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1100余萬人簽約家庭醫生,超六成社區可開展門診小手術
自2011年試點建設至今,上海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不斷完善,已成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模式之一。目前,上海在落實重點人群應簽盡簽的基礎上,聚焦企事業單位、產業園區、商務樓宇、校園等功能社區,穩步擴大在職、在校人群覆蓋。7月29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獲悉上述消息。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透露,截至目前,全市家庭醫生累計簽約1100余萬人,常住人口簽約率44%,其中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簽約率84%,簽約人群年齡結構不斷豐富,呈現出在職、在校人員增多的趨勢。
目前,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配備藥品669種,較2023年底增加53種。全市各區區域醫聯體內常見病、慢性病通用名藥品上下銜接吻合度為78.4%,較2023年底增加7.8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上海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檢查檢驗等設施設備配置,在基本配置DR(數字X線攝影術)、心電圖、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設備基礎上,14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了CT,占比達58.1%,12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了無創呼吸機,占比達48.4%。能開展門診小手術的社區達到60%以上,能為居民提供適宜的清創縫合術、燒傷沖洗清創術、淺表腫物切除術、膿腫切開引流術等。
2024年4月,上海啟動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優先預約上級醫院門診號源以來,36家市級醫院、116家區屬醫院的門診號源下沉。預約號源人群中,高血壓、糖尿病簽約居民占62.5%,60歲及以上人群占77.4%。
58.1%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備CT,60%以上可開展門診小手術
2023年 4月,上海印發《關于進一步提升本市社區衛生服務能力的實施方案》,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一年多來,有多少社區開展適宜的小手術項目?社區硬件設施配置是否有所加強?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基層處處長楊超透露,上海按照每個街(鎮)至少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常住人口超過10萬,每增加5萬-10萬人口,再增設一所中心或分中心),1萬-2萬常住人口設置一所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行政村設置一所村衛生室的標準,已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機構布局。目前,全市共有248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2所分中心以及842個服務站、1118個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設施15分鐘慢行可達覆蓋率87%,成為“15分鐘生活圈”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圍繞提升能力,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檢查檢驗等設施設備配置,在基本配置DR、心電圖、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等設備基礎上,14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了CT,占比達58.1%,其中閔行區全覆蓋配置社區CT檢查設備;12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了無創呼吸機,占比達48.4%,位于閔行區的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全市唯一一家開展胃超聲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區還設置區域心電、影像、檢驗診斷中心,有效減少居民就醫“來回跑”問題。
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簽約窗口。 本文圖片均為閔行區衛生健康委提供
此外,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標準》,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結合實際制定了《上海市社區醫療服務基本病種清單(2023版)》,包含西醫161種疾病,中醫114種疾病。
截至2024年6月,上海社區平均開展西醫診療病種121種,較2023年同期增加13種。開展門診小手術的社區達到60%以上,能為居民提供適宜的清創縫合術、燒傷沖洗清創術、淺表腫物切除術、膿腫切開引流術等。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可提供6類中醫醫療技術和中藥飲片服務,如閔行區顓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推拿治療兒童腺樣體肥大”還獲上海市衛健委社區適宜技術項目。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6月底,全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門診人次數3885.1萬人次,同比增加590萬人次,增幅為17.9%,占本市常住居民門診總量的38.9%,較2023年底提升0.8個百分點。
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配備藥品669種
在家門口就能配到急需的藥品,這對于社區居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過去一年多來,上海的社區藥品配備供應情況如何?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藥政處處長倪元峰指出,截至目前,上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均配備藥品669種,較2023年底增加53種。全市各區區域醫聯體內常見病、慢性病通用名藥品上下銜接吻合度為78.4%,較2023年底增加7.8個百分點。
倪元峰表示,今年,我們將繼續指導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合自身功能定位、服務能力和轄區內群眾用藥需求,至少每半年對本單位藥品目錄進行優化調整,逐步滿足日常用藥需求。同時,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療機構常見病、慢性病用藥目錄銜接,不斷提升醫聯體內藥品吻合度。
36家市級醫院、116家區屬醫院的門診號源下沉
自2024年4月起,上海分級診療出臺新政,即全市全面實施二三級醫院門診號源優先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在目前社會面預約渠道、預約時間不變的基礎上,經過社區醫生初步診斷,可以為簽約患者預約早于社會面5天的專家號源。如果患者病情需要盡快診治,社區醫生還可以預約未來2-3天的專家號源。
上述工作啟動以來至今,全市24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通過“市級分級診療平臺”,為簽約居民預約到36家市級醫院、116家區屬醫院的門診號源。預約號源人群中,高血壓、糖尿病簽約居民占62.5%,60歲及以上人群占77.4%。其中,其中閔行區莘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約數量全市第一。

浦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的CT,閔行區已經實現CT社區全覆蓋。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付晨坦言,希望通過硬件升級、增加檢查檢驗設備、藥品擴容、病種擴充、專家下沉等一系列舉措,打好一套組合拳,為基層“放權賦能”,提升醫務人員能力,主要目的還是服務于分級診療制度,逐步解決“基層能不能接得住”的問題。
“通過一年的努力,本市常住居民社區門診占比提升了3.4個百分點,達到38.1%。可以說是初見成效,但我們也看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分流作用仍顯不足,還需要解決分級診療當中‘老百姓愿意來’的問題。”付晨進一步表示,做實家庭醫生簽約居民優先預約上級醫院門診號源這項工作,我們認為是一定程度上吸引居民前往社區就診的一個關鍵點。
付晨指出,通過持續的“放權賦能”,可以讓家庭醫生、全科醫生更多鏈接上級醫院專家資源,在遇到超出社區功能定位和能力范圍的病例時,有渠道、有平臺將患者轉診到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提升社區居民就醫感受,逐步改變社區只能配配藥,打打預防針,不能看病的想法和認識,最終還是為了實現“小病在基層,大病進上級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診療格局。
擬將急診科作為社區醫生進修的必修科室
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能力,關鍵點之一還在于社區醫生能力的提升。
統計顯示,2024年以來,市、區兩級醫療機構共派出專家2.1萬人次,下沉社區開設適宜專科門診,專家社區門診量達40.3萬人次。全市共有69名市級名中醫下沉社區,推動建設100個市級名中醫基層工作站。
與此同時,為了持續提升社區醫生診療水平,年內上海還將推進1000名社區醫生赴上級醫院進修或執業。擬將急診科作為社區全科醫生至上級綜合性醫院進修時的必修科室,提高社區醫生臨床處理和應急施治能力。依托城市醫療集團、專科專病聯盟等,將社區醫生送往上級醫院進修執業,與上級醫院醫生下沉社區工作相結合,加強社區醫生與上級醫院專科醫生雙向聯系,形成“上修下沉”的工作模式,促進社區診療服務系統、連續、穩定。
“我們還將會充分發揮醫聯體作用,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部納入全市55個醫聯體,通過醫聯體,強化社區綜合護理服務,提供社區傷口造口、糖尿病、血管通路、腹膜透析等護理服務,通過中醫醫聯體建設,在各區建設市級專科專病資源下沉重點基地,推動上級醫院中醫藥專家和社區中醫醫生柔性流動。目前已選拔近100名社區優秀中醫骨干至龍華、曙光等四家市級中醫院雙聘工作,進一步培養優秀基層中醫師隊伍。”楊超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