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錄中國|“流量”到來,老工業城市淄博如何浴“火”重生?
“相信我,沒人能空手走出這里!”
在社交平臺上,來淄博打卡的游客這樣評價博山的陶瓷琉璃大觀園。
這座盤踞在淄博市博山區山頭街道的陶瓷琉璃大宗批發市場,三十年前就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走進其中,陶琉店鋪林立,餐飲小吃、住宿配套齊全——博山陶瓷琉璃工業鼎盛時期的輝煌可見一斑。
但隨著自然資源的枯竭和傳統工業的衰落,陶瓷琉璃大觀園也隨之沒落。不少店鋪老板在接受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記錄中國”團隊(以下簡稱“記錄中國”團隊)采訪時表示,沒想到去年“淄博燒烤”火了以后,陶瓷琉璃大觀園也二次“翻紅”。
山東淄博是全國唯一涵蓋資源枯竭城市、獨立工礦區、老工業基地三種類型的城市,當流量降臨在這個北方工業城市時,“網紅效應”能否給當地產業轉型帶來新機遇?淄博,能否浴“火”重生?
溢出的“流量”

7月31日,淄博博山陶琉大觀園內。 王雨 攝
整個陶瓷琉璃大觀園占地面積約20萬平方米,2023年春季以來,“淄博燒烤”帶來的流量讓各地游客“進淄趕烤”的同時,也發現了位于博山的琉璃大觀園。
負責大觀園運營管理的博澤物業經理李娜娜介紹,這里原是陶瓷琉璃大宗批發交易市場,這個規模在三十年前就已經形成了。去年,隨著更多游客的到來,大觀園在運營上做了優化調整,“咱們這里的店面古老歸古老,但都做出了創新”。
李娜娜說,為了應對高峰期的人流,園區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考慮到狹窄的通道可能會在高峰期造成擁堵,物業安排了志愿者進行疏導。園區還向游客供應免費的熱水和愛心雨傘。
“我們還從去年開始搭建大棚,鼓勵商家在外面擺攤。”李娜娜觀察到,游客們往往更喜歡這樣的小集市氛圍,愿意在各式各樣的小攤位間逗留。

琉璃大觀園里賣的小件工藝品。 王雨 攝
為迎接新涌入的游客,許多原先以批發為主的老店鋪紛紛“上新”零售產品。“記錄中國”團隊發現,大觀園內幾乎每家店都有琉璃手串、擺件售賣。“賣得最好的是小件的手串。”大觀園一家店鋪的店主范女士說,來這里消費的年輕人較多,店鋪和供貨商為此開始針對年輕群體研發更多商品品類。去年國慶之后,范女士的店鋪還推出了文創相框。
“去年5月開始,我這一整張桌子都賣琉璃。”在另一家店鋪門口,張女士一邊串著手鏈,一邊迎客。在淄博從事陶瓷琉璃批發十幾年的她回憶說,以前自家也賣琉璃,但是沒有現在這么大的規模。營業時,大家基本都坐在店里,有人來拿貨時再出來迎接。“現在來的客人多了,我基本上一直坐在外面。”
李娜娜說,今年夏天,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到大觀園參觀購物,孩子在購物的同時還能參與琉璃制作體驗等互動性強的活動。
同樣位于博山區的琉璃制造企業西冶工坊,也收獲了空前的熱度。“燒烤熱潮興起后,訪客數量比原來沒有熱度的時候翻了五倍多。”今年春節,西冶工坊副總經理劉建華在青島過年,一天之內接了十幾個電話,都表示希望來廠里參觀琉璃制作技藝。他能明顯感受到這種熱度一直持續到現在,尤其是在周末和暑假期間,原本每天僅有幾十、上百人的小規模觀摩散客,如今可達上千人。

西冶工坊的師傅正在制作琉璃。 王雨 攝
游客對紀念品和伴手禮的需求也相應增長。西冶工坊的旅游紀念品銷售量相比燒烤熱潮來臨前增長了五至十倍,營業額顯著提升。而且這種火爆不僅局限于國內。一些海外游客也來到這里選購非遺產品,中高端紀念品的銷量也有所增長。
在西冶工坊,有員工的網絡直播賬號粉絲量超過百萬。有位粉絲看過直播后,特意到現場選購了一萬多元的琉璃產品。大觀園的商家們也開始利用直播平臺推廣自己,陶瓷餐具、茶具等能夠吸引家庭用戶的產品銷量持續走高。
吃到“流量”紅利的工業遺產小鎮

顏神古鎮一座古窯改造成了酒吧。 王小淳 攝
2023年春季以來,“淄博燒烤”帶來的流量仍在持續。今年“五一”節假日期間,淄博八大局市場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大量游客排隊等待,時常出現限流情況。在周末和節假日,作為“網紅”打卡點的海岱樓鐘書閣,外圍平臺常常擠滿了人,室外的文創市集更是吸引大量游客駐足。
然而,大量游客的涌入,使張店區的酒店客房預訂緊張。無法訂到房間的游客,開始將目光轉移至周邊區域,一些新的旅游“打卡”點被游客列入旅行計劃。
博山區新打造的顏神古鎮就吃到了這波“流量”紅利。
“張店區的客房訂不到,就來我們這里了。”顏神古鎮副總經理張毅文說。
工業,曾是博山最重要的標簽。老舊廠房是工業發展軌跡的展現者,是城市歷史發展遺留最直觀的產物。自北宋時期起,博山當地居民便以制作陶瓷為生計,并巧妙地將陶瓷輔料運用在建筑中,形成了獨特的街巷與建筑風格。同時,博山也是淄博窯的發祥地之一。新中國成立后,這里曾擁有全國最大的陶瓷生產企業,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燒窯制陶的工作。
隨著時代變遷,陶琉產業從手工制作轉向機械化生產,許多手工作坊和傳統的柴燒古窯因此被淘汰或廢棄。當地居民逐漸搬離,留下一片片空置的老房子。

顏神古鎮的一處“打卡”拍照點。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攝
2018年,淄博市政府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啟動對古鎮的整體規劃和開發工作。張毅文是福建人,他所在的廈門朗鄉投資有限公司承接了這一項目,對古鎮進行整體打造,對古窯址、老廠房進行保護性開發。
“記錄中國”團隊走進一處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窯,這里被改造成為一個現代酒吧,傳統遺產與當代藝術在這里交融。“將古窯改造成酒吧,是為了以強烈對比的方式展現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而非機械地模仿傳統樣式。”在張毅文看來,古窯內部加入現代威士忌酒吧的設計元素,營造出煙熏火燎的歷史氛圍與威士忌調調相得益彰的感覺,能使游客既感受歷史遺跡的魅力,又體驗到跨時空的文化碰撞。
事實上,顏神古鎮所在的博山區離飛機場、高鐵站都要將近一個小時的車程,交通區位并無優勢。起初,張毅文也沒有想好如何吸引客流量。2022年底,顏神古鎮開始試營業,到2023年春天“淄博燒烤”走紅以后,張店區“溢出來的流量”突然涌來。五一高峰時,古鎮里已有的三家酒店民宿全部住滿。在老廠房看藝術展,穿越隧道窯感受工業文明,欣賞戲曲、民俗表演……顏神古鎮成為游客打卡的新地標,也成為博山“工業+旅游”融合蝶變的一處縮影。
張毅文笑道,“這也是‘淄博燒烤’帶給我們的意外之喜。”
老工業城市能否浴“火”重生?
博山區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區陶瓷琉璃行業服務中心主任吳寧寧在接受“記錄中國”團隊采訪時說,2023年初,在“淄博燒烤”爆火之前,博山就召開了文旅大會,“這是博山區政府首次就文旅專門召開的全區大會,我們希望這是一個鼓勁的會,一個推介的會”。
“淄博燒烤”火了之后,淄博市政府成立了提振消費專班,各區也成立專班應對這股流量,各個政府部門團結起來各出各的力。吳寧寧回憶,“流量”帶來的首先是住宿的問題,當時游客越來越多,在張店區住不下,就在周邊城區找住宿。不久后,淄博就開通了從八大局到博山的公交專線。
“這波‘流量’我們盡力接住了,接得還行。”吳寧寧評價說。
她表示,去年為“接住流量”做了很多應急工作,今年以來,為了實現“長紅”,博山區做了更多景區提升等基礎性工作。同時,博山正在通過產業園區的形式重塑傳統的產業鏈。
“我們是兩條腿走路,工業一點也沒有放松,因為這畢竟是‘吃飯’的根本。”吳寧寧說,淄博也抓住“流量”帶來的機遇,推出陶瓷、琉璃和絲綢“文化三件套”,希望通過博山的文化底蘊,吸引游客長久駐足,使文旅得以持續發展。
結合在地文化,博山推出了特色研學游,現已打造中小學生研學基地12處。據“文旅博山”公眾號發布的信息,博山研學課程涵蓋陶琉、自然、鄉村、美食、紅色文化等板塊。孩子們將有機會走進博山陶瓷琉璃藝術中心、紅葉柿巖、西冶工坊等地,近距離感知當地的風景地貌、歷史文化和特色產業。
復旦大學旅游學系副教授薛嵐在接受“記錄中國”團隊采訪時說,如果說重慶、長沙、西安等十年前就在互聯網引發“流量”的城市是第一代“網紅”城市,那么淄博、天水等非傳統旅游城市,可以被列為第二代“網紅”城市。第一代“網紅”城市本身擁有強大的旅游資源,網絡效應只是使它們更迅速地成為網絡熱門旅游目的地;而第二代“網紅城市”的崛起,與當前的旅游文化和社會價值觀變遷有關,旅游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和情緒價值對這些城市的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
薛嵐認為,這種熱度的持續時間較短,網絡效應在峰值過后可能呈現出相對衰落的趨勢。去年以來,部分投資者投機“入局”文旅產業,他們需要警惕流量減少、產業降溫帶來的挑戰和沖擊。
淄博有豐富的工業遺存,涉及陶琉、釀酒、絲綢等類別。淄博市印發的《淄博市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提出,加快實施“工業遺產+”多元化開發,推動工業遺產文化功能與周邊城區功能的連片綜合利用;實施高端陶琉轉型升級工程,加快推動陶瓷琉璃從工業產業向文化產業轉型,以更好地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為老工業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薛嵐說,“文旅要能帶動當地產業持續發展,才能讓‘網紅’效應持續下去。”如何利用工業基底和歷史文化,抓住文旅發展優勢,形成品牌相互推廣、“流量”相互接收、市場融合互補的區域旅游合作新生態,提升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能力,讓游客來到這里、玩在這里、住在這里,或將成為未來一個階段博山乃至淄博文旅面臨的一大課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