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一場文物大展里的城市文化景觀

高達2.4米的美內普塔站像“守護”上海博物館大門;中國甘肅馬家窯陶器與埃及史前彩陶高度相似……“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7月17日揭幕,來自埃及的788件文物與中國古代文物在上海博物館相遇。從明天(19日)起,展覽將正式向公眾開放,持續至明年8月。
自5月展覽“定檔”的消息公布以來,圍繞大展的新聞、熱搜不斷,甚至有網友戲稱“把埃及博物館搬空了”。這樣的說法當然有些夸張,但20萬張“早鳥票”在開售后30天內就已全部售罄,目前開放的展期都已經約滿,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窺一斑而知全豹,古埃及文明大展“一票難求”,反映出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明追求。上海人熱愛時尚,熱愛City Walk,更愛上博物館、美術館、影劇院。公眾的觀展熱情表明,對知識的渴求、對文化的重視,并不只屬于少數專家、學者,而是悄然融入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此盛況并非頭一次出現。去年暑假,“何以中國”考古系列特展就曾引發觀展熱潮。今年二月,上海博物館東館試開放,“三星堆·古蜀文明展”同樣開票即“秒光”。2023年,上海全市博物館共接待觀眾3099.1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本地觀眾1483.4萬,占上海常住人口數的59.6%。越來越高漲的市民文化消費需求,與越來越豐富的城市文化產品正實現雙向奔赴。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已有博物館165座。以上海市常住人口2487.45萬計,每15.1萬人就擁有一座博物館,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博物館里常年“人從眾”,本身就是一道城市文化景觀,包含著對世界的好奇、對歷史的認同、對生活的熱愛。
這道景觀是城市的榮耀,也對文化產品的供給、服務、創新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博物館應如何接住“熱度”,讓文物更鮮活地走入人們的生活?如何為廣大市民提供更豐富而又“接地氣”的文化服務?
去年暑期,上海全市有17家重點博物館于暑期周末晚間開展各類“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今年4月,上海博物館預約規則再優化,將預約額度開放時間延長至14天。從開展博物館進校園、進社區,到加強云展覽、云教育建設,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館”,相關部門的努力,就是為了讓文物、國寶不再局限于封閉的展柜之中,而能真正成為市民觸手可及、心有所感的生活組成部分。
公眾高漲的觀展熱情也說明,城市在文化產品的供給側上仍大有可為。隨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越來越渴望高品質的精神生活、精神享受。閑暇時光,我們該如何高品質地休閑?這是當前許多現代人的共同疑問。
這個夏天,正值“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在主題活動期間,上海還推出了65場高品質、高流量、高能級的演唱會、音樂節、文藝演出、文博美術大展、重大體育賽事。全球城市發展規律表明,城市化率越高,城市生活、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顯。一場展覽的“熱”,展現的是城市文化景觀的活力,更是城市文化產業的繁榮。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