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歷史的想象:14世紀英格蘭沃爾夏姆村的生與死
一座14世紀英格蘭東南部薩福克郡的村莊沃爾夏姆,如何熬過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之一——黑死病?劍橋大學中世紀史教授約翰·哈徹使用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講述了黑死病前后沃爾夏姆村的生與死、謠言與預兆、恐慌與慶幸……
黑死病是人類歷史上第二次鼠疫大流行。1347年,黑死病經商船,從中亞地區傳播至意大利西西里島,短短幾年內,奪去歐洲至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命。中世紀黑死病并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歷史學、考古學和流行病學等領域的學者,不厭其煩地探究黑死病的起因、傳播模式和災難性后果,卻很少嘗試還原黑死病前后一座村莊的日常生活。
《黑死病:一個村莊的微觀史》以大量原始文獻為基礎,再現14世紀中葉沃爾夏姆村村民的生死經歷,讓讀者從普通村民的視角,重新審視黑死病及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巨變。

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哈徹教授使用“紀錄電影”(docudrama)形容書中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紀錄電影結合了紀錄片和劇情片的特征,基于真實事件的同時,也注重戲劇化的演繹。《黑死病:一個村莊的微觀史》正是一部紀錄電影式的歷史著作。
該書既受制于原始文獻,也得益于原始文獻。中世紀英格蘭鄉村遺留文獻的特點是官方檔案為主,主要是莊園法庭卷宗一類的法律文獻,以及教會堂區(parish)的行政事務和布道詞等宗教記錄。即使是在文獻豐富的地區,也沒有直接出自農民之手的日記、回憶錄或備忘錄。絕大多數中世紀人,都是文盲,無法親手書寫經歷和感受。歷史學家不能與中世紀農民直接對話,必須依賴間接的官方檔案。
在中世紀英格蘭,莊園法庭卷宗是研究鄉村生活的主要官方檔案來源。14世紀的沃爾夏姆村由沃爾夏姆莊園和高廳莊園組成。沃爾夏姆村的幸運之處在于留存數量較多且時間較為連續的莊園法庭卷宗,橫跨1303至1399年。莊園法庭卷宗是中世紀英格蘭獨有的歷史遺產,同時期的歐洲大陸幾乎沒有留下莊園法庭的書面記錄。
一方面,莊園法庭卷宗與莊園領主直接利益密切相關,保存征收婚姻捐(merchet)、死手捐(heriot)等封建費用的記錄。同時,莊園法庭會懲罰侵犯領主利益之人,如沒有按時服勞役、放任牲畜啃食領主直營地、違規撿拾稻穗等行為。另一方面,莊園法庭還要處理佃農之間的糾紛,記錄佃農土地的繼承、買賣或轉讓。同時,莊園法庭會行使選舉莊官的行政職能。因此,莊園法庭卷宗能夠最大限度地還原中世紀英格蘭鄉村的運作方式和日常生活。
雖然沃爾夏姆村的莊園法庭卷宗保存良好,但是仍然無法描繪村民日常生活的完整場景。那么,如何深入挖掘中世紀英格蘭鄉村社會的日常生活,又如何獲取親歷黑死病之人的信息?這是任何一名歷史學者面臨的首要文獻難題。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哈徹教授采用小說的敘述技巧,創造對話和場景來填補文獻缺失的細節。這種方法不僅能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歷史情境,還揭示了黑死病前后普通人的心理狀態、宗教信仰和社會行為。
關鍵人物:神父約翰
在書中眾多直接取材于莊園法庭卷宗的歷史人物中,神父約翰是一個例外。神父約翰沒有出現在卷宗中,他是哈徹教授虛構的一名關鍵人物。哈徹教授在塑造神父約翰的形象時,參考了中世紀文學中的好神父形象,比如《坎特伯雷故事集》和《農夫皮爾斯》等作品。14世紀的布道詞和宗教行為手冊也是重要的參考來源。
為什么虛構一位神父對于全書至關重要?莊園是中世紀英格蘭鄉村社會和農業生產的中心,也是一個兼具經濟、法律和宗教職能的組織。堂區是教會的基本行政單位,以一個教堂為中心。教堂通常建在莊園內,莊園領主和村民共同使用教堂。堂區是宗教生活的核心,堂區居民定期參加彌撒、圣禮和宗教慶典。
在中世紀鄉村社會,堂區神父扮演著多重角色。神父是堂區的宗教領袖,負責主持彌撒、洗禮、婚禮、葬禮等宗教儀式。他們傳達教義,指導信徒的宗教生活,維系信仰的純潔性。同時,神父為村民提供道德和倫理指導,通過講道和懺悔影響居民的行為,確保社區的道德規范符合教會教義。神父常常充當村民之間的調解人,解決爭端和糾紛,維護社區的和平與和諧。神父也承擔堂區的行政管理職能,如管理教會財產、監督教會土地的使用、收取教會稅收什一稅。此外,在缺乏專業醫療資源的鄉村,神父有時會提供基本的醫療和心理支持,幫助病患和困擾中的村民。中世紀神父在鄉村社會中不僅是宗教生活的中心人物,也是經濟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神父深刻影響了中世紀鄉村的社會結構和日常生活。
全書按時間順序寫成。開篇講述1345年夏末,神父約翰如何引領臨終的村民威廉·沃德比特走完生命最后一程。同樣,神父約翰也充當了黑死病前后沃爾夏姆村的關鍵角色。此時的沃爾夏姆村還對即將到來的災難渾然不覺,沃德比特的兒子們正在莊園法庭上為土地繼承爭執不休,而充當調解者的神父約翰對此身心俱疲。
14世紀40年代,糧食減產困擾著村民。土地減產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隨之而來的物價上漲加重了村民的生活負擔。在重重的生活壓力之下,外來旅行者和商人講述的神秘現象和恐怖預兆,讓村民心頭又蒙上了一層陰影。瘟疫成為故事的中心:瘟疫來臨前,毒蛇、蜥蜴等各種毒物成群結隊地出現,瘟疫所到之處都將成為一片廢墟……
1347年10月初,黑死病悄無聲息地登陸意大利西西里。神父約翰外出歸來,收到貝里的圣埃德蒙茲修道院(Bury St Edmunds)來信,知曉瘟疫在對岸意大利和法國的眾多港口肆虐。圣埃德蒙茲修道院是英格蘭規模最大、最富裕的修道院之一,與沃爾夏姆村同屬薩福克郡,相距僅15公里左右。神父約翰內心深知,英格蘭也難以幸免于難。至于瘟疫何時降臨沃爾夏姆村,只是一個時間問題。為了避免恐慌,神父約翰選擇不宣揚壞消息,將注意力轉移到即將到來的復活節上,希望借復活節向人們傳遞希望和信仰的力量。
1348年,無數英格蘭人冒著被瘟疫感染的風險,或近或遠,紛紛踏上朝圣之旅。沃爾夏姆村的居民也不例外,他們的首選朝圣之地是相距不到50公里的沃爾辛厄姆圣母祠(Walsingham)。神父約翰為了安撫人心,主動充當朝圣團的組織者,為村民規劃前往沃爾辛厄姆的最佳路線。朝圣之路并不平靜。從歐洲大陸歸來的船長講述著瘟疫肆虐的場景。朝圣的村民愈加將希望寄托在圣母和圣水之上,獲得短暫的慰藉和平靜。
1349年4月,黑死病傳入沃爾夏姆村。相比于肉身的消逝,中世紀人更害怕彼岸的靈魂也被丟棄。一些神父因為害怕被傳染,拒絕為村民舉行臨終懺悔和涂油儀式,加劇了民眾的不安和恐慌。面對彌漫的死亡氣息,幸運的神父約翰沒有被感染。神父約翰肩負起使命,主持祈禱儀式,安撫感染的村民和家屬,盡力減輕人們的孤獨和痛苦。同年,沃爾夏姆村莊園法庭卷宗長長的死亡名單無聲記錄著瘟疫的無情……
一項歷史寫作實驗
2008年,該書剛問世時,就引起了熱議。英國中世紀史家邁克爾·普雷斯蒂奇(Michael Prestwich)稱“哈徹的書是一個奇怪的嵌合體,值得欽佩,卻不可復制”。耶魯大學中世紀史家保羅·弗里曼(Paul Freeman)認為歷史和小說的結合是“一種危險的嘗試”。國內學界更為熟知的另一位中世紀史家克里斯托弗·戴爾(Christopher Dyer)則稱該書是“一項大膽的事業”。盡管評論各異,但是學界內外的共識是該書仍屬于一部歷史,而不是一本小說。
哈徹教授稱該書為“一項結合歷史和虛構的實驗”。他的寫作本意并不僅僅是講述一個精彩生動的故事,而是探索歷史寫作的更多可能性。哈徹教授專注于中世紀至近代早期的經濟-社會史研究,尤其關注中世紀農民生活水平和農奴制等經典議題。
該書也體現了哈徹教授經濟-社會史學者的本色。黑死病只是一條線索,讀者循著這條線索,得以了解中世紀晚期英格蘭的大眾信仰、宗教習俗、社會結構和經濟水平。開篇的“善終”(a good death)講述中世紀基督徒如何看待死亡,對死亡的態度也間接投射出對塵世生活的態度。書中反復出現的圣禮儀式和布道書引用,也反映出黑死病前后人們宗教習俗的轉變。中世紀人尚未知曉黑死病的真正起因和傳播方式,才會出現村民相信直視感染者眼睛會傳播疾病的說法。有人相信瘟疫是通過空氣傳播,有人提議切除感染部位,有人堅決要盡早埋葬死者。諸如此類的描述直觀地展現出中世紀人的心理狀況和醫療實踐。
哈徹教授對土地和農奴的關注貫穿全書。這一部分或許恰恰會被讀者忽視。相比于虛構的主角約翰神父,以及由此展開的生動情節,全書與莊園制度直接相關的土地繼承、封建費用和農奴勞役等描寫,幾乎都來自史料中的莊園法庭卷宗。這類經濟話題并沒有單獨列出和獨自成章,而是細碎地分布在各個章節。
有心的讀者會注意到村民沃德比特去世后,繼承人如何就土地分配產生分歧。又或者是沃爾夏姆村擁有20英畝甚至更多良田的家族,戶主往往也是村莊的莊頭(reeve)。值得注意的是,書中反復出現農奴就封建費用和是否按時服勞役等封建義務,在莊園法庭上與領主拉扯。而且,14世紀40年代末,領主還不得不面臨農奴逃離莊園的問題。
更直觀的反差體現在黑死病前后的土地和人口比例上。黑死病前,沃爾夏姆村的人地關系是人多地少。黑死病之后,不僅大量土地空缺,領主直營地也因為缺少佃農打理而閑置。據估算,14世紀下半葉,經歷了45%至55%的黑死病死亡率之后,沃爾夏姆村佃農持有土地和家宅的平均面積從9.5英畝增至12.5英畝,佃農持有土地的平均面積從3.5英畝增至6.5英畝。人口劇減也讓婦女得到更多雇傭機會。喪偶的女性得以繼承土地,并且有機會選擇獨身,掌握財產的直接控制權。
如哈徹教授所言,該書更像一部紀實電影。我們可以希冀著在未來的某一天,就像成功的先例《馬丁·蓋爾歸來》一樣,《黑死病:一個村莊的微觀史》也能拍成一部電影。輪番登場的人物,不斷轉換的場景,讓讀者仿佛在讀一部電影劇本。援引的布道詞和主教信件,摘錄的莊園法庭卷宗案例,又不斷提示著讀者這是一本歷史著作。
在缺失直接記錄的中世紀世界,我們如何傾聽普通人的聲音?如何最大限度地使用現有文獻?在文獻無法直接言明的歷史領域,創造力和想象力是歷史學家不可或缺的技藝。哈徹教授作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大膽嘗試。無論是歷史愛好者,剛入門的歷史學生,還是歷史研究者,都能從中受益。
進一步閱讀
1. John Hatcher, “Fiction as History: The Black Death and Beyond”, History, Vol. 97, No. 1 (January 2012), pp. 3-23.
2. Ginger Smoak and Jennifer McNabb, “Texts and Teaching: Literary Docudrama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John Hatcher’s The Black Death: A Personal History”, Quidditas: Online Journal of The Rocky Mountai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Association, Vol. 36, 2015. (https://scholarsarchive.byu.edu/rmmra/vol36/iss1/10/)
3. Ray Lock, “The Black Death in Walsham-Le-Willows”, The Suffolk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nd History, Vol. XXXVII, 1992, pp. 316-337.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