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學習黃道婆紡織探索精神,20多位小講解員在這里成長
“大家捏捏棉花,成熟的棉花里有籽。有籽的棉花可以用來紡線嗎?對了,不能。用手把這些棉籽剝出來十分麻煩,能不能使用工具呢?”
7月,一場由名為“棉朵朵”小小講解員的培訓活動在國家級非遺烏泥涇棉紡織基地——黃道婆紀念公園舉行。黃道婆紀念公園學術顧問方云一邊講解,一邊將手里的棉花遞給身邊的小觀眾觸摸,從小小的棉籽出發,她生動地將話題引導到了黃道婆改良紡織技術的第一道工序“捍”上。小朋友們的關注點隨即集中到了展廳內擺放的攪車上。方云邀請兩位小朋友坐在攪車前體驗“捍棉籽”,孩子們爭相體驗,書本上的知識一下落實在了眼前。

方云為“棉朵朵”們現場講解
這是黃道婆紀念公園第一次舉辦針對學齡兒童的講解活動。來自上海全市10余所學校的26名同學,在科研人員與非遺傳承人的帶領下開展了為期4天的講解培訓。

孩子們認真記筆記
傳承黃道婆精神,探索棉紡織非遺技藝
宋末元初的紡織革新家黃道婆改良了棉紡織工具與技藝,為整個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上海地區,關于黃道婆的民間傳說和歌謠流傳不衰。“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二只筒子兩匹布?!边@是上海一帶勞動人民世代相傳的一首歌謠。歌頌的就是當地手工藝人對黃道婆的感激之情。黃道婆的墓地就在上海徐匯區華涇鎮的黃道婆紀念公園之中。華涇鎮一直在堅持傳播黃母精神,讓更多人了解黃道婆的技藝,傳承黃道婆的創新精神。

孩子們參觀織布機
本次培訓講解團隊由紀念館研究員、博物館資深講解員與非遺傳承人組成,圍繞著黃道婆紡織科技創新的“捍”“彈”“紡”“織”“染”等展館,進行分區和點位的重點知識培訓,嘗試引導同學們以問題驅動式學習來探索紡織科技與棉紡織非遺技藝。

孩子們體驗攪車
此次培訓活動策劃,黃道婆紀念公園學術顧問方云介紹:有別于通常展館講解員對講解詞的生硬灌輸與背誦,此次“棉朵朵”的講解最大特色與亮點,即為以“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答問題、創新開拓”為驅動,實現“研究+實踐+輸出”型的講解培訓。此次培訓依托場館豐富的棉紡織工具與文物藏品,以棉田觀測、織造機械原理解析、紡織實踐操作、文獻圖譜解讀、講解導覽撰寫等環節,串聯起紡織的“科學、技術與藝術”。
雖然正值酷暑,小同學們卻絲毫不受影響。他們跟隨非遺傳承人饒有興趣地探索,從一根手紡線到腳踏三錠紡車實現效率成倍提升;跟隨紡織工程老師分析從原始腰機到江南大織機的構造改革;跟隨民俗博士從紡織文化演進中對民俗、生活及藝術的形成與影響。與此同時,他們還在老師的帶領下,對講解禮儀、基本素養、講解詞撰寫和語言組織、表達等方面均進行全面的訓練與提升。小學員們認真思考、積極討論并總結,直到完成研學手冊,孜孜不倦,樂此不疲。

同學們在田地中研究棉花品種和長勢。
“通過館內互動演示工具,我領悟到黃道婆改良先進技術的才智與卓越貢獻,她的技術實現了棉紡織生產效率的大大提升,為民造福?!?來自徐匯區園南小學的衡梓睿深受先棉精神的鼓舞。另一位來自徐匯區華涇小學的楊桃表示,參加此次講解培訓,不僅鍛煉了膽量,提升了表達與學習的能力,還掌握了許多前所未知的紡織技術知識。高安路小學的江奕倩同學更以手繪的方式記錄下了三綻紡車、植物染缸等標識符號,表達心中對先棉的敬佩之情。

小小講解員試講
通過幾天的分組講解培訓,孩子們相較以前有了顯著的變化。不僅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在回答老師提出的講解問題時,邏輯能力與自信心也得到了加強。他們爭相大膽試講,還通過對小組成員的演講進行現場點評,團隊之間相互協作與溝通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最終結營日的個人匯報演講過程中,大家出色、流暢且自信地完成了演講,綻放出各自的光彩。

“棉朵朵”們拿到了培訓證書
“研究+實踐+輸出”,跨界思考全面學習
“徐匯區華涇鎮是黃道婆的故鄉,她改良的烏泥涇棉紡織技藝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華涇鎮原先原住民較多,這幾年隨著一些新樓盤建成,陸續有其他地方的居民住到這里。這些新居民對華涇鎮的歷史,對黃道婆和華涇鎮的淵源并不清楚。所以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讓華涇小居民了解黃道婆,了解華涇鎮?!?/p>
談及這次“棉朵朵”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舉辦的初衷,華涇鎮副鎮長馬櫻說,黃道婆不僅是紡織科學家、民族文化交融的使者,更是當代“大國工匠”的精神表征,希望同學們能從不同角度了解黃道婆的事跡與貢獻,學習她的科創精神,爭當優秀的小小講解員與非遺傳播者。

華涇鎮副鎮長馬櫻為培訓營開幕致辭。
招募信息在黃道婆紀念公園的微信公眾號上一經發布,就吸引了大量家長為小朋友報名。令主辦方驚喜的是,報名學生并非局限于華涇鎮當地,還有上海其他區如浦東區等地的小朋友前來參加。
“黃道婆改良的紡織技術領先西方同時代紡織技術500年,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從民間走出的女性科學家。但現在我們的青少年不了解這些,對烏泥涇棉紡織這項非遺也很陌生?!狈皆平榻B,在策劃這次培訓活動時,她希望達成幾個目標。首先是解答學生們關于黃道婆和她改良的棉紡織技藝的疑惑;其次是點燃大家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最后,她希望孩子們能領悟到普通人也可以成為科學創新的載體,我們從衣食住行中也可以發現科技創新點。
基于這些理念,方云和黃道婆紀念公園的其他老師設計了整個課程。課程不僅僅著眼于對歷史知識的介紹和培訓講解,還精心融入了對非遺知識的培訓和科學創新精神的培養。從棉花的科普知識,到紡織機械構造原理,再到民俗民間生活文化藝術、文獻圖譜閱讀……孩子們在聽課的同時,還有大量機會動手實踐以及思考探討,全方位解讀了烏泥涇紡織這項古老的非遺技藝。
4天夏令營一晃而過,孩子們的表現讓方云十分驚喜,“小小講解員均是自己報名參加,沒有經過任何篩選和選拔,沒想到這些古老的、遠離生活的知識,會引起他們這么大的興趣?!痹谂嘤栔?,孩子們認真學習、積極探索。每一位老師都收獲了無數感動瞬間。有同學告訴方云,參加過很多培訓,但這里“不一樣”,每天都想早點來,想學到更多東西,沒想到天天習以為常的穿衣原來蘊含著這么大的學問。

老師們收到的感謝信
在結營之后,老師們還收到了上匯實驗學校同學華思齊在火車上寫來的感謝信:“為我們講解的老師們都很親切,學識淵博。你們一遍遍為我們講解要點和知識,讓我十分感動。這次活動我的收獲也很大,以后我要踐行并傳播先棉精神。”
“我們希望通過講解培訓的方式,讓更多小朋友了解黃道婆和中國棉紡織技藝;在培訓過程中也加入一些科學課程,契合黃道婆這位‘元代創客’的創新精神。希望孩子們在傳播非遺的同時,也能埋下科技創造的種子。” 紀念館負責人劉垚博士介紹。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