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90、70、632!這些數字告訴你,人藝《雷雨》何以經典
2024年是曹禺名作《雷雨》劇本發表90周年,同時也是北京人藝演出《雷雨》70周年。作為“中國現代話劇成熟的里程碑作品”,《雷雨》為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劇本基礎,承載著一代代人藝人的探索與傳承,也見證了一代代觀眾與戲劇藝術的相逢。
7月16日,顧威、王斑導演的《雷雨》再次登上首都劇場的舞臺。當晚是該劇的第632場演出,本輪演出將持續至7月28日。主創們一致寄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保留住觀眾對這部戲的喜愛,不斷培養新一代的觀眾走進劇場,共賞經典。

7月16日,本輪首演結束后,全體主創在后臺合影,居中而坐者為該劇導演顧威 攝影 史春陽
“當年海上驚雷雨”
1934年7月,巴金任編委的《文學季刊》,刊載了時年才23歲的曹禺創作出的《雷雨》劇本。扎實有致的文本,驚艷奇崛的劇情,連帶它所呈現出的現代性劇作意識,無不令人拍案叫絕。茅盾曾以“當年海上驚雷雨”來評價這部作品。

《文學季刊》1934年7月刊
可以說《雷雨》劇本的問世,不僅是劇作家曹禺年少成名的注腳,更成為中國現代話劇發軔的開山之作。此后的90年,數不清的劇社院團都以能將《雷雨》這出大戲搬上舞臺為榮,而由此改編的同名戲曲、電影、電視作品更是不一而足。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始建于1952年,首任院長便是曹禺?!独子辍纷鳛槿怂嚨摹翱醇覒颉?,自是當仁不讓的正朔嫡傳。而所謂“經典版”《雷雨》,自然也是著錄有序:自1954年夏淳導演執導,作為新排劇目在首都劇場首演以來,70年間,先后經歷過1979年紀念“五四運動”60周年公演,1989年復排版演出,1997年為紀念曹禺逝世一周年復排演出,以及2004年的全新重排版演出等不同階段。不僅主題開掘上迭代深化,更見證了一批又一批人藝優秀演員們的代際興替。

1989年《雷雨》的舞臺設計陳永祥手繪設計圖稿——第一景
昔年,曹禺在談到《雷雨》創作時曾說,“我用一種悲憫的心情來寫劇中人物的爭執,我誠懇地祈望著看戲的人們也以一種悲憫的眼來俯視這群地上的人們?!眲≈衅鸱娜宋锩\和強烈的矛盾沖突,讓這部作品與一代代演員和觀眾產生心靈的共振?!敖浀涫怯^眾說了算?!睂а蓊櫷J為,《雷雨》演出至今,以經典的文本和原汁原味的舞臺呈現,經過了時間的檢驗,收獲了觀眾的喜愛,這就是經典的生命力。
“演出是紀念,也是思考”
“此次《雷雨》的演出既是一次紀念,也是一次對于經典的思考。”導演顧威介紹說,從自己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劇組演出周樸園,到后來擔任導演,培養一代代年輕人傳承經典,親歷了這出戲是如何凝聚幾代人的智慧,堅守傳統的。演出至今,仍然保留了最初的舞臺設計,以再現作品的年代感。
“1954版《雷雨》是陳永祥做舞美設計,強調呈現出中西結合的美學樣式,比如觀眾看到墻壁上掛著字畫,下面擺放的卻是西式燭臺。而一旁的中式家具上,又擺放著一臺西洋座鐘?!鳖櫷貞浾f這一舞美設計延續至今,只是在之后不同的版本里略作微調,“比如到了1989年版時,在舞美設計上,比照之前只有一處變化,周樸園這間客廳里的壁爐上方,增添了一個狩獵的鹿頭標本,以觀照到他留學德國的經歷?!?/p>
劇照。本文劇照攝影:李春光
“在我看來,《雷雨》這出戲里有八個人物,其實還有第九個(人物),就是‘雷和雨’。曹禺先生當年的《雷雨》劇本中,并沒有設計背景和氣氛音樂,都是靠自然音響,最主要的就是‘雷和雨’。在‘雷和雨’的使用上,我們歷來堅持手工要讓音效參與到演出中來,強調聲音的呼吸感——演出期間,后臺有專門的工作人員在打雷板。過去就是這么演的,現在我們也保留了下來?!独子辍穫鞒兄两瘢枰覀兊木次分?。敬畏經典,敬畏中國話劇,敬畏我們的職業?!鳖櫷f道,“70年經典常駐,90年《雷雨》永恒,《雷雨》就像是藝術的長青之樹,我們在樹下乘涼,在樹下成長。”

《雷雨》演出中,音響設計馮欽(右一)在幕后指揮“下雨、打雷”效果
盡管觀眾對于劇中的人物和故事早已如數家珍,劇組成員仍以“演不盡的《雷雨》”來形容對于經典的挖掘和追求。今年再演,顧威提出要讓觀眾有“恍若隔世”的感覺,“我們要讓當下的觀眾看到的不是現代的人在演他們,而是當時時代的人在生活,是他們的人物關系和心理狀態。通過演員對人物的塑造,去還原時代?!?/p>
劇照 劉智揚(左)飾演大少爺周萍、張培(右)飾演蘩漪
為此,演員們從人物上再出發,不斷賦予人物更深刻的理解。蘩漪的飾演者張培更強調角色身上對生命的吶喊。在排練中通過調整對手之間的節奏,去實現更加準確和自如的表達。王斑則將周樸園的心理狀態更加“打開”,展現他真實的困惑和窘境,讓觀眾更立體更多角度地看到人物的處境。他還表示,自己從周萍到周樸園再到擔任聯合導演,也是被經典沁潤成長的一代,“要用心血澆灌,用熱愛培根,用敬畏鑄魂。”

劇照 王斑(左)飾演周樸園、張培(中)飾演蘩漪、吳珊珊(右)飾演魯侍萍
展覽同步舉辦,與經典同行
伴隨新一輪《雷雨》的首演,“與經典同行——《雷雨》劇本發表90周年暨北京人藝演出《雷雨》70周年”紀念展覽在首都劇場一樓南北側廳拉開帷幕。這是北京人藝舉辦的《雷雨》專題展中內容最豐富的一次,不少展品也是首次面向觀眾展出。

首都劇場一樓南側廳
南側廳以劇院多年來積累的《雷雨》藝術檔案為展陳基礎,集中展示了北京人藝排演《雷雨》的歷史,包括《雷雨》各階段的創作特點、舞臺美術特色、與觀眾長期深入的雙向交流等內容,系統全面地展示出《雷雨》作為北京人藝的經典保留劇目,其精湛的舞臺藝術和70年來歷久彌新的藝術傳承。

首都劇場一樓北側廳
北側廳以大量的歷史圖片資料為依托,從《雷雨》的誕生、發表、演出、傳播等多個角度,生動展現出經典話劇作品《雷雨》在中國和世界舞臺上的恒久生命力和廣泛影響。
展覽同時展出《雷雨》上世紀30-80年代的檔案手稿、服裝道具等20余件珍貴展品,特別是1936年2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封面上燙金刻制著曹禺親自簽署的“給穎如 家寶”字樣的精裝單行本《雷雨》。該展品由曹禺院長的女兒萬昭、萬黛于2024年6月26日捐贈給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永久保存,在此次展覽中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曹禺親自簽署“給穎如 家寶”字樣的《雷雨》精裝單行本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