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松江為現場,探索江南建筑文化的現代演繹
在中國文化圖景中,作為一個空間概念的江南始終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承載。江南城鎮擁有中國傳統空間各種類型——民居、街巷、泖港、壇廟、園林、路橋,展示了中國營造傳統對適應生產方式的探索。
8月2日,“造化——新江南空間藝術”在上海松江醉白池公園邊的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開幕。在此,傳統的營造與匠作技藝逐步與現代工業化建造體系相碰撞,經由當代建筑師的融會貫通,形成了江南空間的內生語言與性格。

董屹《游目園》
據介紹,“造化——新江南空間藝術”展覽名中的“造化”一詞,是自然的“繁衍化育”與人工的“營建創造”兩種過程的融合,既表達天地演化的規律,又暗合江南營造文化的內核。展覽以松江為主要現場,集聚了來自全國各地且深耕江南空間的建筑師、藝術家與學者的實踐、實驗與研究。


金秋野 ,秋霞圃桂叢軒“四面景”及空間裝置
策展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譚崢在開幕式上介紹,展覽四個板塊“何陋之有”“江南意匠”“云間夢華”“萬象煥新”呈現了以張南垣、馮紀忠為代表的營造家的作品、文獻、圖紙、文物及對當代建筑實踐與教育的意義,以及先鋒建筑師與藝術家對典型江南空間的提煉、歸納與演繹,并以詩詞中的江南景觀的實驗性表達,更呈現了實踐者對未來松江的“科創-人文-生態”新型生活形態的規劃與引導。

王欣,“器物中的園林”裝置
其中,馮紀忠是與梁思成齊名的建筑大師,改革開放后,他設計的松江方塔園是古今結合的典范。上海松江方塔園原址的宋代的古塔,明代的影壁,并不在一條軸線上,而馮紀忠則將古建筑用現代園林的組合方式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此外,他還用簡樸的材料如竹子、茅草等搭建了一個供市民休憩的“何陋軒”,成了畫龍點睛的一筆。

黃一如、王凱,《馮紀忠與何陋軒》

黃一如、王凱,方塔園歷史文獻文物
在開幕式上,松江區政協副主席、松江區文化旅游局局長金冬云和同濟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馮身洪分別發表了致辭,表達了對展覽的期待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金冬云以三句詩傳達了對新江南空間藝術的深刻理解。他引用“相逢橋上無非客,行盡江南都是詩”,描繪了江南地區詩情畫意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強調江南本身就是一幅動人的詩篇。他說,展覽中特別設立的部分是對這些建筑前輩的紀念,體現了松江在建筑領域的深厚傳統。

譚崢、邱楚懿,《竹茂柯亭》
展覽不僅以裝置、景觀、圖像、影像等形式展現江南營造文化,還通過講座、雅集、市集等互動形式,為市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新江南空間體驗。進入展廳后,觀眾可在主海報及建構裝置“竹茂柯亭”前稍作停留,隨后穿梭于大臺階上的“境界”水墨裝置,直達四層展廳,在進廳的主題墻前選擇前廳后廳兩個環線體驗包括全部四個主題內容的展區,在游覽間隙可選擇在休息區小坐停留,在意猶未盡中翻閱關于建筑、園林、城市的著作,賞玩文創產品,且發現展覽中制造驚喜的藝術彩蛋。

王子耕,“榮枯之舟”藝術裝置
“此次展覽以江南地區的現代化轉型為背景,展示了江南空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創新實踐?!蓖瑵髮W黨委常務副書記馮身洪說,他期望通過展覽,讓公眾更深入地理解江南建筑文化的豐富內涵,同時感受其在當代社會中的新發展和無限潛力。

邱楚懿,丯亭

張斌,跨通波塘橋鏈組合展
此外,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向人文松江活動中心贈送了由師生創作的文創品,象征著對“書香之域”建設的支持和對閱讀文化的推崇,助力推動松江“書香之域”建設。

朱宇暉,江南第一明園——松江府頤園
據悉,此次展覽是云間會堂文化藝術中心江南系列大會之最新一回。江南系列大會以2022年“江南手作大會” 為首展,隨后陸續推出 “江南昆曲大會”“向西——從上海到松江,然后抵達江南”“盛世修典——‘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成果展 .上海松江特展”“江南文房大會”等,旨在挖掘江南的傳統底蘊與現代內涵,不斷推進松江成為長三角地區的文化高地。

展覽現場。
注:展覽由同濟大學指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與松江區文化和旅游局聯合主辦。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