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食腐,竟如此重要!50萬人的死亡與它們相關
【中國綠發會訊】禿鷲、鬣狗、蚯蚓,這些動物往往不大受歡迎。
除了長得丑,還因為它們的飲食偏好——喜歡吃腐肉。
比如,一群兀鷲只需短短40來分鐘,就能將一頭奶牛的尸體吃干凈。
鬣狗就更不用說了,除了食腐,還愛搶食別人的勞動成果,在動物世界里,妥妥的“奸佞小人”形象。
更何況在食腐大軍里,還有蒼蠅、白蟻這類讓人煩不勝煩的家伙。
然而,很多人卻想不到,這些食腐動物的存在,竟與人類死亡密切相關。

(禿鷲攝影:葛玉修)
1.禿鷲:除了自身,沒有平替
環境經濟學家研究發現,20世紀兀鷲在印度數量的大幅下降,給印度人帶來了致命的影響:據估計,2000-2005年,共有超過50萬人因此喪命。
何至于此?這需要從印度的畜牧業說起。
2023年,印度人口總量超過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總數最多的國家。用比中國更少的土地,養活了比中國更多的人口,這其中,印度的畜牧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印度具有豐富的畜牧資源和悠久的畜牧文化,是世界上擁有家畜數量最多的國家。早在2013年,印度家畜總頭數為5.12億頭,其中牛的數量為3.00億頭,約占畜牧總數的58.6%。
龐大的養殖基數,必然需要相應的大量死亡牲畜尸體的處理能力。和很多國家焚燒或掩埋的處理方式不同,印度人習慣將尸體扔在自然中,交給禿鷲去回收處理。
這本來是人與野生動物相互配合,實現生命自然輪回的和諧一幕,奈何,一方面家畜死亡數量大,另一方面,禿鷲不夠用了。
禿鷲是屬于鷹形目鷹科的大型猛禽,雖然兇猛強悍程度不輸鷹雕,但因為其頭部毛發不茂盛,還有部分裸禿,導致形象大大受損。它們主要以哺乳動物的尸體為食,帶鉤利嘴一叨,可以輕易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
在多年以前,禿鷲雖然繁殖能力不高,但曾經大量分布于亞非歐多地,不過近些年來,禿鷲數量急劇減少。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將禿鷲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在歐洲不少地方,禿鷲已經消失。在中國,禿鷲被列入《中國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
印度的家畜尸體困局,因禿鷲的大量減少而愈發尖銳。
禿鷲為何大量減少?
2004年《自然》(Nature)發表的一篇的研究文章顯示,這與一種人類使用的一種名為“雙氯芬酸”藥物有關。雙氯芬酸對人畜無害,具有很好的消炎和止痛效果。1994年以來,在印度被廣泛用于牲畜治療。
但人們沒想到的是,這種藥是禿鷲“殺手”:只需要吃下有少量雙氯芬酸殘留的肉,就足以導致兀鷲腎衰竭,并在幾周內死亡。
禿鷲消失,它的食腐能力,是否能被一些其他物種“平替”,比如老鼠、野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的,但它們的處理效率和清潔水平不如禿鷲,且與人類密切接觸,更容易導致公共衛生安全問題。最終的結果便是:禿鷲急劇減少,人口死亡率快速上升。
惡性循環由此產生。

(圖源:pexels-leni-43044717-7670144)
2.蚯蚓:再電我,后果自負
和禿鷲兇悍霸道的形象不同,蚯蚓渾身無骨,喜歡躲在隱秘的角落,地下,是它們適宜的生活空間,腐爛的落葉、枯草、蔬菜碎屑等是它們喜愛的美食。通過蚯蚓的吞食和排泄,土壤結構和土壤肥力發生變化,開始變得肥沃。
和國外不同的是,蚯蚓在國內還有另一重作用:曬干,入藥。于是蚯蚓身價在隨著市場不斷升值后,成為獵捕對象。獵捕方式:電擊。在網上買個電蚯蚓機,把電流導入土壤中,蚯蚓受到電流刺激鉆出地面,被收攏成堆,然后賣入市場。
因為蚯蚓既不是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也不在“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因此,土生土長的蚯蚓們,“既不是你家的,也不是我家的”,又沒有法律保護,焉何不能捕?
繼農田用藥之后,電捕蚯蚓,成為導致土壤中的蚯蚓進一步減少的直接因素。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提起的電蚯蚓環境公益訴訟案之所以能夠獲勝,則是占了“地利”之便。案發地廣東省發布的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禁止使用電擊、電子誘捕裝置等工具捕獵野生動物”,同時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也按照本條例規定管理”??梢哉f這是決定案件成敗的關鍵一句!
沒有蚯蚓的調節,農藥、化肥、地膜等造成引起土壤的板結、酸化、生物多樣性降低,更加直接的威脅糧食安全。
我國耕地質量總體不高、部分耕地難以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后備資源不足……這是我國糧食生產面臨的現實危機。
國家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發展規劃,要實現“藏糧于地”,那么作為土壤質量的改造者,蚯蚓不可或缺。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生態系教授孫振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土壤中如果含有豐富的有機質、氮、磷、鉀,可以算是沃土,但不算高標準農田。只有蚯蚓能調節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在生態系統水平上調節土壤健康,才有可能形成‘高標準農田’。”而如果沒有人為干預保護,土壤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或需要至少六年時間。
幸好,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里,電捕蚯蚓行為,被點名——“嚴厲打擊盜挖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行為。”
在水旱災害頻發,全球糧食危機加劇的大背景下,能夠“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土壤還能承受多少傷害?
在生物多樣性的中,有些物種,被稱為關鍵種。有些關鍵種,受人青睞,有些則平平無奇,甚至“令人厭惡”。但它們的存在,就像保證飛機不散架、輪船不傾覆、電腦能運轉的核心部件一樣,一旦缺失,則面臨毀滅,人類也在這條毀滅鏈上。

(禿鷲攝影:葛玉修)
參考資料:
1.這種鳥類的死亡,在5年內殺死了50萬名印度人
https://www.linkresearcher.com/theses/d6b1fe84-8cd5-4028-8fa4-35d0f69287c5
2.韓亞恒,曲春紅,朱增勇.中國與印度養牛業發展比較分析[J].飼料與畜牧,2015,(09):17-21.
3.王曉瓊.《三被告被判賠償159萬 “電蚯蚓”案二審塵埃落定 | 《財新周刊》專題報道.《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第1卷第7期,2002年6月.ISSN2749-9065.doi:10.56090/BioGreen Vol.1.202206
http://z.cbcgdf.org/nd.jsp?id=449
4.科普時報|電捕蚯蚓:土地不能承受之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714762233736441&wfr=spider&for=pc
文 | Tammy
審 | cherry
排版 | 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