于穆熱阿勒對人生的看法,離合與悲歡,理想與現實,所有復雜的情緒都在其中,古樸不失奢華、干凈不失力量。
《祖先的禮物》榮獲2018全球華語金曲獎年度演奏專輯獎。穆熱阿勒也在今年和好友組建NAVAT樂隊,以民族融合的理念為出發點,跟著音樂游牧世界各地。
事跡2018年是美國著名攝影師愛德華·柯蒂斯誕辰150周年。柯蒂斯1868出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自學了簡單的攝影技術后成為明尼蘇達一家攝影棚的學徒。1900年開始計劃拍攝、記錄美國印第安文化,他想記錄印第安人的口述歷史、傳說、歌謠、最有成就的長老和戰士的故事,還想學習印第安語,由此開始《北美印第安人》項目。之后20年間柯蒂斯走遍北美,走訪八十多個部落、拍攝4萬多張照片,收錄了上千張黑膠,最終總共出版20本畫冊。為紀念柯蒂斯誕辰,全美展開他的攝影作品巡展,最后一場到2019年1月才結束。
愛德華·柯蒂斯步柯蒂斯后塵拍攝北美原住民的攝影師不在少數,但作品鮮少有像他這么完整的。最近,圖拉利普和維諾米什(Swinomish and Tulalip)印第安攝影師 Matika Wilbur公布了她自2012年開始的“562計劃”,即拍攝被美國政府承認的566個部落中的562個。她開始這個計劃是因為已故祖母在夢境中的指示。如今她已走了30萬英里,拍攝了400個部落。和其他攝影師不同的另一點是,Wilbur讓拍攝對象自己選擇拍攝地,“我想要展現的是他們自己認為重要的東西。”她也采訪相遇之人,和他們探討印第安人的身份問題、家庭、愛、心碎、希望、未來和那些改變他們的時刻。“長久以來都是由外人拍攝印第安人,”她說,“我想應該透過印第安人的眼光來講講了。”現在這個項目不再僅僅只是攝影計劃,而是全面地記錄部落文化。
Matika Wilbur美國中期選舉首次誕生兩位原住民女議員——堪薩斯州的Sharice Davids和新墨西哥州的Deb Haaland。Davids是圣語族(Ho-Chunk Nation),還是名同性戀者;Haaland則是霍比人。兩人都是民主黨,呼吁族群平等、關注氣候變化。“就在70年前,新墨西哥州的印第安人甚至沒有選舉權,”Haaland當選后說,“我在母親傳統的霍比人家長大,是第35代了,我從未想象過我所身處的世界也能有一位像我這樣的人當選。”兩人的當選也提醒著世人原住民走過了多少漫長而艱辛的歲月才有今天。有專家學者認為這也是2016年立巖運動推動、觸發的成果之一。
Sharice Davids(左)& Deb Haaland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面對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地原住民擁有的古老智慧有至關重要的價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Patricia Espinosa認為:“原住民一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部分,因為他們擁有祖先的傳統智慧。”聯合國為原住民領導人打造了一個真正的發聲平臺,旨在推廣原住民智慧、讓原住民可以完全參與,推動有關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
科技發展在保護原住民文化傳統上也有積極意義。艾美獎得主Lynette Wallworth使用VR技術拍攝講述亞馬遜亞瓦納瓦部落(Yawanawa)第一位女薩滿Hushahu和部落中的靈性首領Tata的故事,后者已經100歲,活過了奴役、傳教士時代。他曾預見族人的人數會銳減,想要強化文化力量,就要和女人分享薩滿智慧。Wallworth和這個部族合作,使用VR技術帶領受眾身臨其境走入雨林世界,更是走進靈性世界——感受服用死藤水的效果、感受雨林的草木動物與人的互動等等,旨在讓現代人嘗試雨林人的知覺世界。
女薩滿Hushahu11月,美國傳教士John Allen Chau前往印度桑提內爾島為原住民傳教時被殺的新聞,再次引發“是否要和拒絕跟外界接觸的原住民接觸”的爭議。巴西原住民保護組織FUNAI拍到亞馬遜雨林中獨自生活的一位原住民,視頻中后者看起來很健康,他們始終和他保持距離、遠遠觀察他已有20年,這是他們第一次拍到視頻。1996年FUNAI就多次嘗試和他接觸,但每次他都以暴力相對,完全拒絕;2005年他射傷了一名FUNAI工作人員,此后保護組織就和他保持距離,遠遠地給他留一些作物種子用于耕種,也幫他擋住試圖侵占這片土地的外來者。人類學家認為他大概50歲左右,所屬部落的其他成員很可能是被1990年代涌入雨林中的牧場主所殺。這位獨居原住民成了雨林部族不和外界接觸也能堅韌過活的象征,他在農人、礦工和伐木者的壓力下生活,也活過了孤獨和生離死別。
FUNAI拍到的在雨林中獨身一人生活的原住民他的小屋FUNAI今年也發現雨林中新的未曾和外界接觸的部落,他們預計大約還有一百個這樣的部落,呼吁人們不要打擾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