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夜讀丨帶孩子是一種修行

我女兒五歲了,乖巧,善解人意。真抱歉,我用了“乖巧”這個詞,這不是我對她的要求,盡管很多人會用這個詞來形容和要求小孩。“很乖”“真聽話”,一些中國家?總愛這么說。
最近,我跟一位在國外大學心理學專業當研究員的朋友一起旅行。她自己有兩個孩子,已經十多歲了。頭一天大概是玩累了,我女兒在酒店尿床了。早上,她用小手指戳戳我,小心翼翼地說,“媽媽,我尿床了。”我趕緊翻身起來,把床單掀開,還好下面墊著可以清洗的隔尿床墊,只弄臟了床單。我給酒店打電話,問小孩尿床了怎么辦?對方說沒關系,會有服務生處理的。
住了三個晚上,到了退房的時候,酒店經理突然說需要支付床單清潔費用,本來要200歐元,就收100歐了事。好在經過協商之后,經理揮了揮手說算了。
等到朋友帶著小孩下來,我牽著女兒的手脫口而出,“都是因為你尿床,媽媽差點付了100歐呢!“小孩的臉色?上變了,內疚和自責的神情讓我有點心疼。我?上補充,“不過媽媽已經解決了,下次別再尿床了。”她松了一口氣,認真點點頭。
吃飯的時候,朋友向我指出,剛才那樣說孩子有點責怪的意思,不應該那么講話。我先是驚,但?上意識到的確欠妥。我向孩子道歉,“尿床沒什么大不了的,你這個年紀尿床很正常,你別放在心上。剛才媽媽說得不對。”
她倒是很輕松地搖搖頭,表示沒什么。小孩總是能夠輕易原諒和理解大人,反過來就不是這樣。
過年回國,和親戚們聚會。一個三歲的孩子摔倒了,一群家?圍過去大聲關(指)切(責),“怎么那么不小心?為什么這么不小心?”為什么?這個問題即便是成年人也無法回答——如果可以回答,就不會摔倒了。
大人們有時候以 “為你好”的名頭,向孩子傾瀉情緒,不管是焦慮或者是不滿,他們自己意識不到這種行為模式,而承接所有情緒的是沒有反抗能力的更弱勢的孩子。
我把這次住酒店的經歷寫了帖子,發在社交平臺上。我說孩子尿床沒什么大不了,我脫口而出指責的話實在不該。作為大人不應該將賠償的壓力轉移給孩子,讓孩子成為承壓的最后一棒。
想到那些因帶孩子坐?機和火?而提心吊膽的父母,在和公共場合叫小孩“熊孩子”并嚴厲要求的人,我真的覺得孩子太可憐。那些指責孩子們的大人們,自己做得又有多好呢?
朋友指出我的過失后,我反省了自己。我本能覺得女兒是我的孩子,我說話她不會介意,在我說出埋怨和指責她的話的那個瞬間,我沒有把她當作一個平等的對象。那種口氣是自上而下的不以為然,是一種俯視和壓力。就像我們愛說孩子“乖”和“聽話”,這個評價的前提就是雙方不對等的位置。
大人處于身高、年齡、閱歷的優勢時,常會陷入那種不自覺的優越感中,別人指出自己的問題了都不當回事,仔細想想,是可憎和油膩的“討人厭的大人”。 我覺得羞愧,跟朋友感慨,“帶孩子是一種修行。總有這樣不自知的時刻和不自覺的壞慣性。”
朋友說,“其實就是要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說出一句話之前,先想想:這話會不會對一個朋友說?如果不會,那就也別對孩子說。”與年邁的父母相處,也是一樣的道理。的確是這樣。我們以為最放松的親子關系中,暴露出來的是我們潛意識里的問題。與君共勉。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